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赴洛道中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赴洛道中作》

赴洛道中作

(其二)

远游越山川,山川脩且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晖,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这是《赴洛道中作》的第二首,承接前诗进一步叙说旅途之艰辛及与日俱增的哀伤心情。

开头四句写旅途情景。 “远游”紧扣诗题,承《其一》中的“行行遂已远”而来。自吴郡至洛阳遥迢千里,行程野旷,作者则以旅途中必经的非山即川予以概括, “山川脩且广”,即山“修”而川“广”。一路上由于时而“崇丘” “修”,山岭高峻;时而“平莽”“广” 平川广袤;他也就时而挥动马鞭,奋力登陟,时而按住缰绳,款款而行。就这样,遇山“振策”,逢川“按辔”,一一越之而行之,作者不禁由那时起时伏的地势想到自己时盛时衰的遭遇,勾起了时高时低的心绪。

后八句写旅途心情。随行程日远,作者显然愁思日甚。 “夕息”“朝徂”两句先总述夜愁朝思, “抱” “衔”二词形象而又贴切地写出了无论是夕寐还是朝往,这种心情实是固之于怀,拂之不脱。下文既是具体分述,又为互文见义。因为拂晓启程前往总是含愁而行,再加山路崎岖,故而时时勒紧缰绳,停步下马,靠着高峻的山岩,迟疑不前。然而此时作者并不感到慰藉,他“衔思”而往,对途中风景,眼前山色视之若无,倾耳所闻的只是阵阵悲风呼啸作响。又因“夕息抱影寐”,夜晚只能与自己的身影相守而眠,孤独之极,从而夜幕降临,清爽的露水乘着皎洁的月色徐徐洒落人间,滋润万物——在这样美好的月夜,也始终忧思过甚,心情郁闷,不能人眠,只能重新穿上衣服,独自徘徊终夜。这几句也是互相照应,因不寐“长想”而“抱影”彻夜。为了烘托此景此情,作者匠心运用了“抚枕”这一平常而又含深意的细节描写。为何“抚枕不能寐”呢?显然是“长想”所致。为何“长想”不已呢?这既有前诗所述的“辞密亲” “行已远”的望乡之愁,又有“陟崇丘”“遵平莽”的行旅之愁,还有对到洛阳后的前途茫然不可所知的宦游之愁——眼前的山川“脩且广”,将来的仕途究竟是如崇山之险峻,还是如平川之坦荡呢?如此愁肠百结,难怪诗人竟不禁凄凄惶惶了。事实确是二者兼而有之:到洛阳后,他因文章著称,受到张华等人推崇,一度岁月峥嵘,官至祭酒,又累迁太子洗马、著作郎等,后来在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攻打长沙王司马义时,任命他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但不幸战败,遭人诬陷,被司马颖杀害,死时年仅43岁。

此诗虽是白昼重在写闻悲风、衔思往;夜晚重在写抱影寐、独长想,朝悲夕独,实际是朝亦“悲”、 “独”,夕亦“悲”、 “独”;如有不同,则“夕息”之时,望月兴叹, “悲”、 “独”更甚罢了。

同样,《赴洛道中作》二首,尽管《其一》重在写征途野旷坎坷,《其二》重在写旅宿悲怆孤独,实际上二者都是野旷坎坷,也都是悲怆孤独,如有不同,则是随着行程渐远,行期日久,后者“悲”、“独”更甚罢了。

这两首诗结构上丝丝相扣并错落有致。写途中情景不乏艰险而各有千秋;写旅中感触均为愁苦又步步升华。

西晋当时社会一度安定,中下层读书人多有为求仕宦离乡外出谋生的,因此陆机这两首诗反映的生活、感情颇有代表性。尽管陆诗中有不少模拟、因袭的形式主义之作,但《赴洛道中作》字字句句均为亲身经历:无论是途经“山泽” “林薄”,耳闻“虎啸” “鸡鸣”,迎“悲风”,遇“孤兽”;越“山川”,倚“嵩岩”;浴“清露”,望“明月”,还是“揔辔” “呜咽” “沉思” “顾影” “抚枕” “振衣”,夜不能寐,无不是真实之情景,真切之情感!


《赴洛道中作》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赴洛道中作》

赴洛道中作

(其一)

揔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行行遂已远,野旷途无人。

山泽纷纡余,林薄杳阡眠。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颠。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悲情触物感,沈思郁缠绵。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陆机的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东吴名将。他继承父志,曾任吴国牙门将。吴亡时,他20岁左右,一度深居旧里,勤奋读书。太康末年,他约29岁,携同弟弟陆云北上洛阳,求宦谋生。尽管晋武帝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社会一度安定、繁荣,但他毕竟是出于无奈,离家远游;再加翻山过岭,渡河越川,一路艰难,内心不免矛盾重重,根据途中所见的景物和引起的感触作了诗二首。这是第一首。

“揔辔”四句写离家起程。头两句是与亲人告别的场面描写。“辞”的是“密亲”, “登”的又是“长路”,启程之难可以想见。亲愈密愈不忍辞,路愈长愈不敢登,二者互补,更见出作者内心异常痛苦。 “揔”即由紧紧把持着马缰绳这一动作的细节,反映他恋恋不舍,依依不忍; “呜咽”即由涕盈袖、泪相别这一神态表现他欲言无语,心痛如绞。后两句以回答别人“借问子何之?”说明自己此番远行的原因是世间之事缠绕自身,为谋出路不得不携弟北上;也从感情上烘托,充实了前文。因此,起首的场面貌似静态描写,马不行,人不走,迟疑不定,无语凝咽,泪眼相看,实际上凄切不舍,无可奈何的感情无不激荡于游子与亲人的胸臆,也深深感染了读者。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以工整的对仗归结上文,引起后文,又形象地勾勒了诗人“登长路”后的情态。他一路长声叹息着顺沿通向北方的小洲前行,自己的忧思却似乎一直郁结在与亲人分别时的南方渡口。前四句是由静写动,情涌于中,这两句是由动写静,思结于怀。

自“行行遂已远”至“孤兽更我前”八句,均是写由“遵北渚”、“行已远”而来的途中情景。首先是“野途旷无人”环境荒凉、空寂。继而是道路崎岖,时而翻山,时而越泽,曲折坎坷;时而穿林,时而过原,树林幽深而草丛茂密。这里气氛严峻,继“远”、 “野”、“旷”、 “纡余”、 “杳”、 “阡眠”而来的是谷底猛虎长啸,树颠野鸡高鸣;中夜则更是或悲风怒号,令人寒栗,或遇孤兽徘徊,令人恐怖。一路“无人”,伴随弟兄二人的只有荒凉的环境,崎岖的道路,严峻的气氛而已。由此影射了“世网”——人世间万事的纷繁、复杂、艰险。不是事出无奈,哪能作此远游?由此照应起首。

“悲情触物感”四句是承接旅途而来的叹息,也是总结全诗后发出的感慨。其中强调了一个“情”和一个“感”。回顾前文,不难得知,乃是离乡别亲的悲伤之情和旅途艰辛的触物自伤之感。深沉的思念和郁结、萦绕在心头的忧愁,终于使诗人行行复停停,一再如前之“揔辔”而久立在那里遥望南方的故乡。此时除了较前更为悲切的怀乡之情外,又增添了目前处境的孤寂、凄凉,以及瞻望征途与仕途渺茫不可测的惆怅、彷徨之感。这里与诗首一样,也是“由静写动”,于“伫立”之中蕴蓄了诗人更为强烈、缠绵,无法摆脱的忧愁,以及不得不“赴洛”的矛盾心情。

这首诗除了以情动人外,在结构上也十分严谨。全诗以“永叹遵北渚”两句为承上启下的纽带,从痛别、答问到征途、兴叹,每一场面的转换,无不句句关联,处处衔接。严密的结构与“揔”“辞”“伫立” “顾影”等准确、形象词语的运用都极好地映衬了作者贯串全诗始终的“悲情触物感”。


《赴洛道中作》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赴洛道中作》

 诗歌。陆机作。共两首,“远游越山川”是第二首。诗中描绘了作者赴洛阳时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色:山川修广,嵩岩悲风,皎皎明月,清露素辉,诗中还抒发了客子孤单的哀伤心情。语言雕琢工丽,词语经过锤炼,因而清新感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