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涡阳县
涡阳县位于黄淮海平原的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3′~116°33′,北纬33°20′~33°47′之间。东连濉溪、蒙城两县,南接利辛县,西靠太和县、亳州市,北与河南省永城县为邻。全县总面积2 090平方公里,耕地131.37千公顷,辖27个乡镇、场,603个村。总人口12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6.1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899元,是1978年的7.5倍,涡阳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14.6℃,年均降水823.7毫米,无霜期215天。全县土壤有砂礓黑土、潮土、石灰土3个土类,广大的河间平原以砂姜黑土为主,约占83.1%。
1994年,粮食总产量60.6万吨,是1978年的2.25倍;棉花总产量6 011吨,是1978年的4.12倍;苔干由1978年的零星种植发展到1994年的14.2千公顷,总产量达9 133吨,是种植业收入的一大支柱,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百家特色县,中国苔干(贡菜)之乡”。林地面积25.67千公顷,是1978年的8.35倍;农田防护林面积122.53千公顷。森林覆盖率17.2%,比1978年增长6个百分点。1994年,被国家林业部确定为高标准平原林业建设示范县。大牲畜存栏39.2万头,是1978年的5.76倍,其中黄牛存栏36.7万头,是1978年的8.99倍;生猪饲养量78.6万头,是1978年的2.84倍;畜牧业总产值44 184万元,是1978年的32.18倍。水产养殖面积1.97千公顷,是1978年的1.1倍,水产品总产量3 335吨,是1978年的5.04倍;渔业产值1 982万元,是1978年的27.15倍。全县乡镇企业13 111家,乡镇企业总产值25.5亿元,是1978年的378倍。农机总动力32.58万千瓦,是1978年的2.99倍;有效灌溉面积53.44千公顷,是1978年的1.1倍。199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8.87亿元,是1978年的14.2倍;农村经济总收入32.7亿元,是1978年的49.27倍;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7.39平方米,是1978年的1.7倍。
涡阳县实施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情况和经验是:
(1)项目基本情况。涡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始于1982年,共实施五期项目:华北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982—1987年),第一、二期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988—1993年),引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1991—1995年)和第三期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994—1996年),前三项已竣工,后两项正在实施中。五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治理了14个乡(镇),以涡河为界自然连成南北两大片。总开发面积82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23千公顷,人口46.8万人,人均耕地0.1公顷。共投入资金1.45亿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折人民币3 158万元,中央、省财政拨款3 956.7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1 014.2万元,农业专项贷款5 445万元,自筹资金2 737.1万元,劳务折款834.5万元。亩均投入192元。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了水利、改土培肥、农电、农机、农路、良繁、林业、科技培训和多种经营系列开发,共9个项目。
(2)开发成效。黄淮海开发项目的实施,使全县项目区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社会安定、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的水平。
建成三大体系,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❶排水除涝体系。截至1994年底,项目区内共新开挖疏浚了大、中、小毛沟10 221条、长3 902.35公里,新建大、中、小桥涵5 364座,建成布局科学合理,大、中、小沟配套齐全、沟沟相通的排水体系。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46.03千公顷,项目区内全部达到五年一遇的除涝标准。
❷蓄水灌溉体系。截至1994年底,在项目区河灌区,共建蓄水泄洪涵闸12座,新建和恢复电灌站405座,井灌区内,新打和恢复机井5 383眼,修干支渠2 418条,建成电灌、喷灌相结合,河灌、井灌相结合,渠系配套完善的农田灌溉体系,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6.27千公顷,使项目区农田灌溉保证率达80%以上。
❸农技推广体系。13年来共新建和扩建乡级农技站、农机服务网点和畜禽改良配种站各14个,先后培训农民技术员73 590人次,推广各种作物良种69.23千公顷,推广农村应用技术40项,年冷配黄牛4.2万头。
完善三大网络,改善生态环境。
❶林业网络。13年来,共植树508.47万株,森林覆盖率达18.8%,新增和改善农田防护林面积49.93千公顷,形成了林网、林带、片林、环村林有机结合的农田防护林网络。
❷乡村道路网络。在黄淮海开发过程中,共修建柏油路4条、24.5公里及农村砂礓路相连的乡村道路网络,晴雨通车率在100%。
❸农电网络。项目区内先后架设高低压线路621.67公里,建变电所2座,全部村庄通电,形成了覆盖整个项目区的农村供电网络。
形成三大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❶粮、棉、油生产基地。截至1994年底,项目区内先后改造中低产田50.23千公顷,粮食总产量达29.77万吨,较基期综合提高39.3%;棉花总产量达5 036吨,较基期综合增长174%。
❷畜牧水产养殖基地。1994年,项目区内大牲畜存栏14.5万头,出栏7.06万头,生猪存栏18.06万头,出栏11.09万头,肉类总产量17 500.88吨。分别较基期综合提高136%、560%、119.6%、129%、132.5%。13年累计净增肉类产品产量39 175.87吨。水产养殖面积758公顷,向社会提供水产品1 634吨,较基期综合提高94.1%。
❸果苔生产基地。在开发治理中,果树和苔干异军突起,成为项目区农村的特色产业。1994年,项目区共种植苔干7.57千公顷,是基期66.7公顷的113倍,总产量568万千克,产值8 520.75万元;果园面积1.62千公顷,是基期的12.15倍,年产水果5 000吨。
实现三大提高,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❶提高了人均纯收入。1994年,项目区内的农村社会生产总值15.4亿元,较基期综合提高314.5%;人均纯收入935元,较基期综合提高136.1%。
❷提高了农机化作业水平。截至1994年底,项目区内农机总动力12.88万千瓦,较基期综合增加59.51%;农机作业面积86.57千公顷,较基期综合增加122%。
❸提高了抗灾能力。1994年,全县遇到60年罕见的大旱,项目区的蓄灌体系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完善的蓄灌体系发挥了应有的效益,使当年午、秋作物逢灾不受灾,粮、棉、油产量虽略低于1993年,但较基期仍有较大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