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琵琶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琵琶记》 南戏。高明作。此剧就民间传说加以再创造而成。蔡伯喈原想在家尽孝,父亲不允,只得上京赶考,得中状元,牛丞相招他为婿,他辞婚,牛丞相不允,他辞官,朝廷不准,只得入赘牛府。后蔡家父母饿死,伯喈妻赵五娘弹琵琶行乞上京寻夫,牛氏贤惠,牛丞相也回心转意,夫妻团圆,以一夫二妻结束。剧中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黑暗,但也宣扬了某些封建道德的信条。作者始终通过矛盾刻画人物的性格,在特定环境里展开情节,使人物性格不单一化。关目安排上把蔡家凄苦与牛府豪华交叉演出,对比之中,深化主题。曲辞高雅,向来被推为“南戏之祖”。 《琵琶记》
《琵琶记》,是南戏剧本,元末高则诚作。取材民间传说“赵贞女蔡二郎”故事。写蔡伯喈赴京应试,其妻赵五娘在家侍奉公婆。蔡在京中状元,招赘于牛丞相府。原籍遭受灾荒,蔡的父母都饿死。赵五娘安葬好公婆,以弹琵琶沿途卖唱行乞,进京寻夫。值得注意的是,剧作者把传说中蔡伯喈的弃亲背妇,改为被父命所迫;把谴责蔡伯喈的“不忠不孝”,改成同情蔡伯喈为“全忠全孝”而不得不服从父命君命。在这首民歌中,则仍然对蔡伯喈采取谴责的态度,谴责他“一去求名利,抛撇下赵五娘受尽孤凄”,骂他是“薄幸夫!堂上双亲全不顾。”薄幸,即薄情、负心。这表现了民歌作者与剧作家高则诚不同的爱憎感情。但它又不同于“宋元旧篇”中的《赵贞女蔡二郎》那样对蔡伯喈恨之入骨,写他“为暴雷震死”(见明·徐渭《南词叙录》),而是根据《琵琶记》剧本,写赵五娘依然对蔡伯喈寄予厚爱,口口声声喊“夫,京都来寻你”, “夫,诉不尽离情苦”。 民歌作者的同情集中在被蔡伯喈“抛撇下”的赵五娘身上。她在连续三年灾荒年月,独自担负起侍奉公婆的重任,为安葬公婆,她不惜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卖钱,用自己的麻裙包土筑坟。正如邻居张太公所夸赞的,她是个“贤哉妇”。她为丈夫、为公婆可谓吃尽了千辛万苦,不愧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极为善良的吃苦耐劳的贤妇的典型。张太公的几句嘱咐,也充分表现了他对邻里的关怀、体贴之情,反映了中国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帮助他人,为他人着想的民族性格。 跟一般的民歌多擅长于抒情不同,这组民歌则侧重于叙事,篇幅不长,但却已概括了原剧本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同时,它又不单纯是叙事,而是寓抒情于叙事之中。如“骂一声蔡伯喈薄幸夫!堂上双亲全不顾。……夫,诉不尽离情苦,诉不尽离情苦”,这字里行间,该是滚动着多么激动人心的感情血液啊! 《琵琶记》《琵琶记》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元末明初著名戏曲家。有南戏二种,今存《琵琶记》。《琵琶记》是高明得以名扬后世的代表作,它是在宋元时民间流行的蔡伯喈故事,尤其是在“戏文之首”《赵贞女蔡二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成。蔡伯喈即东汉文人蔡邕(蔡文姬之父),官左中郎将,后人虚构了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到处讲唱,陆游诗中有“满村听说蔡中郎”的诗句,可见其流传之广。《赵贞女蔡二郎》演的是“伯喈背亲弃妇,为暴雷震死”事,而《琵琶记》则改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在主题和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变动。剧情是:蔡伯喈新婚不久即入京赴试,考中状元,被牛丞相招赘为婿,过着富贵豪华的生活。其妻赵五娘吃糠咽菜,侍奉公婆。后公婆饿死,五娘麻裙包土,埋葬了两位老人,便身背琵琶,弹唱乞讨,进京寻夫。幸赖牛小姐贤德,甘居妾位,使他们夫妻团圆,“一夫二妇,旌表门闾”。“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第一出《副末开场》),作者意在宣扬忠孝贞烈的封建道德,但剧中赵五娘的悲惨遭遇,客观上反映了元代末期仍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生活的苦难,揭露了封建官吏的横行不法和骄奢淫逸。全剧结构双线(赵五娘和蔡伯喈)发展,以富衬贫,以喜衬悲,对比鲜明强烈,是当时社会尖锐阶级矛盾的客观反映。全剧虽以“大团圆”的喜剧形式结尾,却笼罩了一种使人压抑的悲剧气氛。剧中赵五娘的形象颇具光彩。这是一个在封建社会有着普遍意义的典型人物,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封建伦理道德对她们的束缚和影响。《琵琶记》被称为戏文中的“绝唱”(何良俊《四友斋丛谈》),获得“曲祖”(魏良辅《曲律》)、“南曲之宗”(黄图珌《看山阁集闲笔》)的殊荣。文词以本色为主而又文采斐然,描写人情真实细腻,婉转曲折,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糟糠自厌》一折素来脍炙人口。《琵琶记》对后世影响很大,赵五娘的形象,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琵琶记》还被译成多种文字,远播海外。1956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曾召开关于评价、整理《琵琶记》的讨论会。 《琵琶记》传本甚多,其中嘉靖苏州坊刻本和清陆贻典钞本最接近原著,另外还有李卓吾评本、《六十种曲》本等。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原中华上编版再版钱南扬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最为精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