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谏逐客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谏逐客书》 散文。李斯作于公元前237年。见《史记·李斯列传》。战国末期,韩国派水工郑国(人名)为秦修筑水渠,企图以此阻止秦东伐韩。秦贵族发觉此意后,建议秦王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上了这篇奏章。作者列举了许多非秦人却帮助秦国强大,并非秦产的珠玉珍宝却为秦王所喜爱的事实,说明“非秦者去”,只有利于敌国,终于使秦王取消了逐客令。全文结构严谨,语言形象,比喻丰富,语句流畅,具有雄辩家的特色,多用偶句,后人称之为“骈体初祖”。 《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①,东得百里奚②于宛,迎蹇叔于宋③,求丕豹、公孙支④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⑤,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⑥,西并巴、蜀,北收上郡⑦,南取汉中⑧,包九夷⑨,制鄢、郢⑩,东据成皋⑪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⑫,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𫙡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做官者的称呼。后来在秦王政元年(前246)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 “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论据。起句说: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词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宋代李涂说: “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文章精义》)话虽有些夸大,但所评是有道理的。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紧接着,又用多种手法加以论述: 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这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后讲从这样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这是进一步的引申和反诘。又讲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收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又如此腾挪跌宕,反复论证,就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在讲了客卿对秦国有利之后,照理下文应当转入正题,论证逐客的错误了;可是作者在第二段里却笔锋一转,设了许多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十分喜爱,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此段所设比喻多种多样,意思分为四层。第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 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 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间放光的璧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郑国和卫国的美女、𫙡𫙬这种珍贵的骏马、江南的金锡、西蜀的绘画原料,秦国都不应当占有和使用了。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嫔妃,娱乐心意,取悦耳目的,一定要出于秦国的才可以,那么,镶着珍珠的簪子,缀有珠玉的耳环,齐国东阿所产的丝绢做成的衣服,华丽丝绣所作的装饰就不能进于前,而按着流行式样打扮得很漂亮的赵国女子就不能站在旁边了。这一层同前一层不同,是从反面说,并分两个小层次重叠错杂出之,把“必秦国之所生而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第三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 敲瓦器,弹秦筝,拍打大腿,呜呜呀呀地唱歌,这是秦国的音乐;郑国、卫国的民间地方音乐,虞舜时的《韶》、《虞》,周武王时的《武》、《象》,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你抛弃秦国的音乐,而用别国的音乐,这是为了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痛快于当时,看了舒服罢了。这回答近接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前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第四层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珍宝,所轻视的是人才。这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这里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漓,为全文最精彩的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如宋代李涂就说: “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文章精义》) 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士就勇敢,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包举贤士,广罗人才。下面仍继续设喻申述这个意思: 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的堆积,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大;河海不挑剔任何细小流水的汇入,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所以能够显示他的德行。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 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哪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下文就落脚到说明逐客的危害。这里不但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作法、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最后一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用两句话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 谈物的一半照应第二段,以见出“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这种态度的不对。谈人的一半照应第一段,以见出“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作法不当。最后的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识见,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畛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谏逐客书》识高文亦高,它不仅思想可贵,而且辞采富赡,文思横溢,写作技巧十分出色。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论辩有力,说理透辟。“事实胜于雄辩”,确凿的事实最具有说服力。文章第一段铺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在说明客卿一向对秦国有功这个问题上就起了很好的作用。比喻也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此文在说明“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和“王者不却众庶”时都用了很多比喻,甚至可说文章的大部分就是由比喻组成的。正因为事实和比喻用得多,反复用,重铺叙,重渲染,不仅深入浅出、形象鲜明地说清了道理,而且增强了文章铺张扬厉的特色。第二,在结构上,既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这是一篇议论文,但并不显得呆板滞涩,枯燥无味,而是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除了善用比喻外,和文章写得有波澜、有起伏也相关。在论说秦王对物的态度时,几层的意思差不多,可是,一会儿顺说,一会儿倒说;一会儿正叙,一会儿反诘;或者略换几个字,或者稍变一下手法,真是跌宕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另一方面此文论证逐客错误的中心思想十分突出,万变不离这个中心,在行文上还注意到前后呼应,一气贯通,所以全篇文章显得不枝不蔓,紧凑缜密。第三,多用排比句和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文章气势充沛主要是由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论辩形成的,但是善用排偶句,并和散体句错杂出之,在语言形式上就富有整齐错落之美,在音节上又显得抑扬顿挫,铿锵响亮,给人以一种音乐的美感,这些使得此文更增强了滔滔不绝,雄放不羁的气势。《谏逐客书》开了散文辞赋化的风气之先,对后来汉代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字数:5025 吴小林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谏逐客书》《谏逐客书》
散文篇名。秦李斯作。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说:“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夫说贵抚会,驰张相随,不专缓颊,亦在刀笔。范雎之言事,李斯之止逐客,并烦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明归有光说:“文章用意庸,易起人厌。须出人意表,方为高手。如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己,以小喻大,另是一个构思。能打破此等关窍,下笔自惊世骇俗矣。”(《文章指南》)清林云铭《古文析义》说:“细玩行文,落笔时胸中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李斯既亦在逐中,若开口便直斥逐客之非,宁不适以触人主之怒,而滋之令转甚耶?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意最真挚,笔最曲折,语最委婉。而段落承接,词调字句,更无不各具其妙。”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如上书《谏逐客》……故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此文是公元前二三七年秦国下达“逐客令”后,李斯给秦王政上的奏章。文章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列举大量事实说明客卿在秦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指出“王者不却众庶”的用人原则是符合秦国利益的;接着,剖析“逐客”的思想原因,在于秦王政重物轻人,缺乏政治远见,这样势必把大批人才赶到敌对国家去,后果不堪设想。文章论点鲜明,论据确凿,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既申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既有无懈可击的严密推论,又有酣畅淋漓的铺陈排比,词采缤纷,音调铿锵,是一篇很有影响的散文杰作。今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评道:“铺陈排比,气势奔放,上承纵横之势,下启汉赋之渐。”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 昔缪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 (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6)。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7),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 (8)。惠王用张仪之计(9),拔三川之地(10),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11),包九夷,制鄢、郢(12),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13),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14)。昭王得范雎(15),废穰侯,逐华阳,彊公室,杜私门(16),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17)!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18)。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19),有随、和之宝(20),垂明月之珠(21),服太阿之剑(22),乘纤离之马(23),建翠凤之旗(24),树灵鼍之鼓(25):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26);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27);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28); 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29)。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30),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31); 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32)。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38),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34)。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35)。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36)。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彊则士勇(37)。是以太山不让土壤(38),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39)。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40),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4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1)吏: 指秦的宗室大臣。议: 商议决定。客: 客卿,诸侯国授给外来人士的官职。过: 错。(2)缪(mu)公:即秦穆公,名任好(前659—前621在位),春秋时五霸之一。缪:一作穆。士: 泛指有才能的人。(3)由余: 晋国人。先在西戎供职。后秦穆公延揽至秦国,采其策略,灭十二个戎国。戎: 春秋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统称。(4)百里奚:楚国宛人,任虞国大夫,晋灭虞后,把他作为陪嫁的奴隶送给秦国。他逃回家乡,被楚国边兵俘获,穆公听说他有才能,将他赎回,重用他为大夫。(5)蹇叔: 本是岐(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人,住在宋国,由于百里奚的推荐,秦穆公用厚礼聘请他为上大夫。(6)丕豹: 晋国人,丕郑之子,逃到秦国,秦穆公用他为大将。公孙支:字子桑,原为晋国人,为秦穆公谋臣,官任大夫。(7)孝公: 即秦孝公,名渠梁(前361—前338在位),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8)乐用: 乐为国家效力。亲服: 听命。获: 俘获,战胜。师: 军队。获楚、魏之师: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商鞅率秦军打败魏军,魏国割河西大片土地求和,同年,又打败楚国的军队。举地:攻取土地。彊: 同“强”,安定强大。(9)惠王: 即秦惠文王,名驷( 前337—前311在位)。张仪: 魏国人,曾为秦国宰相,施展连横策略。(10)拔: 攻取。三川:黄河、洛水、伊水。(11)巴、蜀: 当时的两个小国,在今四川省东北部和西部。上郡: 郡名,今陕西西北部。汉中: 今陕西西南和湖北西北部。(12)包: 兼并。九夷:指当时楚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制: 控制、鄢: 今湖北宜城县。郢:楚都。(13)成皋: 又名虎牢,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北部。膏腴之壤:肥沃的土地。(14)散: 拆散,瓦解。从: 同 “纵” 。六国之从:指赵、韩、魏、齐、楚、燕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策略。施(yi):延续。(15)昭王: 即秦昭襄王,名则 (前306—前251在位)。范雎:魏国人,公元前270年为秦客卿,公元前266至前255年,为秦昭襄王相。他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16)穰(rang)侯: 姓魏名冉,封于穰,故称穰侯。公室: 指当时的中央集权机构。杜: 杜塞。私门:指贵族豪门。(17)负:对不起。(18)向使:假使。却: 拒绝。内:通“纳” ,接纳。(19)致: 得到。昆山之玉: 昆仑山北麓的和田县产美玉,也称和田玉,即昆山之玉。(20)随、和之宝: 指随侯珠与和氏璧,都是稀世的珍宝。(21)明月之珠: 夜光珠。(22)太阿(e)之剑: 相传是吴国著名的冶匠干将与欧冶子所铸造的名剑。(23)纤离:骏马名。(24)翠凤之旗: 用翠凤的羽毛装饰的旗子。(25)灵鼍(tuo):又名猪婆龙。(26)说: 悦。犀、象之器: 犀牛角、象牙制品。玩好: 珍贵的玩赏之物。(27)后宫:古代帝王后妃居住的宫室。充后宫: 充当嫔妃。(28)駃騠(jue ti):骏马名。厩(jiu): 马棚。(29)丹青: 即丹砂、靛青之类。采: 指彩色,颜料。(30)下陈(zhen): 指阶下歌舞的美女。陈: 堂下之途。说: 悦。(31)宛珠:宛地出产的珠子。傅:同“附” 。玑: 是珠的一种。珥:耳环。阿: 齐国东阿(今山东东阿)。缟: 白色生绢。(32)随俗雅化:随着时代风尚的变化打扮得非常标致时髦。佳冶窈窕:装饰漂亮,体态优美好看。赵女:古代赵国以出美女著名。(33)瓮(weng)、缶(fou) : 日用陶器。秦用作打击乐器。叩: 叩打。搏髀(bi): 拍大腿,打拍子。(34)郑、卫: 指郑、卫两国的乐曲。桑间:原为地名,在卫国濮水之滨,今河南濮阳地区,相传为卫国青年男女聚会欢唱的地方。韶、虞:相传是舜时的乐曲。武、象:周武王的乐曲称武,乐舞称象。武象是表演作战的乐舞曲。(35)适观: 欣赏起来感觉舒适。(36)跨:据有。海内: 全中国。(37)兵: 兵器。(38)太山: 泰山。让: 舍弃。(39)明: 显示。德:德行。(40)黔首:秦称百姓为黔首。业: 在这里作动词用。业诸侯:使诸侯成就功业。(41)藉:借。赍(ji):给与,赠送。 〔鉴赏〕秦始皇十年,即公元前237年,发生了一起有名的“郑国事件” :首当强秦威胁的韩国,借秦国大事修建的机会,派出著名的水和专家郑国游说秦王,劝秦王修一条分泾水东流入洛水、全长三百里的大型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缓和对韩国的军事威胁。郑国的使命无疑带有间谍性质。事情暴露了,王室贵族便抓住这个事件大做文章,“皆言秦王曰: ‘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此议被秦王采纳,结果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被逐途中,李斯写了这篇《谏逐客书》。秦王看后马上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职务。《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王的奏章,实际上是一篇说理的文字。文章一开头便提出论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给人以明快之感,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这样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震动,使之追读下文:逐客到底错在哪里?李斯怎样说服秦王?宋人李涂对此文的评价甚高,他说:“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李斯上秦皇逐客书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文章精义》)话语虽然不无溢美的成分,但这个开头的确很好。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要说明某一个道理,或者要驳倒某一个论点,最有力的莫过于摆出事实。秦国宗室大臣建议秦王赶走客卿的理由,是说客卿在秦做事,并非真心实意为了秦国,而是来进行挑拨离间。李斯要驳倒宗室大臣的言论,就势必要举出大量的、确凿的客卿有功于秦的史实。接下去的文章正是这样来写的。作者按照时间的先后,由远及近,一口气历数了四位秦国君主任用客卿的情形。一是秦穆公。他从西方的戎地求取由余,从东边的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获得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个人不出生在秦国,但秦穆公任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众多的小国,遂称霸于西戎。二是秦孝公。他任用商鞅,实行了变法,人民因此富足,国家因此强盛,百姓愿意为国出力,诸侯亲顺听命,从而打败了楚国的军队,攻占了千里土地,至今统治巩固,国力强大。三是秦惠文王。他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占了三川地区,兼并了西边的巴蜀,获得了北边的上郡,取得了南边的汉中,并吞了九夷,控制了楚都鄢、郢,占据了东边险要的成皋,夺取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策略,使他们西向臣服于秦。四是秦昭襄王。他得到范雎之后,废黜穰侯魏冉,赶走华阳君芈戎,强固了王室的权力,杜绝贵族豪门专权的弊病,逐步吞并了各国诸侯,使秦日益成就了帝王的事业。所有这些事实,集中表明这样一点: 客卿于秦之功大矣! 所以在叙述史实之后,文章总锁一句: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进而合乎逻辑地作出结论: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使用反诘语气,既有力,又含蓄,隐然流露出作者的愤慨之情。为了周密、透彻,在正面叙事之后,再宕开一笔,以假设的口吻,从反面进行推理: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到此为止,文章的论点得到了有力的说明。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段文字很有特色。一是选材非常典型。在秦国的历史上,任用客卿的国君并非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而这四位国君任用的客卿又并非止于文中提到的八人。但是,穆公任用 “五子”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和孝公任用商鞅,惠王任用张仪,昭王任用范雎而国富民强的事实,在秦国的历史上却是极为典型的,它最能说明 “客何负于秦哉”这样一个道理。李斯精心地挑选这些材料作为论据,便能雄辩地驳倒秦国宗室大臣就“郑国事件”借题发挥来攻击客卿的言论,从而维护自己论点的正确性。二是用事高度概括。文章所列举的四位秦君任用客卿以使秦国繁荣的史实,倘要加以铺叙和描绘,完全可以写成厚厚的几个长篇。但李斯并没有那样去做。他只是运用极为简练的笔墨,高度概括地将史实叙述出来。例如,写穆公用客,只有八句; 写用事结果,只有八字。这样当然是十分简练、十分概括的了。李斯之所以这样写,道理很简单:《谏逐客书》的主要任务是说理议论,阐明客未负秦的道理。文章所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用客的史实,仅是用作阐明道理的一个论据,它无需也不必作细致的铺叙与描写。如果那样,反而要分散文章的中心,掩没文章的论点。三是行文整饬而又富于变化。文章叙述四位秦君任用客卿的情形,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行文的,即先写用客,后写用客的结果。由于这样,文章自然地形成了四个极为分明的层次。这是行文的整饬之处。但是具体到写每一位秦君用客的时候,侧重之点却是有所不同,句子的多少也并不一致。例如写秦穆公,重点放在求士上,一共写了八句,而用士的结果,只有两语。写孝公就不同。如何用客,只提一句,——“孝公用商鞅之法”,而用客的结果,作为重点,一连写了八句。这是行文的变化之处。这样,文章既具有整齐的美感,又呈现出活泼的丰姿,无疑增强了表达的效果。用秦国的历史来说明问题,是所谓“援古以证今”的写法,说服力很强。唐彪的《读书作文谱》中有这样一段话: “文章说到此理已尽,似难再说,拙笔至此,技穷矣,巧人一转弯,便又另是一番境界,可以生出许多议论,理境无穷。若要更进,未尝不可再转也。”李斯便是这样的“巧人” 。前段文章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 “客何负于秦哉” 的道理,论证了 “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的论点,文意已尽,似无话可说了。可李斯却使用大开大阖的手法,将笔锋一转,由回顾历史而写到眼前的现实,生出一段新的议论,真有如奇峰突起!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先明言秦王对宝之悦,隐伏对客之逐。“何也”一问,截住上文,作一小顿,发人深思,并引出下文。“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 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再作假设推论,揭露矛盾。六个“不”字,有力地说明“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弊病。“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针对秦王爱好,指出 “必出于秦然后可”之弊,尤能打动秦王之心。此节与上节意思相同,但行文有所变化,读来但觉其妙,不觉其烦。上文就珍宝美女而言,语气肆宕,彩色斓然,文意淋漓尽致,似乎可以搁笔了。可李斯不然。他又将笔锋一转,再以音乐设喻,衍出一大段文章,真个是“强弩穿甲,劲势未已。”文章说,敲击瓦罐瓦盆,弹奏秦筝,拍着大腿打节拍,呜呜呀呀地歌唱,以此来使耳目娱乐的,这是道道地地的秦国音乐。而郑、卫之地的乐曲和韶、虞、武、象这样的高雅古乐,都是别国的音乐。如今抛掉敲击瓦罐瓦盆而采用郑、卫音乐,弃掷秦筝而欣赏古曲韶虞,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无非是眼前快乐,看着舒服罢了。李斯说上这样一番话,目的只是反衬秦王对人的取舍态度的不正确。所以文章紧接一句,兜转上文: “今取人则不然” ,明白指出秦王的态度是: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后顺理成章,推出结论: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这样做自然要带来危害,于是文章进而指出: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就逐客一事而提到不利于“跨海内、制诸侯”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李斯可谓高瞻远瞩,具有远大的政治家眼光。这一段文字写得非常精彩,有两个显著的特色。其一,设彩奇丽。古人论画,有所谓“随类赋形”的说法。“随类赋形” ,就是描绘不同类别的事物时运用不同的色彩。“设彩”也叫“赋彩” ,就是绘画中的着色。绘画的着色不限于使用彩色;就是墨色,因为有浓淡之分,也同样可以用来着色的。文章也是如此。设彩既可以使用有颜色的字眼,也可以使用无颜色的字眼。《谏逐客书》两者兼而用之。不过使用有色彩的字眼,只是少数句子,如“建翠凤之旗”的“翠”,“西蜀丹青不为采”的 “丹青”。大多数句子的设彩,都是不靠颜色字眼的。如“昆山之玉”、“宛珠之簪”、“阿缟之衣”、“郑卫之女”等,是用著名产地来设彩:“随和之宝”、“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等,是用名牌来设彩; “灵鼍之鼓”、“犀象之器”等,是用质量优良来设彩。通过这样的多方设彩,宝物便显得琳琅满目,富丽珍奇;而人物便显得高雅尊荣,美丽华贵了。还须指出一点,此处设彩所运用的词藻,虽不免给人以夸饰之感,但却是结合了秦王的宫廷生活的。因为秦王平时所服用的宝物和所爱好的美女就是丰富繁多的。这样说,此段的设彩虽然奇丽,却也自然。其二,句多排比。“致昆山之玉”等七句,每句字数相同,结构完全一致,是一组很好的排比,它将秦王喜爱珠宝的特性表现得十分突出。文章读来,但觉其气势充沛,不可遏制。“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等六句,虽然不如前一组排比严格,但气势极有宕折,表达的效果也是很强的。在援引史实证明却客之非,通过设喻对比指出逐客之错的基础上,文章于最后再从正面说理,进一步指出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事业。“臣闻地广者粟多”三句,是直接说理;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六句,是类比推理; “是以地无四方”五句,是引证说理;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五句,是对比说理。经过层层论述,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事业的道理就得到了透彻的说明。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归结对物的标准,照应了前文;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归结对人的标准,亦照应了前文;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归结逐客的错误在于致国困危,并呼应篇首,结束全文。条理清楚,章法谨严。秦王逐客之举,本因“郑国事件”而生,但《谏逐客书》却不去就事论事,而是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的战略高度去看问题。通过援引史实,取譬眼前,说古道今,论人议物,深刻地阐明了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是所谓“高处立论,阔处行文”。这样写,文章就显得道理重大,内容精深了。 字数:6781 何伍修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86-193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