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江城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江城子》

《江城子》

苏轼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①牵黄: 牵黄犬。②擎 (qing情) 苍: 托着苍鹰,让鹰停在臂膀上。③锦帽貂裘:锦缎制成的帽子和貂鼠皮制成的皮衣,古代官员、贵族的服装。④千骑:一人一马为一骑;千骑,指太守随从众多。⑤太守: 一州的行政长官,作者自称。⑥孙郎: 孙权。《三国志·孙权传》: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庋亭。”诗中以射虎孙权自比。⑦“持节云中”两句: 作者在这里以魏尚自许,希望朝廷能重用他。《史记·冯唐列传》载: 汉文帝时魏尚任云中太守,一度匈奴曾入侵,魏尚亲率车骑阻击,杀敌甚众。后因上报杀敌数字与实际不符(少报六个首级),获罪削职。冯唐认为这种处罚不当,向汉文帝陈述了自己意见。汉文帝就派冯唐带着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魏尚仍被任命为云中太守。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一部分地区。持节,拿着代行皇命的符节。⑧天狼:星名。古代迷信,认为某一类星宿象征某种社会现象,天狼主侵掠。这里喻入侵的西夏或辽国。

【词大意】 我聊且抒发少年豪壮之气,左手牵黄犬,右臂托苍鹰,头戴锦缎帽,衣著貂皮裘,带领千骑打猎,席卷平坦山冈。为答谢随太守倾城而出的百姓,我要亲射猛虎,像孙郎。

行猎后,我畅饮美酒,胸襟开阔,胆气更豪壮。两鬓染上徽霜,这又有何妨?何时朝廷会派来持节的冯唐?使我能像云中太守魏尚一样,重新被起用,驰骋疆场。我将要拉开雕弓如圆月,西北望,射杀入犯的豺狼。

【赏析】 这首词写于1075年冬。傅藻《东坡纪年录》:“乙卯(1075)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此时正是苏轼被贬官密州 (山东诸城县) 的第二年。

在宋神宗时,主要的军事威胁来自西北的西夏与北方的辽国。这首词借写 “出猎” 表现了作者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坚强决心。

上片主要写打猎时的豪迈气概与热闹场面。“老夫聊发少年狂”写打猎出发前的情绪。“老夫”是自称,当时他40岁,本不算老,但在贬谪生活中常感到时之将暮。“聊发少年狂” 写他报国热情猛然高涨爆发,尤如少年时一样。“狂” 字揭示豪放气韵,统帅全词。随后描写他打猎时的行装:左手牵黄犬,右臂托苍鹰,头戴锦缎帽,身穿貂皮衣。这行装既勾出了猎者的威武神态,又表明了猎者的官员身分。“千骑卷平冈”写上千人的打猎队伍,马蹄嗒嗒,犬吠鹰飞,人声鼎沸,一下子占据了平坦的山冈,这是多么威武豪迈!“千骑”是约数,极言其多。“卷”精妙地勾出千百猎手呼啸而过的声势,渲染了围猎的热烈气氛。跟随太守行猎的,不仅有随从千骑,而且“倾城随太守”,城中百姓几乎倾城而出观阵助威。为什么?古代官员将帅行猎本身有练兵之意,当时边患不断,看太守练兵防敌,谁不助兴?尤其苏知州(汉时称太守)平日关心民生疾苦,时而“幅巾芒屦,与田人野老相从溪谷之间”,时而派人掘渠灌田、赈济灾民,正因如此,所以 “倾城随太守”,这莫大的信任与关切,使太守深为感动,于是他 “亲射虎,看孙郎”,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射杀猛虎,以酬答满城民众随同观猎的盛意。这几句既写出他与民众的亲密关系,民众对他的信任、关切,也写出了他的报国热情。

过片之后三句,是直抒胸臆,写他行猎之后畅饮美酒,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即使 “鬓微霜”也是毫无妨碍的。“又何妨”一句突出了老当益壮的乐观精神,以反问句增加了感情力度。“持节云中”两句,是用魏尚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志愿。他多么希望自己像云中太守魏尚那样能被汉文帝重新起用,奔赴边疆抗敌。这里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渴望朝廷早日重用,立功边庭的强烈愿望。结句直接抒发报国之志:将要拉开雕弓如圆月,狠狠打击不断入侵的敌人。这三句中,从“挽”到“望”到 “射”是三个连贯而下的动作,构成了一个雕塑感很强的特写镜头,将上片首句的“狂”字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有力地表现了爱国主题。

全词结构严谨,上片着重写行猎平冈,下片抒慷慨报国之情。上片依次写出猎起因、出猎行装、场面,最后写出猎愿望,下片呼应上片的“狂”字,以抒情之笔,围绕“胸胆开张”展开笔墨。词人以词这种形式,写习武打猎的场面,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一扫晚唐到北宋以来的浮靡词风,开拓了新境界,“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表现出豪迈健举的风格。元好问赞苏轼词:“真有 ‘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象”(《遗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轩乐府引),并非过誉之辞。


名诗《江城子》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江城子》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①乙卯: 宋神宗熙宁八年 (1075)苏轼40岁,时在密州 (今山东诸城县)。②思量: 想念。③轩: 有窗槛的小室。④短松冈: 遍植矮松树的小山冈,指坟地。

【词大意】 转眼已是十年,我们生死阻隔,不知各自的情况,即使不思念,也难于忘怀。你的孤坟在千里之外,无法话说凄凉。纵使相逢也不认识了,我已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我夜来幽梦中忽然还乡,你在小轩窗内,正在梳妆。我们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料想年年断肠伤心的地方:惟有夜晚凄凉的月色,笼罩着你坟墓所在的、遍植矮松树的小山冈。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词,表现了词人对妻子王弗永不忘怀的深情及个人的身世感慨。此词写于熙宁八年 (1075) 密州任上。王弗16岁与苏轼结婚,她聪颖贤惠,有文才,两人伉俪情深。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廿八日她于汴京 (今开封) 谢世,时年27岁。次年归葬于眉山祖茔。

开头写“十年生死两茫茫”,点明妻子王弗已死10年之久,在生者与死者之间已被相隔在彼此全无所知的两个世界里,再也不能互诉衷肠。此处顿入正意,内含无限伤悼,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随后以“不思量”逆接首句,再反跌出 “自难忘”三字,笔势摇曳跌宕,语虽平易,却表达了对妻子的真挚深厚之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妻子孤坟,远在数千里之外的眉山祖茔,自己则被贬居密州。他时时感到心情抑郁不畅,这凄凉痛苦的遭遇和想念亡妻的悲伤,纵有千言万语又向谁诉说呢? “凄凉”二字,一方面写自己被贬的痛苦生活,凄凉孤寂的处境;一方面写思念妻子的凄楚情怀。以下笔锋一转,用假设之笔写道: “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仕途坎坷、生活潦倒,已经是 “尘满面,鬓如霜” 了。上片写梦前,几经转折提顿,将伤悼与身世之感写足。

下片记梦。写梦中的惊喜与醒后的悲哀。“夜来幽梦忽还乡”是下片引句,以下从 “还乡”展开。换头中的 “忽” 字写出了梦境的迷离恍惚。“小轩窗,正梳妆”,写词人归乡后看见亡妻似乎仍是十年前的楚楚动人的仪态,她正凭窗对镜理红妆。此时,两人相会,应是令人喜悦的,但梦境并非现实,生者与死者之间,只能相顾,却不能言,生离死别的千情万绪一时化作“泪千行”。这有泪无言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达了真挚深情。最后三句由梦境又回到现实,写梦醒后的悲哀。料想年年最令人断肠的地方是哪儿呢? 在明月的夜晚,一片短松围绕的爱妻坟地上。“明月夜,短松冈”六字勾出坟地的凄冷幽邃的境界,这凄苦的夜景是想象之辞,它进一步衬托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此为以景结情。

王若虚《滹南诗话》引晁无咎云:“眉山公之词短于情。”那是不确切的。其实苏轼很善于写 “情”,有时写 “豪放恣肆” 之情,有时写飘逸洒脱之情。这首词写的是 “悱恻凄戚”“真挚深沉” 的悼亡之情: “不思量,自难忘”感情多么深挚;“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多么惆怅;“夜来幽梦忽还乡”多么喜悦:“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又多么悲痛;“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更是极度伤感了。这首词正如陈廷焯在 《白雨斋词话》中所说:“东坡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可见他并非“短于情”,而只是不喜欢那些“绮罗香泽”的艳情而已。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