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答梅客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答梅客生》一春寒甚,西直门外,柳尚无萌蘖②。花朝③之夕,月甚明,寒风割目,与舍弟闲步东直道上,兴不可遏。遂由北安门至药王庙,观御河水。时冰皮未解,一望浩白,冷光与月相磨,寒气酸骨。趋至崇国寺,寂无一人,风铃之声,与猧犬④相应答。殿上题额及古碑字,了了可读。树上寒鸦拍之不惊,以砾⑤投之,亦不起,疑其僵也。忽大风吼檐,阴沙四集,拥面疾趋,齿牙涩涩有声,为乐为己,苦已百倍。 数日后,又与舍弟一观满井,枯条数茎略无新意。京师之春如此,穷官之兴可知也。 冬间闭门,著得《广庄》七篇,谨呈教。 (《袁中郎全集》) 注释①梅客生——梅国桢,字客生,麻城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官至大同巡抚、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是袁氏兄弟的好友。②萌蘖(nie)——树的新枝芽。③花朝——古时习俗,以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的生日,称花朝。④(wo)犬——小狗。⑤砾(li)——小石块。 赏析中郎在吴县做官两年,深感为令“痛苦入骨”,几经请求,终于去年跳出了县令的樊笼。此时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他正在京城候补教职。中郎虽不愿为吴令,但对吴地的春花、秋月、夏荷、冬梅以及名胜古迹却是分外爱赏。因而人虽离去,也许心仍神往于南国的自然风物吧!所以,当“花朝之夕”又勾起他内心春日踏青的冲动。这封给好朋友的信,就是他和弟弟于花朝傍晚,顶着明月,迎着寒风“闲步东直道上”信步游春的记录。 花朝之日,在苏杭或是在中郎的故乡湖北公安县都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游山玩水的美好季节;然而北国的早春二月中郎所见的、所感受到的却完全是不同的另一番景象: 这里的河水还“冰皮未解”,一望“浩白”,河上冷冷的白光与月光相辉映,周遭的“寒气”逼人,令人“酸骨”,没有一点春日阳气上升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这里像崇国寺这样的古刹,不是游人稀少,而是“寂无一人”,只有风中的铃声与小狗的叫声在空寂中互相应和,“树上寒鸦”,“拍之不惊”,用小石块投打它,也不起,好像已经冻僵,没有一点活意,这更增添了寺中死一样的寂静; 这里是狂风肆虐的世界,“大风吼檐,阴沙四集”,令人倍感阴冷。 北国的春日就是这样的寒冷、寂寞、苦涩。所以,中郎的春游不仅没有为他带来欢乐,反倒是苦不堪言。 也许是中郎兄弟不相信北国的春天就是这样的阴冷,所以,“数日后”,又与其弟一游满井,仍然是“枯条数茎略无新意”,这才确认了他的感受是十分真实的。 那么,中郎透过这游春的苦况,要传递给好友什么思想感情的信息?中郎没有让好友猜哑谜,他直言相告:“京师之春如此,穷官之兴可知”。原来京城毫无春意的春天,正是他候补穷官内心寂寞、苦涩、了无情趣的象征。很显然,逃脱县令的苦海,并未带来人生的欢乐,也许他正在思索只有彻底挣脱宦海沉浮的羁绊,才是追求自在人生的出路吧!他随信寄给好友的《广庄》七篇,是他一冬闭门阅读《庄子》的心得体会,大概他也是想在《庄子》中寻求人生的真义吧! 《答梅客生》
明·袁宏道 一春寒甚,西直门外2,柳尚无萌蘖3。花朝之夕4,月甚明,寒风割日,与舍弟闲步东直道上5,兴不可遏。遂由北安门至药王庙,观御河水。时冰皮未解,一望浩白,冷光与月相磨,寒风酸骨。趋至崇国寺,寂无一人,风铃之声与猧吠相应答6。殿上题额及古碑字,了了可读。树上寒鸦,拍之不惊,以砾投之,亦不起,疑其僵也。忽大风吼檐,阴沙四集,拥面疾趋,齿牙涩涩有声,为乐未几,苦已百倍。数日后,又与舍弟一观满井7,枯条数茎,略无新意。京师之春如此,穷官之兴可知也。冬间避门,著得《广庄》七篇8,谨呈教。 1 梅客生:梅国桢,字客生。能诗文,善骑射,《明史》有传。2 西直门:北京市城西北门。3 萌蘖(nie):总指植物的新芽。萌:芽。蘖:树枝砍去后再生的芽。4花朝:旧俗以农历二月十五(又说十二或初二)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5舍弟:指袁中道。东直:东直门。作者当时住在东直门内。6猧(wo)吠:狗叫声。猧:小犬。7满井:明清时北京近郊的一个游览胜地,在东直门东北三四里处。作者有《满井游记》。8《广庄》:作者仿《庄子》内篇,作《广庄》七篇。 【析点】 明媚的春光中,踏青郊游,其乐融融,袁宏道游春却独择于“一春寒甚”时,“花朝之夕”间;同是月下春色,“春江花月夜”写得可谓妩媚艳丽,袁宏道信中描述给友人的京城春夜却格外幽冷静穆。 春寒料峭,作者偕弟踏月崇国寺。途中皓月悬空,御河冰面辉映,所谓“冷光与月相磨”。一个“磨”字,以动状静,极言其清冷,耐人寻味;至崇国寺,“寂无一人”,间或入耳的风铃与猧吠的应答之声,尤其反衬出环境的沉寂;皎洁的月光下,对影四人,题额、碑字,了了可读,更添一分清幽;最是那拍之不惊,投之不起的树上寒鸦,僵直可怖,阴森凄绝。作者通过蒙太奇式的意象组合,寥寥数笔,以简净洗炼的语言白描出一幅绝无生机的初春夜色图,令人宛若置身景中,酸风拥面,透体寒意。既然“京师之春如此”,作者何以“兴不可遏”,“数日后,又与舍弟一观满井”呢? 西方美学的主观论者认为: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基于此,我们不妨探寻一下作者当时的心绪。此信书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宏道任京兆教官,官穷位低,一冬只闭门著书,失意中难遣落寞与虚无。然而在初春的月夜里,作者找到了与其心境相契合的自然美。于是信中景致的清幽成为作者落寞心境的写照,主观移情的产物;而其落寞的心境亦在移情中得以宣泄与倾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