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皇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皇矣》临下有赫②。俯视人间真明亮。 监观四方,洞察全国四方事, 求民之莫③。了解民间疾苦状。 维此二国④,想起夏商两朝末, 其政不获⑤。不得民心国危亡。 维彼四国⑥,思量四方诸侯国, 爰究爰度⑦。天下重任谁能当。 上帝耆之⑧,上帝意在岐周国, 憎其式廓⑨。有心扩大它封疆。 乃眷西顾⑩,于是回头望西方, 此维与宅(11)。同住岐山佑周王。 作之屏之(12),砍掉杂树辟农场, 其菑其翳(13)。枯枝朽木全扫光。 修之平之,精心修剪枝和叶, 其灌其栵(14)。灌木丛丛新枝长。 启之辟之,开出道路辟土地, 其柽其椐(15)。除尽柽椐路通畅。 攘之剔之(16),剔去坏树留好树, 其其柘(17)。 留下山桑和黄桑。 帝迁明德(18),上帝卫护明德主, 串夷载路(19)。犬戎败逃走仓皇。 天立厥配(20),上天立他当天子, 受命既固。政权巩固国兴旺。 帝省其山,上帝视察岐山阳, 柞棫斯拔(21),柞棫小树都拔光, 松柏斯兑(22)。松柏直立郁苍苍。 帝作邦作对(23),上帝建立周王国, 自大伯王季(24)。太伯王季始开创。 维此王季,这位王季好品德, 因心则友(25)。对兄友爱热心肠。 则友其兄,王季热心爱兄长, 则笃其庆(26),他使周邦福无疆, 载锡之光(27)。天赐王位显荣光。 受禄无丧,永享福禄保安康, 奄有四方(28)。统一天下疆域广。 维此王季,这位王季真善良, 帝度其心,天生思想合政纲, 貊其德音(29)。他的美名播四方。 其德克明(30),他能明辨是和非, 克明克类(31),区别坏人和善良, 克长克君(32)。堪称师范好君王。 王此大邦(33),在此大国当君主, 克顺克比(34)。上下和顺人心向。 比于文王(35),到了文王接王位, 其德靡悔(36)。人民爱戴德高尚。 既受帝祉(37),既受上帝赐福禄, 施于孙子(38)。子孙万代绵绵长。 帝谓文王,上帝启示周文王, 无然畔援(39),不要暴虐休狂妄, 无然歆羡(40),莫羡他人当自强, 诞先登于岸(41)。先据高位路康庄。 密人不恭(42),密人态度不恭顺, 敢距大邦(43),竟敢抗拒周大邦, 侵阮徂共(44)。侵阮袭共太猖狂。 王赫斯怒(45),文王勃然大震怒, 爰整其旅,整顿军队去抵抗, 以按徂旅(46)。阻止敌人向莒闯。 以笃周祜,周族福气才巩固 以对于天下。民心安稳定四方。 依其在京(47),周京军队真强壮, 侵自阮疆。从阮班师凯歌扬。 陟我高冈,登上岐山远瞭望, 无矢我陵(48),没人敢占我山冈, 我陵我阿; 高山大陵莽苍苍; 无饮我泉,没人敢饮我泉水, 我泉我池。清泉绿池水汪汪。 度其鲜原(49),规划山头和平原, 居岐之阳,定居岐山面向阳, 在渭之将(50)。紧靠渭水河边旁。 万邦之方(51),你为万国作榜样, 下民之王。天下人民心向往。 帝谓文王,上帝告诉周文王, 予怀明德,美好品德我赞赏, 不大声以色,从不疾言和厉色, 不长夏以革(52); 遵从祖训依旧章; 不识不知(53),好像不知又不觉, 顺帝之则。顺乎天意把国享。 帝谓文王,上帝又对文王说, 询尔仇方(54),团结邻国多商量, 同尔弟兄; 联合同姓众国王; 以尔钩援(55),用你大钩和戈刀, 与尔临冲(56),临车冲车赴战场, 以伐崇墉(57)。讨伐崇国削殷商。 临冲闲闲(58),临车冲车声势壮, 崇墉言言(59)。崇国城墙高又长。 执讯连连(60),捉来俘虏连成串, 攸馘安安(61)。割下敌耳装满筐。 是类是祃(62),祭祀天神祈胜利, 是致是附,安抚残敌招他降, 四方以无侮。各国不敢侮周邦。 临冲茀茀(63),临车冲车威力强, 崇墉仡仡(64)。崇国城墙高又广。 是伐是肆(65),冲锋陷阵士气旺, 是绝是忽(66),消灭崇军有威望, 四方以无拂(67)。各国不敢再违抗。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皇:大。②赫:显明。③莫:通“瘼”,疾苦。一说,莫,安定。④二国:上国,指夏、商。⑤不获:治理不善。⑥四国:四方之国。⑦究:考虑。度:审。⑧耆:通“指”,意向。⑨式廓:扩大。⑩眷:念。西顾:向西观看。(11)宅:居。(12)屏:除。(13)菑(zi):直立未倒之枯木。翳:倒地枯木。(14)灌:灌木。栵(lie):砍倒的树干萌发的枝条。(15)柽(cheng):红柳。椐(ju):灵寿木,枝多肿节,可作杖。(16)攘:除。剔:除。(17)(yan):山桑。柘:黄桑。(18)明德:美德,指太王。(19)串夷:即昆夷,亦称犬戎。载:则。路:通“露”,失败。(20)配:立君配天。(21)柞:一种灌木 棫:柞的一种。(22)兑:直立。(23)对:配。(24)大伯:即太伯,古公亶父的长子。王季:古公亶父的小儿子,名季历,尊为“公季”。(25)因心:衷心。(26)笃:厚。庆:善。(27)锡:赐。(28)奄:完全。(29)貊(mo):同“寞”,寂静。(30)克:能。明:明辨是非。(31)类:分清善恶。(32)长(zhang):长辈。(33)大邦:指周。(34)顺:和顺。比:亲近。(35)比:及。(36)靡:无。(37)祉:福。(38)施(yi):延伸。(39)无:同“毋”,不要。畔援:放纵暴虐。(40)歆羡:羡慕。(41)诞:发语词。岸:最高的道德(朱熹说)。(42)密:古国名,密须,在今甘肃灵台县西。(43)距:同“拒”。(44)阮、徂、共:三小国名。或说,徂,到。(45)赫斯:盛怒。(46)按:压。旅:通“莒”,古国名(前一“旅”为军队)。(47)京:高丘。(48)矢:陈。陵、阿:丘陵。(49)鲜:通“𪩩”,山地。 原:平地。(50)将:侧。(51)方:典范。(52)夏:夏楚,扑刑,棍棒打人的肉刑。革:皮鞭。(53)不识不知:不知不觉。(54)仇方:邻国。(55)钩援:攻城器械,亦名钩梯。(56)临、冲:两种攻城战车。(57)崇: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洼水西。墉(yong):城。(58)闲闲:强盛的样子。(59)言言:高大的样子。(60)执:捉。讯:俘虏。连连:不绝。(61)攸:所。馘(guo):割俘虏的左耳。安安:驯从。(62)类:祭名,出师前祭天之典。祃(ma):祭名,出师后军中祭天。(63)茀(fu):强盛的样子。(64)仡(yi)仡:高耸的样子。(65)肆:纵兵突击。(66)忽:消灭。(67)拂:违。 [赏析] 《大雅·皇矣》是一首歌颂周民族的创业史诗。周民族著名的史诗如《大雅·生民》《大雅·緜》《大雅·公刘》等等,重在歌颂周民族的远祖姜嫄、始祖后稷以及后来的古公亶父、公刘等的勋业,而《大雅·皇矣》则以突出的篇幅歌颂文王的业绩。朱熹《诗集传》说:“此诗叙大王、大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皇矣》首先推文王之祖太王、其伯太伯、其父王季的功德,然后重点讴歌文王的武功,对文王的勋劳作了最高的褒扬。《皇矣》的第一章追述说,巍巍皇天,无私无阿。她居高临下,洞察 一切,扶救下民,惟求民安。因为夏、商二朝之末,倒行逆施,暴民虐民,因此公正的皇天才选定周族,让它崛起。这正如古人所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书·蔡仲之命》)也正如楚国伟大诗人屈原所云:“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离骚》)这一章写得“发唱惊挺”,所谓“笔所末到气已吞”。它以铿锵有力的诗句,自豪振奋的语调宣告:我周民族是取夏、商无道暴君、受皇天救民疾苦旨意而兴起的英雄民族。至于周的祖先是怎样一群顺应天意民心的英雄,他们如何肩负历史重任、握持正义之道的气概便尽都涵蕴其中了。接着便是第二章。在“作之”、“屏之”、“修之”、“平之”、“启之”、“辟之”、“攘之”、“剔之”等强烈节奏的诗句后面,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周民族在古公亶父率领下向岐周进军、向荒原宣战、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壮烈场面,也使人看到了周族渐兴、人繁物丰、驱除昆夷、卒成王业的历史行进轨迹。《皇矣》的第三、第四章继续歌颂王季 一代的不朽功业。古公亶父之后,太伯谦让明德;王季则团结友爱,和睦相亲。王季能明察是非,明辨善恶;他治国有方,四方降服。而文王正是继承了他父亲励精图治、忠于职守的美德,使周民族强大无比。《皇矣》从第五章起至全诗结束,转而对文王进行全力赞颂。文王继承父业,国力渐强,他招抚柔顺的小国,抗击违命的敌国,先后伐密伐崇,国威大振,四方畏服,天下顺从,开始了推进统 一的伟大事业。诗末在“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等雄壮诗句中,仿佛能听到周文王指挥千军万马,合着时代的鼓点,推动历史车轮在统一事业大道上奋勇前进时所发出撼动天地的隆隆巨响。 《皇矣》虽是一首纯用赋体铺写周民族发展的英雄史诗,但它却自有一种乐观亢昂的韵律,有一种奋发有为的气派,一种自信豪迈的格调。试读第一章:“伟大啊上帝,上帝啊伟大! 你俯视下土洞然明察。你观察注视着四方天下,把下民的安乐谋求规划。只是夏、商二国太不像话,政治腐败、混乱嘈杂。面对着四面八方普天之下,上帝又不断斟酌、不断谋划。你不满夏、商强横称霸,你憎厌夏、商野心势大(“上帝耆之,憎其式郭”二句,“耆”,怒;“憎”即“憎恨”;“式廓”即“扩大”,与所采译诗其意有异)。上帝啊,你环视关注西方岐山下,和它一起把创业根基深扎!”这是何等振奋人心的诗句! 这可说是通贯《皇矣》全诗的主旋律。《皇矣》又不同于《生民》《緜》等英雄史诗只歌颂一二位周民族的英雄,而是歌颂了太王、太伯、王季和文王等一大批民族英雄。因此它篇幅特长,跨度极大,可谓《诗经》中英雄史诗的宏篇巨制。但它铺叙精到,重点突出,十分成功地勾勒出草创奠基之功的太王时代、以德治国的太伯时代、文治武功兼备的文王时代这三个历史时代,因而造成结构匀称、无板无滞的特点。而且它又以时间发展顺序为线索,所以虽头绪纷杂而能井然有序,内容虽深广浩繁而不叠床架屋,又给人以 一种有头有尾、前后相贯、条理分明、浑然 一体之感。 《皇矣》《皇矣》
《诗经·大雅》篇名。《毛诗序》说:“《皇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宋朱熹《诗集传》说:“此诗叙太王、太白、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小序》谓‘美周’,泛混。大抵上篇《思齐》与此篇皆咏文王。”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此篇盛称文王之武功,详叙伐密伐崇二事。”此诗是周人叙述并颂美祖先开国历史的史诗之一。先写太王开辟歧山,打退昆夷,次写王季继续发展,最后写文王伐密伐崇的功绩。描写战争场面具体生动,极富声色。有头有尾,前后连贯,条理分明,浑然一体。 《皇矣》皇矣上帝,(一) 伟大呀上帝, 临下有赫。(二) 临下真英明。 监观四方,(三) 监视着四方, 求民之莫。(四) 求得人安常。 维此二国,(五) 想这周和商, 其政不获。政治不一样。 维彼四国,(六) 想着那四方, 爰究爰度。(七) 寻求又度量。 上帝耆之,(八) 上帝责罚他, 憎其式廓。(九) 恨他太嚣张。 乃眷西顾,(十) 关心向西望, 此维与宅。意在文王的身上。 作之屏之,(十一) 斩伐它、铲除它, 其菑其翳。(十二) 那枯树、那死树。 修之平之,(十三) 修剪它、理齐它, 其灌其栵。(十四) 那灌木、那小树。 启之辟之,(十五) 芟除它、整理它, 其柽其椐。(十六) 那河柳、那樻树。 攘之剔之,(十七) 砍齐它、剔理它, 其檿其柘。(十八) 那山桑、那柘树。 帝迁明德,(十九) 上帝迁就好人来这儿住, 串夷载路。(二十) 大伙儿踏平那道路。 天立厥配,(二十一) 老天立他做配手, 受命既固。接受命令要固守。 帝省其山,(二十二) 上帝视察那岐山, 柞棫斯拔,把柞树、棫树连根拔, 松柏斯兑。(二十三) 使松柏长得直而滑。 帝作邦作对,(二十四) 上帝兴周邦呀选明王, 自大伯王季。开始从太伯、王季那时光。 维此王季,就是这个王季呀, 因心则友。(二十五) 顺着亲意、友爱兄长。 则友其兄,真友爱呀那兄长, 则笃其庆。真增多了那吉祥。 载锡之光,老天赐下那荣光, 受禄无丧,(二十六) 接受福禄不丧亡, 奄有四方。(二十七) 这就保有着四方。 维此王季,就是这个王季呀, 帝度其心,(二十八) 上帝度量他的心, 貊其德音。多清和的那声名。 其德克明,(二十九) 他的长处能是非分明, 克明克类,是非明、善恶清, 克长克君。能教养、能奖刑。 王此大邦,做这个大国的国王, 克顺克比。(三十) 四方服、上下亲。 比于文王,一直到了周文王, 其德靡悔。(三十一) 他的美德没终场。 既受帝祉,接受了上帝的赐福, 施于孙子。传到子孙都一样。 帝谓文王: 上帝告诉周文王: 无然畔援,(三十二) 莫让人这样的跋扈, 无然歆羡,莫让人这样的妄想, 诞先登于岸。(三十三) 先占据那高地控制下方。 密人不恭,(三十四) 密人这样不安分, 敢距大邦,居然敢来犯大邦, 侵阮徂共。侵略阮邑到那共地方。 王赫斯怒,(三十五) 文王赫然发了怒, 爰整其旅,这就整顿他的队伍, 以按徂旅。(三十六) 把入侵的敌人来阻挡。 以笃于周祜,把福气给周家来添上, 以对于天下。(三十七) 把美名呀向天下扬。 依其在京,(三十八) 驻扎大军在京都, 侵自阮疆。(三十九) 出兵从阮邑的疆土。 陟我高冈。(四十) 登上我们的高冈。 无矢我陵,(四十一) 不要陈兵我山陵, 我陵我阿。(四十二) 我山陵呀我高冈。 无饮我泉,不要贪饮我泉水, 我泉我池。我泉水呀我池塘。 度其鲜原,(四十三) 度量那块好平原, 居岐之阳,住在岐山的南方, 在渭之将,(四十四) 停在渭水的边上, 万邦之方,(四十五) 做那万国的榜样, 下民之王。做那人民的君王。 帝谓文王: 上帝告诉周文王: 予怀明德,(四十六) 我把你明德来怀想, 不大声以色,(四十七) 你不把声色来夸张, 不长夏以革。你不把鞭、棒将人伤。 不识不知,(四十八) 不逞能、不弄巧, 顺帝之则。遵守上帝的规章。 帝谓文王: 上帝告诉周文王: 询尔仇方,(四十九) 和你的盟国来商量, 同尔兄弟。还有你的弟弟和兄长。 以尔钩援,(五十) 用爬城的钩儿钩着梯, 与尔临冲,(五十一) 临车、冲车也加上, 以伐崇墉。(五十二) 去攻打那崇国的城墙。 临冲闲闲,(五十三) 临车、冲车在冲撞, 崇墉言言,(五十四) 崇国城墙在动荡, 执讯连连,(五十五) 审讯俘虏一串连, 攸馘安安。(五十六) 割敌人的左耳不冤枉。 是类是祃,(五十七) 这就祭天、这就祭社, 是致是附,(五十八) 这就喊话、这就纳降, 四方以无侮。四方谁也不敢再蛮横。 临冲茀茀,(五十九) 临车冲车多强壮, 崇墉仡仡。(六十) 崇国城墙在摇晃。 是伐是肆,(六十一) 这就讨伐、这就攻打, 是绝是忽,(六十二) 这就根除、这就扫荡, 四方以无拂。(六十三) 四方谁也不敢再违抗。 注 释 (一)毛亨:“皇,大。” 陈奂:“皇训大,美大之词。上帝,天也。” (二)郑玄:“临,视也。” 朱熹:“赫,威明也。” (三)朱熹:“监,亦视也。” (四)毛亨:“莫,定也。” 马瑞辰:“按《尔雅·释诂》:‘貉、嗼,安定也。’莫即嗼之渻借。” (五)姚际恒:“二国,商周也。获,得也。商周之政,大不相得,于是悉反之,承上天监民定而言。” (六)毛亨:“四国,四方也。” 朱熹:“故求于四方之国。” (七)严粲:“程子曰:究,寻究也。度,谋度也。” (八)毛亨:“耆,恶也。” 马瑞辰:“按《广雅》:‘,怒也。’《玉篇》:‘耆,怒诃也。’《广韵》:‘,诃怒也。’怒,恶义同。《传》盖以耆为之借字,故训为恶。” (九)陈奂:“憎,亦恶也。式,用也。廓,大。” 吴闿生:“憎其恶之廓大。” (十)毛亨:“西顾,顾西土也。宅,居也。” 郑玄:“乃眷然运视西顾,见文王之德而与之居。言天意常在文王所。” (十一)王引之:“家大人曰:作读为柞。《周颂·载芟》篇:‘载芟载柞。毛《传》曰:除木曰柞。’《周官》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是也。《内则》鱼曰作之。《尔雅》作斮之。郭璞注曰:谓削鳞也。是作有斩削之意。” 严粲:“《释文》曰:‘屏,除也。’” (十二)毛亨:“木立死曰菑,自毙为翳。” (十三)朱熹:“修、平皆治之,使疏密正直得宜也。” (十四)马瑞辰:“灌为丛生,栵为枿生。二者相对成文,犹菑与翳,一立一仆也。” 王引之:“毛《传》曰:‘栵,栭也。’《释文》:栵音例,又音列。引之谨案:下文柽、椐、檿、柘,方及木名。菑翳灌、栵,则泛言木之形状耳。栵读为烈。烈,枿也。斩而复生者也。《尔雅》:‘烈枿,余也。’” (十五)朱熹:“启、辟,芟除也。” (十六)朱熹:“柽,河柳也。似杨,赤色,生河边。椐,樻也。肿节,似扶老,可为杖者也。” (十七)严粲:“程子曰:‘攘、剔,谓穿剔去其繁冗,使成长也。’” (十八)朱熹:“檿,山桑也。与柘皆美材,可为弓干,又可蚕也。” (十九)陈启源:“帝迁明德,言天去殷即周徙就文王之路,与上章西顾兴宅相应。” (二十)严粲:“《传》曰:‘串,习也。’程子曰:‘夷,平也。’今曰串夷载路,即《周颂》所谓岐有夷之行,谓民归之者。众串习其平夷而成大路也。《孟子》用之而成路。” (二十一)严粲:“王者配天,天将立之以为配,使周家王天下,其受命坚固不易也。” (二十二)陈奂:“《尔雅》:省,察也。山,岐山也。” (二十三)毛亨:“兑,易直也。” 陈启源:“松柏,故言其材干,滑易而调直。” (二十四)郑玄:“作,为也。天为邦,谓兴周国也。作配,谓为生明君也。是乃自太伯、王季时则然矣。太伯让于王季,而文王兴。” (二十五)姚际恒:“因心者,王季因大王之心也。故受大伯之让而不辞,则是能友矣。下单承则友言.则友其兄,因以笃庆锡光。描摹家庭一段,霭然致祥光景也。” 朱熹:“笃,厚。载,则也。” (二十六)严粲:“丧,失也。” (二十七)马瑞辰:“至此诗及《执竞》并云:‘奄有四方。’《閟宫》诗:‘奄有下国,’‘奄有下土,’‘奄有龟蒙。’《玄鸟》:‘奄有九有。’盖以奄有二字连文,奄即有也。奄即为有,而复称之曰奄有,犹抚本为有,(《广雅》)抚,有也。’)而经传亦连称抚有也。奄训有者,亦语词,犹有虞、有周之比。” (二十八)朱熹:“度,能度物制义也。貊,《春秋传》、《乐记》皆作莫,谓其穆然清静也。” 陈奂:“莫,定也。《玉篇》:‘膜,静也。’嗼与莫同。” (二十九)朱熹:“克明,能察是非也。克类,能分善恶也。克长,教诲不倦也。克君,庆赏刑威也。赏不僭,故人以为庆,刑不滥,故人以为威也。” (三十)朱熹:“顺,慈和遍服也。比,上下相亲也。比于,至也。” (三十一)马瑞辰:“按悔当为晦之假借。《尚书·洪范》:‘曰贞曰悔。’郑注:‘悔之言晦也。’段玉裁、桂馥并曰:晦,犹终也。《释名》:‘晦,灰也。火死为灰。’是晦之义为终为尽,此诗靡悔正当训晦。其德靡悔,犹云其德不已。故下即继以既受帝祉,施于孙子矣。” (三十二)陈奂:“《传》以无是释无然,然与是同义,此为全诗然字通训也。畔者,叛之假借字。……《笺》:畔援,犹跋扈也。《释文》引《韩诗》畔援,武强也。《汉书》叙传注作畔换。《玉篇·人部》作伴换,义并同。歆羡训贪羡者,歆从音声,贪从分声。声近义通。《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注引《韩诗章句》云:‘羡,愿也。’” (三十三)郑玄:“诞,大。” 马瑞辰:“诞者,语词。训大亦语词也。” 姚际恒:“谓先据高以制下也。于是密人之不恭,则征之。” (三十四)毛亨:“国有密须氏侵阮,遂往侵共。” 孔颖达:“有密国之人,乃不恭其职,敢拒逆我大国,乃侵我周之阮地,遂复往侵于共邑。”启华按:密,在今甘肃省灵台县西南,阮,在灵台县西北,共,在泾川附近。 (三十五)郑玄:“赫,怒意。……五百人为旅。” 马瑞辰:“斯乃语词。斯犹其也。王赫斯怒,犹云:王赫其怒。与《诗》言有扁斯石,则百斯男,有秩斯祜,句法正同。” (三十六)马瑞辰:“《传》:‘按,止也。’……按按字,《孟子》引作遏。按、遏二字双声。《尔雅》并训为止,故通用。” 郑玄:“整其军旅而出,以却止徂国之兵众。” 朱熹:“徂旅,密师之往共者也。” (三十七)马瑞辰:“按《广雅·释诂》:‘对,扬也。’古或连称对扬,或称遂扬。对即遂,遂即扬也。以对于天下,犹言以扬于天下。” (三十八)王引之:“今案依,兵盛貌。依其者,形容之辞。言文王之众,依然其在京地也。依之言殷也。” (三十九)严粲:“侵自阮疆,谓自阮疆而侵密,犹《春秋》书: 公至自晋。谓自晋而至鲁也。” 胡承珙:“依其在京者,所以整军经武也。然后自阮邑之疆而侵之。……侵本九伐之一,《榖梁传》: 苞人民驱牛马曰侵,斩树木坏宫室曰伐。侵与伐有难易轻重之别。” (四十)郑玄:“陟,登也。” 胡承珙:“陟我高冈以下,言升高而望师行无阻。” (四十一)毛亨:“矢,陈也。” 吕祖谦:“杨氏曰:圣人一视而同仁,则天下无彼我之异,陵、阿、泉、池,皆视之犹我也。……盖戒其军士,不为暴扰之辞也。” (四十二)郑玄:“大陵曰阿。” (四十三)郑玄:“度,谋也。” 吴闿生:“鲜,善也。伐密之后,乃度居善原广平之地,后竟徙都于丰。” (四十四)毛亨:“将,侧也。” 陈奂:“将之为言墙也。《尔雅》:‘毕,堂墙。’堂墙为山厓边侧之名。其水厓边侧,亦如是也。” (四十五)毛亨:“方,则也。” 马瑞辰:“万邦之方,犹云:万邦为宪。宪亦法也,则也。《广雅》又云:‘方,正也。’正亦所以谓法则也。” (四十六)朱熹:“予,设为上帝之自称也。怀,眷念也。明德,文王之明德也。” (四十七)马瑞辰:“按以、与古通用。声以色,犹云声与色也。夏以革,犹云夏与革也。《中庸》引此诗而释之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声色对举,是其证也。汪氏德钺曰:‘不大声以色者,不道之以政也。声谓发号施令,色谓象魏悬书之类。不长夏以革者,不齐之以刑也。夏谓夏楚,朴作教刑也。革谓鞭革,鞭作官刑也。’其说得之,可正《传》《笺》之误。” 戴震:“按声与色,谓言貌。夏与革,当谓威力。不大,不暴著之也。不长,不尊尚之也。” (四十八)朱熹:“又能不作聪明,以循天理。” 戴震:“又谓无私智计度,惟顺乎天道之宜。” (四十九)戴震:“《传》:‘仇,匹也。’……仇方,大国也。兄弟,众与国也。以崇强暴不易伐,故询之大国与己匹者,而连合众与国然后兴师。……殊其辞以别大小,故曰询、曰同,曰仇方、曰兄弟。……《国语》:‘咨亲为询。’韦注云:‘询亲戚之谋。’” (五十)马瑞辰:“传云钩,钩梯者,谓以钩钩梯而上。……所以钩引上城,非谓钩即梯也。” (五十一)毛亨:“临,临车也。冲,冲车也。” 孔颖达:“临者,在上临下之名。冲者,从傍冲突之称。故知二车不同。兵书有作临车冲车之法。” (五十二)郑玄:“当此之时,崇侯虎倡纣为无道,罪尤大也。” 毛亨:“墉,城也。”启华按:崇国在今河南省嵩县之北。 (五十三)陈奂:“《传》训闲闲,动摇。茀茀,强盛。茀茀有动摇之义,闲闲亦有强盛之义。……《广雅》:‘闲闲,盛也。’盖本三家诗。” (五十四)郑玄:“言言犹孽孽,将坏貌。” (五十五)郑玄:“讯,言也。执所生得而言问之。” 朱熹:“连连,属续状。” (五十六)毛亨:“馘,获也。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曰馘。” 杨树达:“攸,语首助词,无义。” 严粲:“程子曰:‘安安,不轻暴也。’” (五十七)马瑞辰:“按《尔雅》:是类是祃,师祭也。是类是祃,承上执讯连连,攸馘安安言之,盖与祃并祭于所征之地。……祭天曰类,祭社亦曰类。” (五十八)朱熹:“致,致其至也。附,使之来附也。” (五十九)朱熹:“茀茀,强盛貌。” (六十)王先谦:“《韩》说曰:‘仡仡,摇也。’” (六十一)朱熹:“肆,纵兵也。” (六十二)马瑞辰:“《传》:‘忽,灭也。’瑞辰按《尔雅·释诂》: 忽、灭二字,并云尽也。是忽、灭二字同义。凡二字同义即可互训。” (六十三)陈奂:“《释文》引王肃云:‘拂,违也。’” 注 音 耆qi其 廓kuo括 菑zi恣 翳yi意 栵li例 柽cheng称 椐ju居 檿yan掩 柘zhe这 串guan灌 貊mo末 施yi异 歆xin忻 共gong恭 遏e咢 墉yong喁 攸you悠 馘guo国 祃ma骂 茀fu弗 仡yi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