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竹》
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①。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②。 【注释】 ①攒(cuan):聚集,集中。②撩:招惹。 【评说】 本诗选自青岛市博物馆藏郑燮《竹》题诗,又见卞孝萱编《郑板桥全集·题画》。 板桥笔下的墨竹有不少立于深谷幽岩之中,其意旨在表明它的避世与脱俗。他有一首题诗就讲道:“一枝偶向崖边出,便晓山中筱簜多。 寄语采樵人莫羡,留他君子在岩阿。”(见卞孝萱辑《板桥集外诗文·题画》)那么,不处岩阿之竹是否就失去了清高呢?事实决非如此,虽身处嚣闹的尘世,但它始终能做到洁身自好,气节依旧如故。其中诀窍就在我行我素,不去招惹世俗。诗歌似乎在这儿显得十分突兀,其实诗人仅就竹子不开花这一自然属性,加以发挥,生发议论,再赋予深刻的寓意。这一手法在题画之作中常被运用,如《题画竹》写道:“竹里秋风应更多,打窗敲户影婆娑。老夫不肯删除去,留与三更警睡魔。”(扬州徐笠樵藏墨迹)在这里,郑板桥就借竹打窗棂,听到响声来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言下深含奋发自强之意。这些深刻的寓意有时从画面上根本读不出来,而题画诗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使题旨得以深化,这正是题画诗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竹》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郑板桥集》) 赏析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画派——扬州八家。这八位画家都是人品高洁、超群拔俗的人物,他们的言行往往不合流俗,被人称为“扬州八怪”。八怪之中,以郑板桥尤为突出,他的诗书画对后世影响颇大。 这是郑板桥的一则题画竹的小品文字。“款题图画,始自苏(轼)米(芾),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清方薰《山静居论画》)。画上题文,使得诗文与画面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体现了诗文与绘画艺术相交融的特点。郑板桥在这百余字的题画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见解,使人读之颇受启迪。 理解这则小品,我们不妨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三者的关系入手,同时还要注意“勃勃”和“倏作变相”这两个词语。 “眼中之竹”,是指竹的自然形态,自然竹本身具有某种使人感到自由、愉快的素质,它如果处于一种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中,其美好的形态、素质就更易于诱发艺术家的创作欲望。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画荷”。雨过天晴,湖光山色分外秀丽,“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此景使王冕觉得“人在画中”,萌生了画荷之意,心里想道:“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自然之美使人悟出艺术美创造的契机,这是个很好的例证。 “胸中之竹”,是指朦胧地游动于画家脑中的竹的审美意象。它来源于眼中之竹,没有眼中之竹也就没有胸中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是讲眼中之竹向胸中之竹的酝酿、转化的过程。“勃勃”是指艺术酝酿和艺术创作的冲动,这种行为或心理过程的时间或长或短,次数或多或少不一,它总是以自然客观内容,去引动意念中形式的变化。通过这种不断地修正或突破,从而不断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宋代文与可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胸中之竹的形象日益丰厚,成竹在胸,此时才有创作的基础。 “手中之竹”,就是对胸中之竹的艺术的再现,是把平时对竹的审美观照的深厚的积储,痛快淋漓地渲泄、表现出来。转变为“手中之竹”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脑中对竹的审美意象——“胸中之竹”,完整、准确地显现出来,我们不妨称之为“再现式”。还可以王冕画荷为例:“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是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这种再现式的突出特点就是“像”,像自然,像胸中之物。另一种形式是表现竹之精神,它“不执己见”,不拘守“胸中之竹”,如板桥自己“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板桥题画·竹》)。我们可以称之为“表现式”。“随手写去”颇有些“写意”意味,也就是文中所说的“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所谓“倏作”,是创作过程中产生一种新感觉的一瞬间,是“笔参造化”的“化机”的闪现;所谓“变相”,是在创作过程中“手”突过、超越“心”的现象,性灵所至使旧有的审美意象发生了“变相”。而艺术家的才能就常常体现在这似乎是漫不经心、手不应心的“倏作变相”之中,它常常给作品带来夺目的艺术光彩,成为艺术的精采之笔。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郑板桥对绘画艺术的创作规律,作了精辟的总结。纵观全文,如果我们对他的艺术见解,作一番通俗性的解释,那大概是这样的:不熟悉眼前之竹,便难有胸中之竹;而日积深厚的艺术观察力,又使胸中之竹不同于简单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必然要早于运笔之前的手中之竹,这是基本规则;艺术创造的妙趣在不泥古法、出于格外,使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它不是竹的自然形态图像的“复印”,而是作画者对竹的“神理”的某种妙悟,其中渗入画家的人格、个性等,这就是造化(自然)的生机。一切艺术美的创造莫不如此。 郑板桥以洗炼的语言,道出了精辟的科学的具有总体性的对艺术创作规律的见解,这说明,他不仅是位杰出的画家,也是一位在美学理论方面颇有真知灼见的人。 《竹》
清·郑燮1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2,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3。独画云乎哉! 1郑燮(1693-1765):号板桥,清代文学家、艺术家。有《郑板桥集》。2倏(shu):忽。3化机:指精妙超凡的艺术境界。 【析点】 中国文人画中竹是一常见的形象且有关画竹的议论很多。 板桥此论,涉及到诗、书、画一个规律性的问题,议论所至,颇有理趣,耐人寻味。艺术创作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这篇《竹》中,形象地描摹了这一过程。画竹,必先看竹,拥有自己的“眼中之竹”。在自然界里反复体验、仔细揣摩、熟视于心;直至身化为竹,吐纳英华,生机盎然,才“勃勃遂有画意”,“胸中之竹”,呼之欲出。然而,“落笔倏作变相”,产生意料不到的画面,又出现了“手中之竹”。郑板桥通过画竹过程总结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是自然景物在作者头脑里的映像;胸中之竹,是经作者审美观过滤了的具有主观因素的意象;手中之竹,则是通过作者艺术实践物化了的艺术形象。三个阶段环环相扣,每一个阶段都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和改造,因而“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从对竹的生活体验到竹的艺术形象的诞生,是一个生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这里,“胸有成竹”仅仅是意在笔先的一般法则,不为“成竹”所限才是进入创作自由境界后“趣在法外”的“化机”。这是艺术创作的一个更高境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