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宋文篇名。苏轼作。宋罗大经云:“坡公善于画竹者也,故其论精确如此。”(《鹤林玉露》)清张伯行说:“坡公为文随手写出,触处天机,盖是心手相得之侯,无意成文而文愈佳也。余独爱其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不可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甚有妙理,可以旁通。”(《唐宋八大家文钞》)石涛说:“画竹可以不节,尚有何法可拘?翻风滴露,正当得其生韵耳”。“坡公画竹不作节。此达观之解。其实天下之不可废者无如节。风霜凌厉,苍翠俨然,披对长吟,请为坡公下一转语”(《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上引)。悼念亡友,论画谈艺,情调悽恻,笔调雍容不迫。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谗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21)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注释①筼筜谷偃竹——筼筜谷在洋州(今陕西洋县)。偃竹,风中仰斜的竹子。②蜩(tiao)腹蛇蚹(fu)——蜩,即蝉。蝉腹后有一条条横纹,蚹,指蛇腹下的横鳞。这里用两个比喻,形容嫩小之竹已具节节之形。③岂复有竹乎——哪还有竹的天然神韵?④遂——成。⑤少纵则逝——稍微放松就消失了。少,通“稍”。⑥心识其所以然——心里明白这个道理。⑦庖丁——见《卖油翁》注。⑧轮扁——同前。⑨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第一个“夫”字,虚词,“夫子”,指文与可。⑩予以为有道则非耶——我以为(你是)深知事物规律的人,不是么?⑾将以为袜——我将拿这些人求作画的绢素作袜子。⑿口实——话柄。⒀余为徐州——苏轼于1077年任徐州知州,至1079年。⒁文与可这两句诗是说:准备用鹅溪之地所产的名绢,画出万尺之势的寒竹。⒂实之——指苏轼坐实文与可“万尺长竹”的话。⒃洋州三十咏——苏轼歌咏洋州的三十首诗。⒄渭滨千亩在胸中——戏语双关:一指文与可吃竹笋,二指文与可“成竹在胸”的绘画技法。前文的“箨龙”即指竹笋。⒅发函——打开书信。⒆陈州——今河南淮阳。⒇曹孟德祭桥公文——指曹操祭好友桥玄的祭文。(21)“车过”“腹痛”——曹操祭文中,提起当年二人的戏笑之语,有这样的话:去逝之后,路过墓地,假如不用酒肉祭奠,车子过去,肚子痛了,不要怪对方无礼。这是由于二人交往深厚,当时开玩笑的戏言。

赏析泰戈尔说:“散文就像涨大水时候的沼泽,两岸被淹没了,一片散漫。”此之谓“散”;刘熙载论《庄子》说:“看似胡说乱说,骨里尽有分数。”此之谓“不散。”后人对散文的写作,概括了一句至理名言:“形散神不散”。这也是本篇的特点。

先看“形散”。全文分三部分。第一段:作者一本正经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议论庄重、观点精辟,理论色彩极重。第二段:转忆二人交往情趣。书画赠答,欢声笑语,文笔似白云舒卷自如,更显其闲散、谐谑的情趣。第三段:忽转老友阖然长逝,睹物伤怀,乃致“废卷而哭失声”。至性情深,深沉隽永,引人有不尽之远想。三部分似乎各言其事,离而若合,合而若离,如“横云断山,似断实连”。全篇取材之丰富:有诗、有文、有赋,兼有书札;有人事,有物境,有所见所闻,兼有所感;似论辩,似记叙,似传状,复似哀祭。笔致跳脱,忽此忽彼,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寄至情于妙趣之中。行文如涓涓溪流,水到渠成;语言似粒粒珠玑,跳滚玉盘。诚如坡公所云:“吾文如万斛之泉,不择地而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再看“神不散”。此篇意旨,正在于篇末以画龙点睛之笔所揭示的:“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以此回溯全篇,第一段写两人心神交会。与可所论,坡公“心识”,与可论绘画“灵感”需“急起从之,振笔直遂”“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东坡谈写诗“灵感”也曾说:“做诗火急追亡逋,清境一消难再寻。”对于“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别人仅“得其意”,而坡公“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可见二人艺术情趣的“亲厚无间”;第二段写与亡友昔日书信交往,调侃逗趣。一则狂放不羁,一则旷达幽默,尤其坡公赠诗云:“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书到之日,正值与可“烧笋晚食”之时。千里神会,一语中的,意气相合,其乐何如,乃使与可“失笑喷饭满案”。此段欢谑之情,更引来下段的哀思。第三段写见物伤情,物是人非,引曹操祭桥玄之文,以戏笑之语,寓沉痛哀切之情,更见二人“亲厚无间如此”。三段所言,一言以蔽之:心神交会。此之谓“情不散”。

全文布局谋篇,以文与可画竹一线贯串。初论画竹精义;继论画竹实践;三叙索画、赠画的愉悦;四记见画而生悲。此一红线将今、昔,人、事、物、情“一以贯之”。正是刘勰所谓:“贯一为拯乱之药”“博不溺心”;也是刘熙载所云:“惟线索在手,错综变化,为吾所施”,一线贯串诸情、事,成此完美佳构。此之谓“结构不散”。

文与可是著名画家兼诗人,坡公下笔也紧扣此题生发。述其画竹精义,记其画竹所具“万尺之势”,抒发见旧画之伤情,乃致言语调笑,吟诗酬答,都以画竹为题旨。文与可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从中也寄寓了坡公对挚友的深切怀念之情。此之谓“意象不散”。

有此三则,称此文为“形散神凝”的精品,不亦可乎!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1),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2),以至于剑拔十寻者(3),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4),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5),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6),少纵则逝矣(7)。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8),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9),以遗(10)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轮扁,斲轮者也(11),而读书者与之(12)。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13),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14),足相蹑于其门(15),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16),而余为徐州(17),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18),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19)。”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20),扫取寒梢万尺长(21)。”予谓与可: “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22),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篔筜谷偃竹遗予曰(23):“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篔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篔筜谷》其一也。予诗云: “汉川修竹贱如蓬(24),斤斧何曾赦箨龙(25),料得清平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26)。”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27),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28),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29)。昔曹孟德祭桥公文(30),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31),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注释〕(1)萌: 芽。(2)蜩(tiao): 蝉。蚹: 蛇腹下的横鳞。(3)剑拔: 形容竹干挺直有力。(4)成: 完整的。(5)振笔直遂: 挥动画笔,一气画完。(6)兔起鹘(hu)落: 兔子刚有一点动静,鹰隼已自空中猛扑而下。比喻动作迅速。鹘: 又名隼,一种猛禽。(7)少: 稍。(8)焉: 乎,语助词。(9)子由: 即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10)遗(wei):赠送。(11)斲: “斫” 的异体字,砍削。(12)与: 赞许。(13)夫子: 指文同。托: 寄托。(14)缣素: 白绢,古人以绢作画。(15)足相蹑: 脚踏着脚。(16)洋州: 今陕西省洋县。(17)为徐州: 苏轼于1077年至1079年知徐州。(18)彭城: 今江苏省徐州市。(19)袜材当萃于子:意思是,求画的绢,将要聚集到你那里。(20)鹅溪: 在今四川省盐亭西北,以产绢著名。唐时以鹅溪绢为贡品。(21)扫: 指以笔作画。寒梢: 指竹。因其耐寒,故名。(22)实: 坐实。(23)篔筜(yun dang): 一种竿粗节长的大竹。篔筜谷: 地名,在洋州,谷中多篔筜竹。偃竹: 仰斜的竹。(24)汉川:汉水。(25)箨(tuo)龙: 笋的别名。(26)渭滨: 渭川之滨。《史记·货殖列传》说“渭川千亩竹” 。渭滨千亩在胸中:意思说胸中有丰富的竹子画稿。(27)陈州: 今河南省淮阳县。(28)曝(pu): 晒。(29)废卷: 意思是说,停止晒书画。(30)祭桥公文:指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31)畴昔: 从前,昔日。

〔鉴赏〕文与可和苏轼既是中表兄弟,又是情谊极深的好友。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任上曝晒书画时,偶然发现了文与可赠送给他的一幅“篔筜谷偃竹”图。而这时,文与可已逝世近半载了。看着画中风姿潇洒的偃竹,苏轼不禁睹物思人,掩卷痛哭,于是便以此画为线索,写下了这篇著名的题记。

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全由议论入手,又分三层。开头至“而心识其所以然” 为第一层,主要叙述文与可生前的画竹理论。作者由竹子的萌芽、抽节,峭拔茁壮的生长情形说起,巧妙地过渡到画竹的技巧和构思规律,形象地阐述了文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的主张。这段文字后来被视为古代绘画史上重要的画论,而“成竹在胸” 或“胸有成竹” 一语,亦由此而脍炙人口。此外,作者用“蜩腹蛇蚹” 来形容“一寸之萌” 而“节叶具焉” 的幼笋,就象裹着道道细纹的蝉腹蛇皮; 用“剑拔十寻”来形容大竹如长剑出鞘,挺立峭拔; 用“兔起鹘落”形容创作灵感的刹那迸发与捕捉艺术形象的神速,这些比喻都使文章的说理显得生动形象,浅显透彻。从“夫既心识其所以然” ,至“岂独竹乎”是第二层。作者由画竹的经验生发开去,进而讨论“识” 与“操” 的相互关系,着重说明从实践中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在写法上,完全转为作者本人的正面议论。作者认为,心里懂得的道理,做起来却不能得心应手,这是因为没有刻苦学习所造成的。所以,凡是胸中有一定见解,动手操作却并不熟练; 平常自认为很明白,遇事却忽然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情况决不单单是画竹时才会遇到的。这一层的议论,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所以丝毫没有空泛的感觉。第三层文字的角度又有所变化。作者借其弟苏辙之口,指出文与可的画竹已达到出神入化的“有道” 境地,具有高深的艺术修养。这里用了《庄子》中庖丁解牛(《养生主》)和轮扁斫轮(《天道》)的故事以说明任何一种绝妙的技艺都无法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达传授,只能由自己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与可画竹的本领同样是如此。整个第一段的三层意思,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作者避开了由睹物伤情落笔的常套,采用因画立论的写法,由文与可的画论主张写起,突出表现作为画家的文与可所具有的深厚艺术素养。末了,以“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收结,暗示交代出自己跟文与可的良师益友的特殊关系。同时,也为下文追记往事作好铺垫、准备。第二段的写作手法,由开头的议论转入叙事。作者一共回忆追记了文与可生前的三桩往事。一是讲与可在世之日,“四方之人,持缣素”登门求画,“足相蹑于其门” 。这么多的求画者中,不乏真心的倾慕者,也有不少附庸风雅的“士大夫” 。这就使“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 ‘吾将以为袜! ’”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画家那种既为自己的成功得意,又深恶为盛名所累的特定心态。接下来,文章回忆了文与可作“篔筜谷偃竹” 图相赠的经过。这段文字既是点题,又将画家对自己的态度和对“士大夫”们的态度形成对照,不言自明地映衬出文、苏二人情趣相投、文章知己的交谊。其中,文、苏二人的调侃打趣,写得尤为俏皮而幽默。世间有无“万尺竹” 的争辩,不但将画家清高自矜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就连苏轼自己那善辩而机智的特点,也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最后,作者又追记了自己作诗回赠文与可的往事,文笔更加风趣横生。苏轼集中有《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本文所载的《篔筜谷》诗就是其中之一。“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而文与可接到诗的那天晚上,恰好和妻子一起“烧笋晚食” ,于是一句出自无心的逗趣话,立刻成了令人忍俊不住的双关妙语,造成了喜剧性的结果——“失笑喷饭满案” 。这一笔描写,就象颊上添毫,使人物的音容笑貌立现眼前。同时,无形中增加了文章的感情色彩。总的看,第二段的叙事,作者采取了庄谐并用,寓庄于谐的手法。特别是善于在小处点染着色,细节描写逼真、生动、传神,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文章的最后一段是补叙撰写本文的时间和心情,并借用曹操和桥玄的故事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在“废卷而哭失声”的情况下,偏偏在这篇追记亡友遗作的文章中载入“畴昔戏笑之言” 的原因。据史书记载,曹操年轻时,桥玄很赏识他,两人成为好友。桥玄死后,曹操路过故乡谯郡,特意遣使者祭祀桥玄,并作《祀故太尉桥玄文》,忆及当年桥玄同他开玩笑的话说: “又承从容约誓之言: ‘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 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苏轼以此来比况自己和文与可的诚笃友谊,“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这段文字深沉蕴藉,和前面的议论、叙事呼应映照,浑然一体,不独感情真挚,而且耐人寻味。

这篇散文的特色是文笔疏密有致,舒卷自如,感情真挚坦露,不假雕饰。古人题画之什,每每推韩愈《画记》为正体。其写法不外是先详记画面内容,再叙述得失、传世的情况,基本上以记叙为主。苏轼的这篇题画记,却因画怀人,出以议论,融论说、叙事、抒情于一体,写来信心由口,唯意所至。如同“行云流水” ,无拘无束,充分体现了“文理自然”的苏文风格(见苏轼《答谢民师书》)。这是“疏” 的特点。另一方面,布局谋篇的章法,又决非杂乱无章,漫无边际,而是始终紧扣题旨,围绕着文与可的“篔筜谷偃竹” 图来下笔落墨。开头第一段突出文与可精辟的画竹理论和高超技巧; 中间对往事的回忆以及生活细节的描写同样也集中在画竹一事上; 最后一段则正面抒写睹画思人的心情。通篇完全以与可之“画”这一线索相贯串,以怀念友情为中心,显得形散而神不散。这又是本文疏中有“密”的地方。再从文章的风格色彩上看,前面庄重,中间风趣,末尾深沉。虽然一篇之中笔调屡变,但始终是真情坦露,不假雕饰,朴素感人。前人论文,主张“行文之旨,全在裁制,无论细大,皆可驱遣,当其闲漫纤碎处,反宜动色而陈,凿凿娓娓,使读者见其关系,寻绎不倦” (侯方域《与任王谷论文书》)。用它来评价苏轼的这篇散文,应该是十分合适的。

字数:3991
关道雄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006-1010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5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