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陌上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陌上桑》陌上桑 《陌上桑》 汉乐府民歌。见《乐府诗集》。这首民歌描写了一个民间采桑姑娘拒绝太守的调戏与侮辱的故事。十分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勤劳、美丽、机智、勇敢的少女形象,鞭挞了太守的无耻与愚蠢,从侧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歌颂了劳动者的反抗精神。全诗故事性强,富有戏剧性,情节安排错落有致,特别是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运用得十分成功。 《陌上桑》
《陌上桑》是汉乐府诗中的名篇,最早见于《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玉台新咏》和《乐府诗集》收录时,分别题作《日出东南隅行》和《陌上桑》。诗歌叙写了一个太守调戏采桑女子遭到嘲讽拒绝的故事,塑造出了集智勇美于一身的罗敷的光辉形象。 全诗共三解(“解”是乐章的段落,一解就是一章、一段),以铺叙罗敷的美为描写中心。 第一解描叙罗敷的形貌之美。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二句是起兴,歌者以亲切的“我”的口吻,借初升霞光的烘染,将读者视线引向女主人公罗敷。诗歌初始即落笔不凡, “起句便有容华映朝日之意。”(费滋衡语。引自黄节《汉魏乐府风笺》)接着诗人运用正面铺张和侧面渲染这两种手法,完成了绝世之美的罗敷的形态刻画。先从正面带有夸张地铺叙了罗敷用具、发式、服饰等的精致华贵以烘托人物的高尚和美。罗敷“笼”(采桑竹篮)的络绳用青丝做,钩形提柄以桂枝制。头挽倭堕髻(也叫“堕马髻”,其形似堕非堕斜垂一侧),是当时最流行的发式。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短袄)”,上穿紫花绫罗袄,下系杏黄罗缎裙,真是流光溢彩,美丽无比。然后避实就虚,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之美所倾倒的几个喜剧性镜头,侧面间接地渲染了罗敷的惊人之美。这种方法不仅留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在审美风格上形成了一种活泼的喜剧气氛。本章表现手法的高明,古人有评: “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今止言服饰之盛耳,偏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写,所谓虚处著笔,诚妙手也。”(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第二解歌唱罗敷不畏权势、不贪富贵的人格之美。诗歌用问答的方式,表现了两种精神力量的较量冲突。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是东汉时对太守、刺史的别称。出行用五马驾车。 “立踟蹰是人而反言马”,借五马立停欲进不前,极生动地勾勒出了使君垂涎罗敷的丑恶嘴脸。 “使君谢(问)罗敷:宁可共载不?”这位权势者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提出了无耻要求:肯不肯和我同坐一辆车?面对诱惑和侮辱,罗敷先是轻蔑地喝斥:“使君一何愚!”——使君怎么这样愚蠢!然后,虚与应变,“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假托有夫,义正词严地驳斥了使君的无理要求。 第三解突出刻画罗敷的智慧之美。整章诗都是罗敷对虚构中丈夫的夸耀,用扬此抑彼的方法,明扬夫婿,暗抑使君。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居于队伍的前列)。” “十五府小史(太守府小吏),二十朝大夫(朝廷里的大夫),三十侍中郎(汉代侍中为原职上特加的荣衔,能出入宫禁,侍奉皇帝),四十专城居(一城之主,指太守一类的地方长官)。为人洁白皙,鬑鬑(lian,长貌)颇有须。盈盈(与下句的冉冉,都是形容步履的舒泰迟缓)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借夫婿的荣华风采压使君的嚣张气焰,扬自己的凛然气节。用这种俏皮机智的方法嘲讽戏弄使君,是作者出色的创造,它寓嘻笑怒骂于诙谐夸诞之中,从而显示了罗敷的超人智慧和非凡胆识。夸夫完毕,诗歌戛然而止,使君狼狈而去的丑态,罗敷胜利返家的情景,都留给读者去自己体味想象了。 《陌上桑》的内容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反映了封建时代下层妇女受欺辱的社会地位和权豪势要胡作非为的黑暗现实。然而,在表现形式上,与同类题材作品如《韩凭夫妇》、《秋胡行》等不同,是用喜剧的形式来反映的,全诗洋溢着乐观战斗的情绪和轻快诙谐的气氛。罗敷形象的塑造更是凝聚着受压迫人民的理想愿望,闪耀着浪漫主义光彩。在语言体式上,本诗是完全的五言叙事诗。它的出现,标志着东汉民歌中五言体、叙事诗的成熟,从而为建安文人五言诗的繁荣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陌上桑》《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①,桂枝为笼钩②。头上倭堕髻③,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④,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⑤,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⑥。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⑦:“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⑧。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⑨,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⑩,二十朝大夫(11),三十侍中郎(12),四十专城居(13)。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14)。盈盈公府步(15),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释】 ①笼:竹篮。②钩:钩形提柄。③倭堕髻:也叫堕马髻,其形似堕非堕,斜垂一侧,为当时流行发式。④缃(xiang湘)绮:杏黄色有花纹的丝织品。⑤著帩(qiao俏)头:脱下帽子,把包发巾重新整一整。著,整理。帩头,即绡头,包头发的纱巾。⑥坐:因为。⑦谢:问。⑧骊(li离)驹:黑色的小马。⑨鹿卢剑:柄上镶有刻着辘轳形宝石的长剑。⑩府小史:太守府中的小吏。(11)朝大夫:朝廷上的大夫。大夫,汉代官名。(12)侍中郎:汉代侍中郎为原职上特加的荣衔,能出入宫禁,侍奉皇帝。(13)专城居:一城之主,如太守一类的官。(14)鬑鬑(lian连):长貌。(15)盈盈: 形容步履舒缓从容的样子。下文中的 “冉冉” 义同。 【赏析】 《陌上桑》是汉乐府诗中的名篇,最早见于《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玉台新咏》和《乐府诗集》收录时,分别题作《日出东南隅行》、《陌上桑》。诗歌叙写了一个太守调戏采桑女子遭到嘲讽拒绝的故事,塑造出了集智、勇、美于一身的罗敷的光辉形象。 全诗共三解(“解”是乐章的段落,一解就是一章、一段),以铺叙罗敷的美为描写中心。 第一解描叙罗敷的形貌之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二句是起兴,歌者以亲切的“我”的口吻,借初升霞光的烘染,将读者视线引向女主人公罗敷。诗歌初始即落笔不凡,“起句便有容华映朝日之意。”(费滋衡语。引自黄节《汉魏乐府风笺》)接着诗人运用正面铺张和侧面渲染这两种手法,完成了绝世之美的罗敷的形态刻画。先从正面带有夸张地铺叙了罗敷的用具、发式、服饰等的精致华贵以烘托人物的高尚和美。然后避实就虚,用现场抢拍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之美所倾倒的几个喜剧性镜头,侧面间接地渲染了罗敷的惊人之美。这种方法不仅留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在审美风格上形成了一种活泼泼的喜剧气氛。本章表现手法的高明,古人有评:“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今止言服饰之盛耳,偏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写,所谓虚处著笔,诚妙乎也。”(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第二解歌唱罗敷不畏权势、不贪富贵的人格之美。诗歌用问答的方式,表现了两种精神力量的较量冲突。“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是东汉时对太守、刺史的别称,出行用五马驾车。“立踟蹰是人而反言马”,借五马立停欲进不前,极生动地勾勒出了使君垂涎罗敷的丑恶嘴脸。“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这位权势者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提出了无耻要求:肯不肯和我同坐一辆车? 面对诱辱,罗敷先是轻蔑地喝斥:“使君一何愚!”使君怎么这样愚蠢。然后,虚与应变,“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假托有夫,义正词严地驳斥了使君的无理要求。 第三解突出刻画罗敷的智慧之美。整章诗都是罗敷对虚构中丈夫的夸耀,用扬此折彼的方法,明扬夫婿暗抑使君。“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丈夫不仅威风凛凛,而且才华出众,气度非凡:“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借夫婿的荣华风采压使君的嚣张气焰,扬自己的凛然气节。用这种俏皮机智的方法嘲讽戏弄使君,是作者出色的创造,它寓嘻笑怒骂于诙谐夸诞之中,从而显示了罗敷的超人智慧和非凡胆识。夸夫完毕,诗歌戛然结束,使君狼狈而去的丑态,罗敷胜利返家的情景,都留给读者去自己体味想象了。 《陌上桑》的内容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反映了封建时代下层妇女受欺辱的社会地位,和权贵富豪胡作非为的黑暗现实。然而,在表现形式上,与同类题材作品如《韩凭夫妇》、《秋胡行》等不同,是用喜剧的形式来反映的,全诗洋溢着乐观战斗的情绪和轻快诙谐的气氛。罗敷形象的塑造更是凝聚着受压迫人民的理想愿望,闪耀着浪漫主义光彩。在语言体式上,本诗是完全的五言叙事诗。它的出现,标志着东汉乐府民歌中五言体、叙事诗的成熟,从而为建安文人五言诗的繁荣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陌上桑》《陌上桑》
汉乐府民歌篇名。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玉台新咏》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乐府诗集》收入《相和歌辞·相和曲》,题为《陌上桑》。晋崔豹《古今注》说:“《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案其歌词,称罗敷采桑陌上,为使君所邀,罗敷盛夸其夫为侍中郎以拒之,与旧说不同。”宋朱熹《语类》说:“《罗敷行》:‘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正相戏之词;又观其气象,即使君也。得此一解,旧说可废。‘青丝为笼系’以下,明明写出是富贵人妻,而非寻常采桑妇也。‘使君遣吏往’,既得其姓名,又悉其年岁,明知是妻,因以共载戏之。罗敷答之云云,则已明识其夫而戏之云尔。”又说:“此说与旧说赵王家令王仁事不同,而与秋胡事颇类。旧称《陌上桑》有二:一为《罗敷行》,一为《秋胡行》。王筠《陌上桑》云:‘秋胡始停马,罗敷未满筐’,李白《陌上桑》:“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盖为一事矣。然安知不为秋胡本辞,王仁妻即引用本辞以拒赵王,而后人遂误为以王仁妻为邯郸女耶?”(郑文《汉诗选笺》引)今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本篇叙述一个太守调戏采桑女子而遭到严辞拒绝的故事,赞美了女主人公的坚贞和智慧,暴露了太守的丑恶和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和无耻。”今按,此篇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诗中叙述一个太守调戏采桑女子罗敷而遭到严辞拒绝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罗敷美丽坚贞的形象,表现了她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揭露了汉代高官大吏荒淫无耻的丑恶面目。两汉时期,豪门贵族凭借权势霸占劳动妇女的事屡见不鲜。因而,这首诗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此诗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一是实处虚写,虚处实写,构思很巧妙。罗敷的美貌本是具体可见的,但作者却不作具体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观者的反应,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去虚写,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罗敷的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作者却通过一个具体可感的故事,通过罗敷的言行去实写,从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她的坚贞和智慧。二是铺排夸张与细节描写相结合。诗中写罗敷的服饰、观罗敷的种种表现以及罗敷夸夫等,都是逐项铺排夸张,文辞飞动,给人以酣畅淋漓、汪洋恣肆的美感。同时这铺排夸张又与细节描写结合得很紧,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等,人物举止神态都栩栩如生,虽为夸张非实之辞却使人感到真实可信。另外,此诗的结尾也饶有余味,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