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龟虽寿》 - 魏·曹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龟虽寿》 - 魏·曹操
[魏]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又称《神龟虽寿》,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步出夏门行》又称《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是大曲之一,古辞内容是写游仙经历的,古曲《陇西行》的内容则是写妇女善于持家待客的。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拟作,诗的内容与旧题无关。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所作。全诗分五部分,最前面是“艳”(序言),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曹操集·诗集·步出夏门行》于《龟虽寿》后注有“神龟虽寿·四解”字样,可见各章可独立成篇。估计曹操写《龟虽寿》当在建安十三年(208)一月北征乌桓获胜返回邺县时,其时五十四岁,这正是南征孙权(发生赤壁之战)的前夕。 《龟虽寿》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诗中表现了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精神。这首诗对后人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世说新语·豪爽》载:晋朝王敦每在酒后吟咏“老骥伏枥”四句诗,便情不自禁地用如意拍击唾壶为节,以至壶边尽缺。后世无数英雄志士读之,无不为之击节咏叹,感奋不已。 全诗十四句,除末二句与诗内容无关的为乐谱需要的套语外,余十二句,每四句为一节。 首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螣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神龟,古代传说中一种富有灵气的长寿甲虫,据说体长一尺二寸,甲纹呈日月星辰山川之状。《庄子·秋水》云:“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古人认为它是一种长寿动物。寿,长寿。犹,还。竟,终了,这里指死。神龟虽然命长,终归还是要死的。腾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与龙同类能驾雾飞行的蛇。也叫作“螣蛇”。《韩非子·难势》中说:腾蛇能乘雾飞升,一旦雾散,它也同蚯蚓、蚂蚁一样在上爬行,最终死掉化为尘土。 神龟,说命长;腾蛇,言技高。不管命多么长,本领多么大,最后都逃不脱死亡的命运,也就是违逆不了客观的自然法则。人亦复如此,长命百岁,官高位隆,最后都要化为土灰。 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但由此而引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人认为人既然都要死,死后一切皆空,何不及时行乐:“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另一种人则认为既然要死,就应该使生活有意义,有价值:“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白居易的《咏老赠梦得》:“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新字书。情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而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偶然。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今人更是喜作黄昏颂,满目清山夕照明。 后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骥”是千里马,“枥”是马厩。已经是老马,又是伏在槽枥之间,可是它不因年老而衰疲,不因不在草原而意懒,还是“志在千里”,这就显示了千里马的素质与气概。这两句是比喻,是为了引发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相呼应,“壮心不已”与“志在千里”相映照。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正平定了北方的乌桓,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这四句是全诗意旨之所在,也是一直为人所乐道的地方。前四句写龟虽寿尚要死,蛇虽灵还化为灰,颇有暗淡伤感之意,而这四句一出,顿改前观,立翻前调,鸣奏出昂扬之音,突发出慷慨之声。人终究要死,但有生之年当如何对待,是消极混世,还是积极创造呢?曹操显然强调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要建立功业,名标青史。 第九至十二句,盈缩,指寿命的长短。养怡,养,指物质上的调养;怡,指精神上的愉悦。人的寿命最后总要有终结的一天,但寿命的长短却有不同。这长短之期,不仅仅在于天,不是天命决定的,还是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如果既注意物质上的保养,又有适当的精神上的调剂,那就可以延长寿命。诗人在此好象在讲养生之道,其实它更含有深刻的哲理。人的生命有限,有限的寿命又可延长;有生之年又不断创造,则于事业上可赢得长存。 诗的最后按乐章尾声的格式,写上“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明赋诗明志之意。 这首诗赢得了后人的赞赏,并从中吸取了精神力量,就在于有形、有理、有情,且使三者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单纯说理,会使诗枯燥;抽象言情,也会使诗贫乏;一味示形,同样使诗单薄。此诗理中有情,寓理于形,因而增强了感染力。全诗主要为三层,第一层全为以物为喻,以形见意,又意在言外,喻意富含。“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以概括语出之;“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以形象语描之,两句互文,说神龟、腾蛇、长寿、高能,而都有终结之时。第二层,先写马喻,再言人事,先用“志在千里”的具体写法,后用“壮心不已”概括的语言。虚实相映,物人相发,形象生动,类比贴切。“犹有竟时”、终为土灰”一意,“志在千里”、“壮心不已”同义,极尽变化之能事。第三层回应第一层,又予引申,总绾上文,且归于理性。第一层颇有降抑之意,第二层大有昂扬之态,第三层方具深层之思。这样,全诗跌宕起伏,又肌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喷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使人觉得格调高远,雄健豪迈。 《龟虽寿》 - 魏·曹操
魏·曹操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首,作于建安十二年(207)。诗中一反当时弥漫朝野的超度气氛,不仅没有丝毫悲观厌世的情绪,而且充盈着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是英雄之志的率直歌唱。全诗共十四句,但最后两句为合乐所加,与正文无关。 首四句为反喻。诗人以“神龟”、“螣蛇”两种传说中的神异之物作比,说明人总有一死。“神龟”以长寿见称,《庄子·秋水》云:“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螣蛇”以本领大著世,《韩非子·难势》云:“飞龙乘云,螣蛇游雾。”然而,神龟犹有“竟时”,螣蛇也终为“土灰”。既然神龟和螣龙这样的神异之物都有死的时候,更何况普普通通的人呢?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应在短暂的一生中有所作为,这是诗人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 中间四句,诗人以磅礴的气势抒发了自己晚年的政治抱负。这四句诗一向被誉为“千古名言”,后世之人每读至此,无不为之击节。千里马虽然老了,终日伏在马棚里,但它的志向仍然驰骋千里;有雄心大志的人,虽然已到了晚年,但他绝不悲观消沉,伟大的理想永不泯灭。这是全诗的高潮,也是全诗的精髓所在,也可以说是诗人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的写照。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但他不矜于已经取得的统一北方的成就,而是“壮心不已”,“志在千里”,怀着更大的政治抱负,决心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图大业。这在汉末那种感伤颓废隐居避世的消极世态下,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的时代最强音。 后四句由抒情转为议论。这四句的大意是说,人的生命的长短,不仅仅由天意决定,身心修养得好,有乐观愉快向上的精神,人就可以健康长寿。这里散射出的是一种新的生命观,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诗人看到了人的自为能力,认识到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建功立业,只有自强不息,才能获得成功。可以说这是诗人孜孜于统一大业的理想的外现,是“壮心不已”的延展,也是“壮心不已”的保障,表明了一个有关宇宙人生的朴素哲理。 细味全诗,洋溢着的是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生命意识,我们感受的是一首强者睥睨俗辈的抒情之歌。可以说,这首诗集中表现了诗人“风清骨峻”的艺术风格,它的语言朴实清新、雄健奔放,哲理与诗情交相辉映,慷慨之气流荡纸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读之便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龟虽寿》 - 魏·曹操
[魏]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又称《神龟虽寿》,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步出夏门行》又称《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是大曲之一,古辞内容是写游仙经历的,古曲《陇西行》的内容则是写妇女善于持家待客的。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拟作,诗的内容与旧题无关。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所作。全诗分五部分,最前面是“艳”(序言),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曹操集·诗集·步出夏门行》于《龟虽寿》后注有“神龟虽寿·四解”字样,可见各章可独立成篇。估计曹操写《龟虽寿》当在建安十三年(208)一月北征乌桓获胜返回邺县时,其时五十四岁,这正是南征孙权(发生赤壁之战)的前夕。 《龟虽寿》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诗中表现了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精神。这首诗对后人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世说新语·豪爽》载:晋朝王敦每在酒后吟咏“老骥伏枥”四句诗,便情不自禁地用如意拍击唾壶为节,以至壶边尽缺。后世无数英雄志士读之,无不为之击节咏叹,感奋不已。 全诗十四句,除末二句与诗内容无关的为乐谱需要的套语外,余十二句,每四句为一节。 首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螣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神龟,古代传说中一种富有灵气的长寿甲虫,据说体长一尺二寸,甲纹呈日月星辰山川之状。《庄子·秋水》云:“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古人认为它是一种长寿动物。寿,长寿。犹,还。竟,终了,这里指死。神龟虽然命长,终归还是要死的。腾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与龙同类能驾雾飞行的蛇。也叫作“螣蛇”。《韩非子·难势》中说:腾蛇能乘雾飞升,一旦雾散,它也同蚯蚓、蚂蚁一样在上爬行,最终死掉化为尘土。 神龟,说命长;腾蛇,言技高。不管命多么长,本领多么大,最后都逃不脱死亡的命运,也就是违逆不了客观的自然法则。人亦复如此,长命百岁,官高位隆,最后都要化为土灰。 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但由此而引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人认为人既然都要死,死后一切皆空,何不及时行乐:“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另一种人则认为既然要死,就应该使生活有意义,有价值:“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白居易的《咏老赠梦得》:“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新字书。情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而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偶然。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今人更是喜作黄昏颂,满目清山夕照明。 后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骥”是千里马,“枥”是马厩。已经是老马,又是伏在槽枥之间,可是它不因年老而衰疲,不因不在草原而意懒,还是“志在千里”,这就显示了千里马的素质与气概。这两句是比喻,是为了引发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相呼应,“壮心不已”与“志在千里”相映照。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正平定了北方的乌桓,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这四句是全诗意旨之所在,也是一直为人所乐道的地方。前四句写龟虽寿尚要死,蛇虽灵还化为灰,颇有暗淡伤感之意,而这四句一出,顿改前观,立翻前调,鸣奏出昂扬之音,突发出慷慨之声。人终究要死,但有生之年当如何对待,是消极混世,还是积极创造呢?曹操显然强调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要建立功业,名标青史。 第九至十二句,盈缩,指寿命的长短。养怡,养,指物质上的调养;怡,指精神上的愉悦。人的寿命最后总要有终结的一天,但寿命的长短却有不同。这长短之期,不仅仅在于天,不是天命决定的,还是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如果既注意物质上的保养,又有适当的精神上的调剂,那就可以延长寿命。诗人在此好象在讲养生之道,其实它更含有深刻的哲理。人的生命有限,有限的寿命又可延长;有生之年又不断创造,则于事业上可赢得长存。 诗的最后按乐章尾声的格式,写上“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明赋诗明志之意。 这首诗赢得了后人的赞赏,并从中吸取了精神力量,就在于有形、有理、有情,且使三者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单纯说理,会使诗枯燥;抽象言情,也会使诗贫乏;一味示形,同样使诗单薄。此诗理中有情,寓理于形,因而增强了感染力。全诗主要为三层,第一层全为以物为喻,以形见意,又意在言外,喻意富含。“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以概括语出之;“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以形象语描之,两句互文,说神龟、腾蛇、长寿、高能,而都有终结之时。第二层,先写马喻,再言人事,先用“志在千里”的具体写法,后用“壮心不已”概括的语言。虚实相映,物人相发,形象生动,类比贴切。“犹有竟时”、终为土灰”一意,“志在千里”、“壮心不已”同义,极尽变化之能事。第三层回应第一层,又予引申,总绾上文,且归于理性。第一层颇有降抑之意,第二层大有昂扬之态,第三层方具深层之思。这样,全诗跌宕起伏,又肌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喷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使人觉得格调高远,雄健豪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