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画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

①“宁可”句:运化朱淑真《菊花》:“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评说】

本诗选自张晨主编《中国题画诗分类鉴赏辞典》。

郑思肖(1241—1318),元代诗人、画家,字忆翁,号所南,又号三外野人,福州连江(今属福建)人。宋末,应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叩阙上疏太后、幼主,疏辞恳切,忤当路,遂隐居吴中,寄食城南报国寺以终。《遗民录》云:“所南初名某,宋亡,改名思肖,即思赵。忆翁与所南,皆寓意也。坐卧不北向,扁其堂曰本穴世界,以‘本’之十置下文,即大宋也。”善画墨兰、墨竹、墨菊,寄寓爱国思想。著有《心史》、《一百二十四图诗集》、《咸淳集》等。存世画迹有《国香图卷》、《墨兰》、《竹卷》等。

百花盛开于春光明媚的时节,独有菊花“菊性介烈高洁,不与百卉同其盛衰”,(史正志《菊谱前序》)开放在秋日疏篱畔,挺立于凌厉的风霜中,意趣无穷。郑思肖的《画菊》图,本已有这种艺术意想,再经题画诗一点,用意就非常清楚。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说菊花在枝头逐渐枯萎,“枝头抱香死”,花瓣不会堕落于北风中。“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笔下,往往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本诗指蒙元统治集团。诗句用隐喻手法,抒写自己宁可为坚持民族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的凛然正气,使诗篇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全诗写寒菊之形,得寒菊之神,表现菊花的自然美和画菊的绘画美,又融进了诗人的思想品格、胸怀襟抱,摅写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操,表现诗人高洁坚贞的人格美,画菊形象的自然性和“比德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画菊》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画菊》

曹雪芹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注释】

①攒(cuan):簇聚。②跳脱:又作“条脱”、“挑脱”,手镯、腕钏一类的臂饰。

【评说】

本诗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曹雪芹(?—1763),清代著名文学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丰润,后迁辽阳,入满洲正白旗。祖、父辈任江宁织造六十年,为康熙亲信。雍正时,父被革职抄家,迁北京。乾隆时,又遭巨变,家境顿落。他工诗多才,中年后居家北京西郊,著《红楼梦》,此乃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不朽杰作。

这首《画菊》即出自《红楼梦》。在小说中,此诗题名蘅芜君(薛宝钗)所作,而实出曹雪芹之手,这是作者借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在《红楼梦》中,宝钗是个“冷美人”,有大家闺秀的雍容大度和传统礼教的深厚教养,不轻易流露内心情感。此首题画诗,文句优美,却缺乏感染力,只求字面功夫,而这才正合宝钗的性格。

首二句,诗中就表现了宝钗以文艺为小道的观点,她明言,诗后戏笔画菊,乃出于一时的逸兴,并非存心作画而苦苦追求,费尽心机。类似的语句在小说中远不止一次。次二联,先描写画的技巧,进而描写作画时的灵感构思,风神意态。用泼墨法使枝叶繁茂,乍看是“千点墨”,以此可更加突现花姿;花朵攒簇,用水墨晕染而成,极富生机,甚至在菊花上也表现出几痕寒霜。这一浓淡疏密变化,远近掩映,是离不开对菊花姿态的心领神会的,因而在创作时用笔灵动巧妙,画中的菊花仿佛也就活了,菊花之寒香袅袅散逸,环绕着腕上的手镯。末联极夸画艺之高超,直可以假乱真:你不要把画上的菊花当作花圃采来的真花呀,那只是粘贴在屏风上,聊以慰藉重阳的寂寞而已。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