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歌篇名。唐李白作。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域。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若中间梦境迷离,不过词意伟怪耳。胡应麟以为‘无首无尾,窈冥昏默’,是真不可以说梦也。特谓非其才力,学之立见颠踣,则诚然耳。”清王琦《李太白全集》:“范德机云:‘梦吴越’以下,梦之源也。以次诸节,梦之波澜也。其间显而晦,晦而显,至‘失向来之烟霞’,梦极而与人接矣。非太白之胸次、笔力,亦不能发此。‘枕席’、‘烟霞’二句最有力,结语平衍,亦文势当如此。”今人詹锳说:“陈沆《诗比兴笺》云:此篇昔人皆不论,一若无可疑议者。……盖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首言求仙难必,遇主或易,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言欲乘风而至君门也。‘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醉草殿廷,侍从亲近也。‘忽魂悸以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云云,所谓‘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汗吾足乃敢嗔’也。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按:陈氏说亦间有是处,但以留别二字为寄去国离都之思,则左矣。仇注杜集《春日忆李白》诗下,引顾宸曰:天宝五载春,公归长安,白被放浪游,再入吴。按杜甫之去鲁在天宝五载秋,已见前,其归至长安似应在本年冬季。至白别东鲁诸公再游吴越,亦在是时,翌年春则已达会稽,故杜甫有诗怀之也。”(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引)今人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作者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今人安旗等《李诗咀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山水诗,不是游仙诗,不是留别诗,也不是追求什么光明世界,而是用比兴言志的方法借梦游天姥山作为手段,反映李白二入长安的经历,用以抒发他心中愤懑,从而揭露和批判天宝年间的朝政。”此诗作于天宝四载(745)李白由东鲁南游吴越之时,题一作《别东鲁诸公》。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游,描画了梦境中惊险奇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山水名区的热烈向往,反映了诗人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和飘逸洒脱的个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是这种思想和个性的直接披露。主要艺术特色:一、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山的向往,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访游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二、想象丰富。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出一幅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奇瑰恍惚、缤纷多彩的艺术境界,寄托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引人入胜,耐人深思。三、句式参差,音节浏亮。参用《楚辞》句法,格式错综自由,造成波澜起伏、收纵自如的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②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③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④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⑤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⑦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⑧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⑨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⑩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11)列缺霹雳,丘峦崩摧。(12)洞天石扉,訇然中开。(13)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14)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15)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16)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17)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18)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19)别君去兮何时还?(20)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2) 【注释】①海客:航海的人。瀛(yíng)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叫蓬莱、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云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的确,确实。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浙江一带属古越国,故称。天姥(mǔ):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明灭:忽明忽暗。②连天:与天相连。向天横:横向天边,遮断天空。横,遮断。势:山势。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出土赤红,状类云霞,故称。③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位于天台县东南。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此:指天姥山。欲:若,好像。倒:拜倒。指天台山比天姥山低得多。④因:依据,凭借。之:代词,指前段越人的话。镜湖:又叫“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南面。⑤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嵊(shèng)州南面。因晋朝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于此,故又名“戴溪”。⑥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喜游山水,在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过。渌(lù):清澈。清:凄清。⑦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时,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⑧半壁:半山腰。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太阳初升照此树,天鸡啼鸣,天下的鸡也随着叫。⑨千岩:重叠的山岩。万转:山路弯曲不断。迷花:被花迷住。暝(míng):天黑,夜晚。⑩殷(yǐn)岩泉:即“岩泉殷”。殷,用作动词,震响。栗:使动用法,使……战栗。惊:使动用法,使……震惊。(11)青青:黑沉沉。澹(dàn)澹:水波摇动的样子。(12)列缺:指闪电。列,通“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闪从云中央裂缝而出,故称“列缺”。霹雳:疾雷声。丘峦:山丘。摧:断裂。(13)洞天:道家称神仙所居之地,多在名山洞府,洞中别有天地,故称“洞天”。扉:门扇。訇(hōng)然:形容声音巨大。(14)青冥:天空。浩荡:形容广大。金银台:金银筑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15)霓:虹的一种。雨天产生的虹分为两种:主虹和副虹。主虹外红内紫;副虹在主虹的外边,内红外紫,称为“霓”。云之君:本指云神,这里泛指神仙。(16)鼓:弹奏。瑟:古代弦乐器的一种。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神鸟。回,回旋,运转。(17)悸:心惊。恍: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嗟(jiē):感叹。(18)觉时:醒时。向来:原来,先前。烟霞:指梦中的仙境。(19)此:指作者梦游天姥山。古来:自古以来。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20)君:指东鲁的朋友们。(21)且:暂且。白鹿:传说隐者或神仙多骑白鹿。青崖:山崖。须:通“需”。(22)安:怎么。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摧眉,即低眉。事:伺候。开心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 【大意】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直插云霄横向天边,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高达一万八千丈,面对天姥山也仿佛要倾倒在东南。 我想凭借越人的话梦游吴越地区,一夜之间就飞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光月色映照我的身影,一直伴送我到达剡溪。谢灵运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上云霄的天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半空中还听到天鸡报晓的啼鸣。山石间的道路千回万转,迷恋花草倚着山石,不觉天色已经昏暗。熊的怒吼龙的长吟在岩泉间震响,使深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动荡啊升起阵阵烟雾。电闪雷鸣,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阔无边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楼台。穿着彩虹做的衣裳啊驾着清风,云中的神仙们降落下来。老虎弹着瑟啊鸾鸟拉着车,排列的仙人啊像麻一样数不清。忽然睡梦中魂魄受到惊动,恍然惊醒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见到的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都消失了。 人世间行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喜笑颜开! 字数:2372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9-60-61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①,烟涛微茫信难求②。越人语天姥③,云霓明灭或可睹④。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⑤。天台四万八千丈⑥,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⑦,一夜飞渡镜湖月⑧。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⑨。谢公宿处今尚在⑩。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11),身登青云梯(12)。半壁见海日(13),空中闻天鸡(14)。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5)。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16)。列缺霹雳(17),丘峦崩摧。洞天石扉(18),訇然中开(19)。青冥浩荡不见底(20),日月照耀金银台(2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22)。虎鼓瑟兮鸾回车(23),仙之人兮列如麻(24)。忽魂悸以魄动(25),怳惊起而长嗟(26)。惟觉时之枕席(27),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8),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①海客:航海归来的人。瀛洲:神话里的海中仙山名。②烟涛:海中的烟雾和波涛。微茫:渺茫。信: 实在。求: 寻找。③天姥 (mu母): 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南。④云霓 (ni泥): 云霞。明灭: 时隐时现。睹: 看见。⑤拔:超出。五岳: 我国五座名山的总称。掩: 盖,胜过。赤城: 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⑥天台: 山名,在天台县东北。⑦吴越: 偏义复词,指越地。上述各山都在越 (今浙江)境,与吴(今江苏南部) 无涉。⑧镜湖: 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⑨剡 (shan善)溪: 水名,在浙江省东北嵊县境内。⑩谢公: 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曾经过剡溪,去游天姥山。(11)谢公屐(ji几): 谢灵运登山,特制装有活动齿的木屐,上山抽去屐下前齿,下山抽去后齿,以便保持身体的平衡。(12)青云梯: 形容山间高曲山路。(13)半壁: 半山腰。(14)天鸡: 神话传说中的鸡名,每天第一个见日出而鸣,天下鸡皆随之鸣叫。(15)暝: 暗。(16)澹澹:水流动貌。(17)列缺: 电光。霹雳: 雷声。(18)洞天: 仙人所住的洞府。(19)石扉 (fei非): 石门。訇 (hong) 轰然: 大声。(20)青冥: 青色的天空。(21)金银台:仙人居住的楼台。(22)云之君: 即云中君,云神。(23)鼓: 弹奏。(24)如麻: 形容极多。(25)悸 (ji 季): 心惊。(26)恍: 忽然。(27)觉: 醒。(28)摧眉: 低头。折腰: 弯腰。 【诗大意】 海上的来客向我夸说蓬莱仙岛,但它烟波浩渺,叫人那里寻找?越人介绍的天姥山,云霞闪烁中,或可看得见。天姥高与天相连,横空出世间。高过三山和五岳,盖过天台赤城山。天台四万八千丈,只好拜倒在东南。 我想梦中游天姥,月夜飞过了镜湖。镜湖明月将我送,送我来到剡溪中。谢灵运的宿处今仍在,清水荡漾猿猴鸣。穿上谢公登山屐,轻松登上青云梯。半山腰上看日出,空中传来晓鸡啼。山中的道路千回万转,它真使人留连忘返。正靠在石崖贪看花草,想不到天色忽然昏暗。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岩石和泉林都在震颤。黑云沉沉要下雨,水光荡漾起云烟。电光一闪霹雳鸣,倾刻地裂山欲崩。雷电中闪现出仙人洞府,两扇石门訇的一声大开。苍天茫茫无底无边,神仙的楼台展现在眼前。神仙们纷纷从天而降,清风是他们的坐骑,彩云是他们的衣裳。老虎为他们弹奏琴瑟,鸾凤为他们驾起车辆,密密麻麻一大帮。忽然间我的心里一颤,迷离中发出一声长叹。眼前只不过是睡眠时的枕席,先前的烟霞全然不见。 人间行乐也是如此,古来的万事似流水一般。您问我一去何时回还,暂且把白鹿牧放青崖间,出发时好骑它游访名山。我怎能低头哈腰侍奉权贵,叫我紧皱双眉,不得心欢开笑颜! 【赏析】 此诗写于天宝四年(745),又名《别东鲁诸公》。东鲁是诗人隐居和游览之地。当时李白要离山东而到南方游历。这之前,李白曾供奉翰林。他在长安不仅看到了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而且也因自己耻于趋奉而遭到权贵们的排挤。离开长安以后,李白不仅没有因此而屈服,他那不事权贵、傲岸不屈的精神更加昂扬起来。本诗正是这种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写照。 天姥山有不少神话传说,如《后吴录》载:“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谣之响。”这是天姥山名的来历。诗题是说,把梦游天姥山之情景吟为诗歌,赠给将要离别的朋友们。 诗分三段。第一段从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是写入梦缘由。开头四句说: 从海上回来的客人们,把瀛洲仙岛说得那样美好,但它隔着烟涛渺茫的大海,实在不易找到。越人经常赞美的天姥山,在五彩缤纷的云霞之中,时隐时现,说不定倒是可以看到的。从诗人的真实思想情况看,他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热衷于求仙访道,但生活经验使他又感到成仙不大可能,仙境也不易寻求;而天姥是实际存在的一座名山,倒是可以一游的。从艺术构思的角度讲,这主要是以仙岛陪衬名山,使之并列,加以神秘化,从而为后面写奇幻的梦境作铺垫。接下四句是对天姥山的正式介绍,但诗人并不直说天姥山究竟多高,而是拿世上绝高极耸之物来陪衬它,从而突现出天姥山的高大、雄奇! 论高,万物莫高于青天,但天姥却 “连天向天横”,仿佛是它顶住了青天,没法再向上发展,才歪过头向天际横去。中国诸山,莫高大于 “五岳”,但它 “势拔五岳” 而又掩盖过“赤城”。天台山虽号称“四万八千丈”,但它却在天姥之脚下,吓得歪着身子,向 “东南倾” 斜,好像要倒下去了。诗人简直把 “小巫见大巫” 的神态写活了!至此,已把天姥山的高大描绘得淋漓尽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向往了。 第二段,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纯粹是对梦境的描写。 先写 “梦游天姥”的路线: 我因闻越人传说而游天姥,梦中便飞渡了月光照耀之下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又把我送到剡溪,我经常向往的晋代诗人谢灵运,其游宿之处至今尚存,那里的环境真是美极了:渌水荡漾着涟漪的波纹,山涧还不时传来猿猴凄清的叫声。这几句虽仅是写入天姥之路线,但意境却极其奇妙。说湖月 “照我”而又“送我”,足见明月对我的无限情谊;特别是将此游与古代山水诗人联系在一起,不仅借宿,而且要“借屐”登山,可见此意境是何等美妙! 果然,诗人脚着谢公特制的登山木屐,登上了高入青天的山路,仅仅登上半山腰,便看到了海上日出的奇观,可知此时便“一览众山小” 了。而此时却又“空中闻天鸡”,可知无限的美景还在后头呢。 接下去写游天姥时所见的“奇路、奇花、奇云、奇泉、奇雨、奇雷”:天姥山的山岩千回万转,迷离不定,诗人正在异彩夺目的奇花异石中眷恋着,忽然乌云压顶,天色昏暝起来;这时,从岩顶流下的泉水,激荡如怒,似熊罴咆哮,苍龙长鸣,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连幽深的山林、重叠的山峦也为之惊惧战栗了! 看看天上,云朵乌黑,将雨不雨,云中似乎还有流水荡漾,泛起迷濛的烟雾。天色忽又一变,雷电交加,连山丘峰峦也为之崩塌了! 此境写得参差错落,恍忽迷离,令人应接不暇,真是非凡的奇观!段末,诗人巧妙地借奇观中的霹雳,又为我们打开了神仙世界的大门,只见那里的天空辽阔,清彻透明,无边无际,日月高照,辉映着金碧辉煌的宫殿和亭台楼阁。云神、雨神,穿着彩虹般的衣裳,乘清风如同骑马,飘飘忽忽地从天而降。老虎为他们弹琴鼓瑟,凤凰为他们驾车; 仙人们成队成列,真是多得数也数不清啊!这时“忽魂悸以魄动”,一曲惊心动魄的梦游交响乐便戛然而止,使诗人也发出深深的慨叹。 第三段,由 “世间行乐亦如此”至篇末,写梦醒后的感慨,点明 “留别”的题旨。他告诉东鲁的朋友,世上的行乐之事亦如游仙梦一场,古来的万事万物,亦如东逝之水,还是把它们丢到脑后去吧。最好是“放白鹿,访名山”,到快乐的天地中去遨游,我们怎能低头哈腰地去侍奉那些权贵小人而使自己经常生活于苦恼之中呢! 此诗写 “梦游”,以梦境为中心; 在打开“石扉”之前,场面是那样的惊险万端,震人心弦; 打开“石扉”之后,神仙的世界又是如此的鲜艳绚丽,彩光闪闪。这样前后互相衬托,就更显得波澜起伏,气象万千,真所谓“阖辟纵横,变幻超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是本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此外还应指出三点: 第一,在吸收前人成果与独创方面的成就。胡应麟在《诗薮》中说:“《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皆学骚者。”细读全诗,无论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都与屈原作品有血缘关系,但诗人并不是简单地摹拟,而是从造境的新奇,语言的灵活多变方面,充分表现了在继承基础上的大胆独创精神。第二,意境奇幻,脉理清晰。此诗虽语言参差错落,意境变幻超忽,音响时低时昂,气势阖辟纵横,但又变而不乱。首写入梦之因,次写梦中波澜,再写怎样惊醒,醒后如何发出慨叹,真是有条不紊,眉目清楚。第三,详略得体,重点突出。这诗的第一、三两段,用笔很少,这是符合本篇内容要求的。因为第一段只是越人的介绍,不过是入梦的引子,写多了就会显得累赘。第二段是诗人理想所在,愈奇幻美妙,就愈令人神往;再者,如果写梦像为寻常游山,反而失去了梦境的真实;只有愈奇,才会愈真,因而必须详写,夸张地写。第三段的功夫在画好龙之后的 “点睛”上,“睛”点得好,就会活灵活现,满篇生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