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生查子》(牛希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生查子》(牛希济)

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这首小词,采用即景生情,一语双关的艺术手法,表达了男女相爱的深情。两句一转,层层深入,由执著的相思,引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坚强信念。这首意境开阔、感情质朴而富有民歌情调的令词,并没有选入《花间集》,后来被明代的《词林万选》与清代的《全唐诗》定为牛希济之作。据毛晋《介庵集》跋所说情况,也可证这首词确系牛作。

上片首二句“新月曲如眉,未有团意”,“团”,指月圆,写一男子望月兴叹。从形式上看,这和敦煌歌辞《婆罗门·咏月》(斯4578)中的“望月曲弯弯,初生似玉环,渐渐团圆在东边”,十分相似。这两句说弯弯新月,犹如女子的秀眉。眉秀,人必然美,然而,也象新月未团圆一样,主人公也不能与意中人团圆,因而发出了“未有团圞意”的慨叹。这里没有明说,只是暗写。“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红豆”,又名相思子,颜色鲜红,古代诗词中常用它来象征相思。前两句写夜来望月思人,这两句则是写白日睹物而伤情。红豆虽是有情物,然而,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纵有这定情的信物也不忍再看,何况又是“满眼相思泪”呢!既不忍看,又不能看,突出抒写了相思之苦。红豆粒与相思泪互相映衬,构成了愁的意象,爱的思索。

上片写男子的日夜相思,表现对女子的情意深长。下片则写他对爱情的诚笃,以及衷心的希望和坚强的信念。“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穰”指果核,《正字通》说:凡果实的子叫犀穰。桃穰,即桃核;又叫桃仁,“仁”谐“人”字。这两句采用了谐音双关的表现手法,说:桃仁在桃核的心里,意中人儿在我的心里。民间恋歌常用双关语,在南朝《子夜歌》、《读曲歌》中特别多。如“石阙生口中,衔碑(悲)不得语”;“雾露隐美容,见莲(怜)讵分明”等等。用这种手法写男子对爱情的执著,曲尽“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之妙。煞尾二句“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是因物起兴。早晚,多早晚,就是“何日”;“连理”,指异本草木的枝或干连生为一体。古人以“连理枝”比喻夫妇。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历代传诵不衰。上句中的“劈桃穰”与此句中的“隔墙花”,都是生发联想的根基。从“劈桃穰”想到“人在心儿里”,从“隔墙花”想到“成连理”,是对爱情喜剧结局的希望。“终日”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什么时候才能团圆;这是爱之心切的生动写照,决不是没有指望的叹息。二是不管等到什么时候,早晚都要成连理!这表示对爱情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的文学形式,它的产生是由于按曲歌唱而“依声填词”的需要。在我国文学史上,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特有的音乐美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赢得人们的衷心喜爱。夏承焘先生云:“乐府谁能作补亡,纷纷绮语学高唐。民间哀怨敦煌曲,一脉真传出教坊。”(《瞿髯论词绝句》)这就是说,词本起源于民间。敦煌歌辞是词的初型,而敦煌曲又是从唐教坊传出来的。词的前身是民间小调,即隋唐间的乐府民歌。牛希济这首《生查子》词,除了表明作者从艺术构思和写作手法上向民歌学习之外,也可以使我们看到唐五代词与民歌之间的源流关系。

借物寓意,诗家谓之风人体,又名吴歌格,以下句释上句,古乐府类然(许昂霄《词综偶评》)

淋漓沉至,后半近纤巧。(陈廷焯《词则·闲情集》卷一)

第二首妍词妙喻,深得六朝短歌遗意,五代词中稀见之品。(俞陛云《五代词选释》)


《生查子》(牛希济)原文|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唐宋词选 - 可可诗词网

《生查子》(牛希济)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巳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这首词写一对爱侣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黎明时分,远处的春山笼罩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天幕上还挂着几颗星星。这是清晨特有的景色。“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是说残月已经西斜,月光映照在女主人公憔悴的脸上,泪眼晶莹。极写女主人公在恋人别去时依依不舍的愁苦之状。整个上片作者并未正面写人,而是借残月之光来刻划人的离情,只在第四句点出是“别泪”,不但巧妙自然,而且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后片写临别的嘱咐。此时天已大亮,一对爱侣心绪万端。“语已多,情未了”,彼此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回首犹重道”,既是动态描写,又是心态描写。一个被送别的征夫游子,为什么几步一回头呢?这自然是无尽的依恋之情及爱的责任感所使然。这与敦煌歌辞《菩萨蛮》(伯2350)中的“驻马再摇鞭,为传千万言”,词意十分相似。至于“重道”的内容则很明了,千言万语凝成两句话: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两句收束,精警而又蕴藉。如果把它译成现代诗歌,就更加容易理解: “春花如雨草如茵,绿草好象你的绿罗裙。我见了芳草便想起了你呀,芳草与罗裙怎能分清?天涯海角心不变,永远爱你——我心上的人!”这首词抓住了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然后独运匠心,充分地表达了坚贞的爱情和对幸福的憧憬。《栩庄漫记》竟说它“词旨悱恻温存,而造句近乎自然,岂飞卿辈所可企及”。

牛词的主题虽多写别离,但这别离既有感伤,也有慰藉,并没有沮丧、担心和哀怨;有的倒是爱侣之间的海誓山盟,以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指望。这样的立意和构思是积极的,健康的,不但对当时的离人有安慰和鼓舞作用,就是对今天生活中的爱侣,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盖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也。”(刘熙载《艺概》)这首《生查子》写男女之间离情别绪的普通题材,却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恰合“虽小却好”之义。这首小词,巧妙地将别情与景色融合在一起,并进一步把自然景物与人事活动联系起来,从而铸造了婉转缠绵的新意境。这主要是运用了“曲喻”的艺术手法,从而强化了修辞的美学效果。“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罗裙”是借代,是说从草的绿想到罗裙的绿,从罗裙的绿又想到穿绿罗裙的人;于是见绿草便想到情人,因为爱那人而爱绿草。这是联想,也含有移情的成分。这样的联想丰富了词的意境,给人以愈转愈深、含蓄隽永而又余味无穷的美的享受。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词旨悱恻温厚,而造句近乎自然,岂飞卿辈所可企及?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将人人共有之情和盘托出,是为善于言情。(李冰若《栩庄漫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