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烝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烝民》

 天生烝民,皇天生下众百姓,


有物有则。宇宙万物有准绳。


民之秉彝,百姓把握此规律,


好是懿德。爱好美德发内心。


天监有周,苍天俯察周王朝,


昭假于 下。祷告神灵心虔诚。


保兹天子,辅佐当今周天子,


生仲山甫。生下山甫保康宁。



仲山甫之德,山甫内具好品德,


柔嘉维则。温良和善有准则。


令仪令色,风度优雅容颜美,


小心翼翼。办事谨慎真出色。


古训是式(11),先人典范必仿效,


威仪是力(12)。尊礼守法为表率。


天子是若(13),天子选择且重用,


明命使赋(14)。宣达王命负职责。



王命仲山甫,周王命令仲山甫,


式是百辟(15)。诸侯树立好榜样。


缵戎祖考(16),祖先宏业当继承,


王躬是保(17)。天子托福寿无疆。


出纳王命(18),掌管出入司政令,


王之喉舌(19)。天子喉舌代宣讲。


赋政于外(20),颁布政令达畿外


,四方爰发(21)。四方诸侯齐应响。



肃肃王命,庄严肃穆传王命,


仲山甫将之(22)。山甫诚心来奉行。


邦国若否(23),国事顺利与艰难,


仲山甫明之。山甫心里最分明。


既明且哲,既明事理且智慧,


以保其身。保持节操留芳名。


夙夜匪解(24),早晚工作不懈怠,


以事一人(25)。侍奉君王表忠心。



人亦有言:有句老话常讲起:


柔则茹之(26),对于弱者就相欺,


刚则吐之(27)。对于强者就畏避。


维仲山甫(28),惟独山甫与众异,


柔亦不茹,软者弱者皆不欺,


刚亦不吐。硬者刚者亦不避。


不侮矜寡(29),不欺鳏夫和寡妻,


不畏强御(30)。诛灭强暴志不移。



人亦有言:有句老话嘴边挂:


德輶如毛(31),德如鸿毛赛飞花,


民鲜克举之(32)。少有人会举起它。


我仪图之(33),揣摩思忖暗比划,


维仲山甫举之。山甫高擎自有法。


爱莫助之(34)。爱莫能助勿责怪。


衮职有阙(35),天子龙袍有结疤,


维仲山甫补之。山甫修补人人夸。



仲山甫出祖(36),山甫出行祭路神,


四牡业业(37),四匹骏马力强盛,


征夫捷捷(38),使臣赶路匆匆行,


每怀靡及(39)。常恐王命难完成。


四牡彭彭(40),驷马奔驰蹄不停,


八鸾锵锵(41)。 八铃锵锵叮𪡀鸣。


王命仲山甫,周王命令仲山甫,


城彼东方(42)。前去东方筑新城。



四牡骙骙(43),四匹骏马蹄不停,


八鸾喈喈(44)。八铃喈喈清亮声。


仲山甫徂齐(45),山甫往齐去筑城,


式遄其归(46)。总盼早去早回程。


吉甫作诵,吉甫作歌相赠敬,


穆如清风(47)。犹如清风添雅兴。


仲山甫永怀(48) 山甫在外多记挂,


以慰其心。作此赞歌慰心灵。



[注释] ①烝民:众民。②则:法则,指事物的内则,如人之喜怒哀乐。③民之秉彝(yi):人们掌握事物的常理。秉,执,掌握;彝,常理。④懿(yi)德:美德。⑤监:视,察。有周:即周朝。有,词头,多用在名词、朝代之前。⑥昭假:向神祷告,表明诚敬之心于神灵。⑦兹:此。⑧仲山甫:周宣王时大臣,封樊邑(今河南济源县),名山甫,谥穆,排行第二,故亦称樊仲、樊侯、樊仲山甫或樊穆仲。⑨柔嘉维则:谓仲山甫以温和善良奉为自己的道德标准。维,犹“是”。⑩令仪令色:谓仲山甫的言谈、举止、风度、表情优雅美好,和颜悦色,适度宜人。令,美善;仪,风度,容仪;色,颜色,表情。(11)古训:先王的遗训,遗典。是:语助词。(12)威仪:礼节法度力:勤,勉力遵行。(13)若:选择。谓选择贤人而重用之。(14)明命:政令。赋:通“敷”,颁布,宣传。(15)百辟:各国诸侯。(16)缵(zuan)戎祖考:继承你祖先的遗烈。缵,继。戎,你。祖考,祖先。(17)王躬是保:保护周王自身的安全。躬,身。(18)出纳:总揽。(19)喉舌:代言人。担任天子代言人的,在唐虞为纳言,在周朝为内史,至秦汉时则为尚书。仲山甫兼内史之官,故谓。(20)赋政:颁布政令。外:指京畿之外。(21)四方爰发:谓四方诸侯就都施行其政令。爰,乃,则。发,施行,执行。(22)将:奉行。(23)邦国若否(pi):指国运顺利与艰难。若否,善与恶,好与坏。(24)夙夜:早晚。匪解:即非解,不怠惰。(25)一人:指周宣王。(26)柔:软弱。茹(ru):食,引申为吞并、侵侮。(27)吐:引申为畏避。柔茹刚吐:意为欺软怕硬,欺弱惧强。(28)维:惟独。(29)矜(guan):同“鳏”,男老无妻。寡:女老无夫。(30)强御:强梁,强暴。(31)輶(you):轻。(32)鲜:少。克:能。两句意为:道德轻如毛,但人少有能举起它的。言外之意,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绝非易事。(33)仪、图:谋虑、忖度。(34)爱莫助之:爱:隐藏,莫,没有谁。意为:隐而不见,谁也不能帮助他。后来引申为“爱莫能助”,表示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与原意有别。(35)衮(gun):龙袍,古代侯王穿的礼服。职:犹“适”,偶然。阙:同“缺”。这句以龙袍破败,喻国君的缺点、过失。(36)出祖:出行之时以祭路神。祖,祖道,祭名。一说祖,借为徂,往。(37)业业:马高大而健壮的样子。(38)捷捷:行动敏捷的样子。(39)每怀靡及:常常忧虑事情来不及办理。靡,不。(40)彭彭:马奔驰的样子。(41)八鸾:八只鸾鸟形的车铃。一马二铃,四马八铃。(42)城:筑城。东方:齐国,齐在镐京之东,故言。(43)骙(kui)骙:马奔驰的样子,一说马强壮的样子。(44)喈(jie)喈:本指鸟的鸣声,这里形容清脆悦耳的铃声。(45)徂齐:往齐。(46)式遄其归:希望仲山甫速归。式,用(此车子)。遄,迅速。(47)穆:和煦清风:形容仲山甫有美德,如清微之风,化养万物。(48)永怀:长思



[赏析] 《烝民》与上篇《崧高》同为尹吉甫的送别之作。两诗题材内容极为相似。讴歌的对象分别为周宣王时代的重臣申伯和仲山甫。这两位大臣地位相当,名气相亚,才德相匹,事迹、政绩亦复相类。一位就封于谢,南国是式,揉此万邦; 一位奉命于齐,城彼东方,式是百辟。艺术机杼也极相似。《崧高》两人并举:“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以申为主,甫为客;先总提,后分写。《烝民》则专写甫。此二诗为尹吉甫有意匹配之作。诗共八章,章八句。首章论人性本善,申述仲山甫生当有自。它工于发轫,高浑有势,与前篇同为极意经营者。于申伯言“岳降”,于山甫言“天生”,前者主“气”,后者主“理”,同中存异,各臻其妙。次章历数仲山甫的举止言行和美德。从外表之美写到内在之美,再从学问、修行写到事业,极富概括力。三章接写事业,言其职责重大,攸关国运:外总诸侯,内辅君德;入司政令,出治四方。出将入相之才赫然在目。四章申发三章章旨,写其执行王命,奉公尽职。五章深层分写其美德之一,有刚有柔,刚柔有则,相得益彰。六章深层分写其美德之二,既能自举其德,又能补王之阙。七章折入正题,方写出行,城彼东方。八章望其徂齐遄归,点明作诗送别之由,与《崧高》收结雷同,但又同中有异。申伯是亲贵勋戚,分封在外的诸侯,来朝而荣归,自当喜形于色,故诗人盛赞美誉之;仲山甫为朝廷命官,是王左右的宠臣,一旦去国远离,隐忧莫名,愁思交织。诗人充分理解他此时此际的复杂思绪,故作诗“以慰其心”,并希望他早去早回,可谓体贴入微,其情弥深。故两诗风格亦各异。正如诗自评所言:《崧高》“其诗孔硕,其风肆好”,《烝民》则是“穆如清风”。虽只一句,姚际恒说“此更佳”。孙鑛说:“语意高妙,探索入奥,又别是一种风格,大约以理趣胜。”在章法结构上,《烝民》严谨整饬。全诗以“德”为基石,以“则”为主脑。事事以“则”为准,处处以“则”行事。诗人列举仲山甫的德性、学行、事业以及世系、官守,极意推崇,备加赞美,而归总于“德”,准之以“则”。塑造了仲山甫才全德备、补衮重臣的鲜明形象。


诗,多是以形象或抒情来反映社会内容和人生情趣。“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它却不是以形象感人,而是以理念取胜。与此相似,《大雅·荡》亦有言曰:“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都触及天道和人性问题。此“天”字,既不是自然的天,也不是超自然力神化了的天,而是如朱熹所说的“有时或单为训理者”(《朱子语类》卷一),指的是理法、理性的天。天道、人性,原属哲学范畴,是哲学史上重大论题之一,也是先秦诸子论争不休的焦点之一。但在诗歌中阐述这个哲学命题,《荡》和《烝民》可谓是开山者和肇始者。姚际恒说:“《三百篇》说理始此。”(《诗经通论》),方玉润也说:“此《三百篇》说理第一义也。”(《诗经原始》)它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影响十分深远。孟轲与公子都论争性善性恶时,就曾引此诗句作为他阐述性善说的依据(《孟子·告子上》),宋明理学家言性与天道,亦往往引此诗句以为佐证。宋诗一大特色,就是“以文为诗”、“以理为诗”、“以议论为诗”,究其根源,往往追溯到唐代。殊不知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诗经》即已开创了这一体式了。


诗虽以理趣胜,但它仍然写得有激情、有诗意、有韵味、十分讲究语言的熔铸和锤炼,有创造,有继承,并且吸收民间的口语、谚语入诗。这些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大都成为后世的成语,直到今天依然活在人民的语言中。譬如“小心翼翼”、“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后世浓缩为“明哲保身”的成语)、“爱莫助之”(后世改造为“爱莫能助”的成语)、“穆如清风”这样的“名句”(方玉润评语)等等。诗中两组“人亦有言”,应是当时流行的谚语或口语,一经诗人提炼引用,十分警策。“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比喻形象,突出仲山甫不欺软怕硬的独特个性和思想品质,固然是诗的意旨,但谚语本身的内涵却十分丰富,为不同的人们提供了所需的养料。因它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哲学家从中看到阴阳刚柔事物的对立;语言学家从中提炼成“刚柔相济”的成语;文艺家从中得到启发,总结出“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的美学思想。“德輶如毛”的喻义亦复相似。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毛”的意象为喻或受此启发乎?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以“奇语”二字相称许,当不无原因吧。三章“王之喉舌”,以“喉舌”喻代言人,十分形象贴切,有极强的生命力,至今仍活在人们的语言中。此诗在叠字的运用上颇具特色。如七、八两章连用了“业业”、“捷捷”、“彭彭”、“锵锵”、“骙骙”、“喈喈”等三组六对富有音响效果的象声词,以增强仲山甫往齐筑城时的急促、威武、雄壮的声势,收到绘声绘形的艺术效果。《诗经》中虚词的运用特多,各司其职。《烝民》诗中用得最多、最成功的虚词是“之”字。全诗共有十二个“之”字,有在句中的,有在句尾的,而以句尾为多。以第六章为例,八句中即用了五个“之”字。这些“之”字,对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自有殊效,使主人公委婉有致的神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姚际恒评曰:“多用‘之’字,见缠绵之态。”正道出了“之”字的妙用。

诗经《烝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烝民》


诗赞美仲山甫从政德才。受宣王之命,往城于齐。吉甫作诗送之,安慰他的心,也希望他早日归来。
天生烝民,(一) 老天生下众百姓,
有物有则。(二) 有本体呀有法则。
民之秉彝,(三) 人民顺着那常性,
好是懿德。(四) 爱好这样的美德。
天监有周,(五) 老天照顾着周家,
昭假于下。(六) 光明从上照到下。
保兹天子,把这天子来佐辅,
生仲山甫。生下了个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仲山甫这人的美德,
柔嘉维则。(七) 柔和而能合法则。
令仪令色,(八) 好仪表、好容貌。
小心翼翼。小心谨慎无烦恼。
古训是式,(九) 古人的典范他仿效,
威仪是力。勤勤恳恳态度好。
天子是若,(十) 天子这就选中他,
明命使赋。(十一) 明令要他去传达。

王命仲山甫,周王命令仲山甫,
式是百辟,(十二) 做那百君的榜样,
缵戎祖考,(十三) 继承你祖、父的事业,
王躬是保。把周王身体保卫着。
出纳王命,出纳周王的命令,
王之喉舌。做那周王的喉舌。
赋政于外,颁布政令向外扬,
四方爰发。(十四) 一直施行到四方。

肃肃王命,(十五) 严肃的周王的命令,
仲山甫将之。(十六) 仲山甫把它来奉行。
邦国若否,(十七) 国事好、国事歹,
仲山甫明之。(十八) 仲山甫把它来分清。
既明且哲,(十九) 既开明,又聪明,
以保其身。保他身子多安宁。
夙夜匪解,(二十) 早早晚晚不懈怠,
以事一人。奉事一人多小心。

人亦有言: 人们也有这样话:
柔则茹之,(二十一) 软的呀,就吞下它,
刚则吐之。硬的呀,就吐出它。
维仲山甫,只有这个仲山甫,
柔亦不茹,软的也不吞下它,
刚亦不吐。硬的也不吐出它。
不侮矜寡,(二十二) 不肯欺侮那鳏寡,
不畏强御。对强暴的人也不怕,
人亦有言: 人们也有这样话,
德輶如毛,(二十三) 德行轻得象毛发,
民鲜克举之。人们却很少能举起它。
我仪图之,(二十四) 我现在来猜想它,
维仲山甫举之,只有仲山甫能举起它,
爱莫助之。(二十五) 爱他却不能帮助他。
衮职有阙,(二十六) 龙袍上面有破绽,
维仲山甫补之。(二十七) 仲山甫能缝补它。

仲山甫出祖,(二十八) 仲山甫出行在道上,
四牡业业,(二十九) 四匹马儿多强壮,
征夫捷捷,从行的人多快当,
每怀靡及。(三十) 心里还怕跟不上。
四牡彭彭,(三十一) 四匹马儿多匆忙,
八鸾锵锵。八个铃儿当当响。
王命仲山甫,周王命令仲山甫,
城彼东方。(三十二) 建筑城邑在东方。

四牡骙骙,(三十三) 四匹马儿不停地忙,
八鸾喈喈。(三十四) 八个铃铛丁丁响。
仲山甫徂齐,(三十五) 仲山甫去往那齐国,
式遄其归。(三十六) 快呀快些回来哟。
吉甫作诵,(三十七) 吉甫写下这首歌,
穆如清风。歌呀和美象清风。
仲山甫永怀,仲山甫在外多挂念,
以慰其心。用歌来安慰他的心。


注 释
(一)毛亨:“烝,众也。”
(二)毛亨:“物,事。则,法也。”
严粲:“天生众民,具形而有物,禀性而有则。”
(三)马瑞辰:“《传》:彝,常。……又按《广雅》:常、性,质也。秉彝为常,犹云秉性、秉质。《逸周书》谥法解:秉,顺也。民之秉彝,即谓民之顺其常耳。”
(四)毛亨:“懿,美也。”
(五)郑玄:“监,视。”
(六)朱熹:“昭,明。假,至。保,佑也。仲山甫,樊侯之字也。……而况天之监视有周,能以昭明之德,感格于下,故保佑之,而为之生此贤佐,曰仲山甫鸟。”启华按: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之南,为仲山甫之采邑。
何楷:“假通作徦,至也。”
(七)何楷:“嘉,美也。则,即物则之则。万象烈云:柔嘉维则者,言柔之嘉处,乃其则也。柔非其则,即不得为嘉。柔而不嘉,只为非其则。”
(八)郑玄:“令,善也。善威仪,善颜色,容貌翼翼然恭敬。”
(九)毛亨:“古,故。”
郑玄:“故训,先王之遗典也。式,法也。力,犹勤也。勤威仪者,恪居官次,不解于位也。”
(十)马瑞辰:“至若之本字,则《说文》云:若,择菜也。从艸,右。右,手也。引申通训若为择。《晋语》秦穆公曰:‘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若二公子而立之。’犹言使谁先择二公子而立之也。此诗天子是若,亦谓天子是择,择能而使之,故下即言明命使赋矣。明命使赋,即谓使仲山甫布其明命。”
(十一)马瑞辰:“按《尔雅·释诂》:‘明,成也。’明命,犹言成命,谓成其教命使布之也。”
(十二)郑玄:“百辟,百君也。”
严粲:“我以汝为诸侯之法式。”
(十三)郑玄:“戎,犹汝也。”
严粲:“缵继汝先祖、先考,而保安我王躬,出王命则承而布之,纳王命而行复之,作王之喉舌,赋布其政教于畿外。”
(十四)马瑞辰:“按《商颂》:遂视既发。《笺》:‘发,行也。’……此诗发亦当训行。承上赋政于外言之,四方爰发,犹云:四方之政行焉。”
(十五)严粲:“李氏曰:‘肃肃,严也。’”
(十六)毛亨:“将,行也。”
(十七)马瑞辰:“《笺》:‘若,顺也。’……瑞辰按:顺与善义相承。《尔雅·释诂》:‘若,善也。’郭注引《左传》禁御不若,即禁御不善也。”
(十八)严粲:“仲山甫则辨而明之。”
(十九)马瑞辰:“《尔雅·释言》:‘哲,智也。’《方言》、《说文》并曰:哲知也。哲与知双声,故通用。”
(二十)郑玄:“夙,早。夜,莫。匪,非也。”
朱熹:“解,怠也。”
段玉裁:“懈之假借。”
(二十一)严粲:“《广雅》:‘茹,食也。’………人有尝言,谓物之柔者人则茹食之。物之刚者,人则吐出之。喻陵弱而畏强也。”
(二十二)严粲:“矜与鳏音义同。”
朱熹:“不茹柔,故不侮鳏寡。不吐刚,故不畏强御。”
(二十三)郑玄:“輶,轻也。”
朱熹:“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二十四)马瑞辰:“《说文》:‘仪,度也’。……仪、图二字同义,皆度也。古人自有复语耳。”
(二十五)郑玄:“爱,惜也。”
(二十六)朱熹:“衮职,王职也。天子龙衮,不敢斥言王阙,故曰衮职有阙也。”
(二十七)严粲:“王之职有阙失,仲山甫能补之,使无阙也。”
(二十八)李黼平:“按祖与下徂齐同。古文作且,训往。故《传》云述职。”
(二十九)朱熹:“业业,健貌。捷捷,疾貌。”
(三十)严粲:“常恐不及事也。”
(三十一)郑玄:“彭彭,行貌。锵锵,鸣声。”
(三十二)毛亨:“东方,齐也。古者诸侯之居逼隘,则王者迁其邑而定其居,盖去薄姑而迁于临菑也。”
(三十三)严粲:“今曰:《桑柔》,《传》云:‘騤騤,不息也。’”
(三十四)严粲:“钱氏曰:喈喈,和鸣也。”
(三十五)马瑞辰:“按上言城彼东方,《传》:‘东方,齐也。’则徂齐,即往齐矣。
(三十六)毛亨:“遄,疾也。”
严粲:“山甫往齐,而周人望之,欲速其归,不欲其久于外也。”
(三十七)严粲:“吉甫自言我作此工师之诵,穆穆而和,如清微之风,可以化养万物。山甫心在王室,其在外多有所怀思,以此诗慰安其心也。”

注 音
烝zheng征 彝yi夷 懿yi意 假ge格 辟bi壁 缵zuan纂 解xie懈 茹ru濡 矜guan关 彊qiang 强輶you犹 衮gun滚 捷qie妾 騤kui癸 喈jie皆 遄chuan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