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超导零电阻
导体在一般情况下都具有一定的电阻。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在实验中发现,水银的电阻并不像预料的那样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少,而是在4.15K时突然消失,电阻变为零。昂内斯把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后来,人们陆续发现,不仅水银,其他一些导体也具有这种性质。到1986年,共发现27种元素和上千种合金都具有超导电性。不过它们的临界温度(出现零电阻时的温度)都很低。其中最高的也有23.2K,给零电阻的应用造成很大困难。科学家们力图发现临界温度高一些的超导材料。1986年以后,这项工作获得了重大进展,使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达到100K左右。在这一进展中,中国的物理学家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的超导研究起步于50年代末期。正式进行超导材料研究是1976年。1986年12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得到了超导起始转变温度为48.6K,转变宽度10K的锶镧铜氧化合物。1987年2月该所获得临界温度达93K的钡钇铜样品,不久又获得第二批样品,表明工艺的可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