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常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常武》赫赫明明。(一) 多威武、多英明。 王命卿士,(二) 周王命令卿士, 南仲大祖,(三) 南仲、他的太祖, 大师皇父。这个太师皇父。 整我六师,整顿我的六师, 以修我戎。(四) 修理我的武器。 既敬既戒,(五) 警惕呀、戒备呀, 惠此南国。拯救南方国家。 王谓尹氏,(六) 周王令尹吉甫, 命程伯休父,(七) 去命程伯休父, 左右陈行。把队伍左右排成行。 戒我师旅,叫我们队伍要提防, 率彼淮浦,(八) 沿着那淮河的岸旁, 省此徐土。(九) 察看这徐国各方。 不留不处,(十) 杀祸首、安良民, 三事就绪。(十一) 三帅处理事件多妥当。 赫赫业业,(十二) 威风呀、伟大呀, 有严天子。(十三) 那个威严的天子。 王舒保作,(十四) 周王稳步地前行, 匪绍匪游,(十五) 不迟缓、不游荡, 徐方绎骚。(十六) 徐方阵容骚动了。 震惊徐方,大军震动那徐方, 如雷如霆,象雷震、象霆响, 徐方震惊。徐方震动又惊慌。 王奋厥武,(十七) 周王奋扬那威武, 如震如怒。(十八) 发了威、发了怒。 进厥虎臣,(十九) 前进呀,虎般的战士, 阚如虓虎。(二十) 怒吼起来象哮虎。 铺敦淮濆,(二十一) 大军迫近淮水旁, 仍执丑虏。(二十二) 搜虏敌人敌人降。 截彼淮浦,(二十三) 整整齐齐在淮水上, 王师之所。王师驻扎的地方。 王旅啴啴,(二十四) 王家队伍广大强壮, 如飞如翰,(二十五) 鸟一样、鹰一样, 如江如汉,江一样、汉一样, 如山之苞,(二十六) 山一般的坚壮, 如川之流。水一般的浩荡。 绵绵翼翼,(二十七) 密密的、齐齐的, 不测不克,(二十八) 不隐伏、不急迫, 濯征徐国。(二十九) 大张挞伐那徐国。 王犹允塞,(三十) 周王谋划真周到, 徐方既来。徐方已来投降了。 徐方既同,(三十一) 徐方和诸侯同来朝, 天子之功。都是天子的功劳。 四方既平,四方已经都平定, 徐方来庭。(三十二) 徐方来到了王庭。 徐方不回,(三十三) 徐方再不反叛了, 王曰还归。(三十四) 周王说:“班师还朝”。 注 释 (一)毛亨:“赫赫然盛也,明明然察也。” (二)何楷:“王命,宣王亲命也。以皇父为大将,故须亲命之。卿士:皇父所居之职也。” (三)郑玄:“南仲,文王时武臣也。显著乎,昭察乎,宣王之命卿士为大将也。乃用其以南仲为大祖者,今大师皇父是也。使之整齐六军之众,治其兵甲之事,命将必本其祖者,因有世功,于是尤显。大师者,公兼官也。” 陈启源:“案申伯则远举四岳,锡召虎则追泝康公,命皇父则先述南仲,皆本其祖德以为荣。” 孔颖达:“上言王命卿士,则皇父为卿士矣。太师,三公之名。复言太师皇父,一人。是公兼官,谓三公而兼卿士之官。” (四)朱熹:“戎,兵器也。” (五)郑玄:“敬之言警也。警戒六军之众,以惠淮浦之旁国。” (六)孔颖达:“此时尹氏,当是尹吉甫也。……吉甫卿士而掌命臣者,盖为卿而兼内史也。” (七)朱熹:“程伯休父,周大夫。” 孔颖达:“谓命之为大司马之卿也。” (八)郑玄:“率,循也。” 毛亨:“浦,涯也。” (九)郑玄:“省视徐国之土地叛逆者。” 王应麟:“陈氏曰:此淮北之夷也。” (十)陈奂:“留,古刘字。《武》,《传》云:‘刘,杀也。’处,犹安止也。《传》意以诛其君,释经之留。吊其民,释经之处。两不字,皆发声也。” (十一)姚际恒:“三事,毛传:‘为之主三有事之臣’。按此即《书·立政篇》‘作三事’。及《诗·十月篇》‘择三有事’,《雨无正篇》‘三事大夫’也。谓分主六军之三事大夫无一不尽职以就绪也。” (十二)朱熹:“业业,大也。” (十三)毛亨:“严然而威。” (十四)毛亨:“舒,徐。保,安。” 郑玄:“作,行也。” (十五)郑玄:“绍,缓也。……谓君行三十里,亦非解缓也,亦非敖游也。” (十六)陈奂:“《传》训绎为陈。……读为军陈之陈。陈,古敶字。《说文》:敶,列也。门下云:读若军敶之敶。骚,动。……言未战而徐方之军陈已动乱失次矣。” (十七)严粲:“《释文》曰:‘奋,扬也。’” (十八)马瑞辰:“按而、如古通用。《笺》训如为而,盖以震怒非譬况之词,不须言如也。……从《笺》训如为而,则震不必如《笺》训雷。《周语》:‘君之武震,无乃玩而顿乎?’《晋语》:‘君有震武也。’韦注并曰:‘震,威也。’成二年《左传》:畏君之震,犹云畏君之威。训震为威,义与怒同。” (十九)朱熹:“进,鼓而进之也。” 严粲:“乃鼓而进其如虎之臣。” (二十)严粲:“阚,声也。” 陈奂:“《说文》:‘虓,虎鸣。’” (二十一)陈启源:“案《释文》云:铺,《韩诗》作敷。云:大也。敦,《韩诗》云:迫也。大迫淮濆,与濯征徐国,文义相类,当是也。” 毛亨:“濆,厓。” (二十二)陈奂:“《尔雅》:‘仍,因也。’《说文》:因,就也。仍、因皆可训就。《说文·田部》:虏,获也。服与获同义。服,威服也。仍执丑虏,言就其绎骚震惊,执其丑众,而威服之也。” (二十三)朱熹:“截截然不可犯之貌。” 严粲:“截然整齐于彼淮浦之上,是王师之所处也。” (二十四)朱熹:“啴啴,众盛貌。” (二十五)郑玄:“其行疾自发举如鸟之飞也。翰,其中豪俊也。江汉以喻盛大也。” 陈启源:“毛云:疾如飞,鸷如翰,二字各一义。疾言其神速,鸷言其精悍也。故《疏》云:鸷是鸷鸟,若鹰鸇之类。” (二十六)毛亨:“苞,本也。” 郑玄:“山本以喻不可惊动也。川流以喻不可御也。” (二十七)严粲:“李氏曰:‘绵绵不可得而绝,翼翼不可得而乱。’陈氏曰:‘绵绵无隙之可寻,翼翼闲整而不可乱。’” (二十八)马瑞辰:“按测当为侧之假借。《淮南子·原道篇》:侧溪谷之间。高注:‘测,伏也。’不侧者,谓其师不隐伏也。克通作尅。《说文》:‘尅,急也。’不克者,谓其师不急迫也。” (二十九)毛亨:“濯,大也。”启华按:徐国在今江苏省泗洪县西南。 (三十)毛亨:“犹,谋也。” 郑玄:“允,信也。” 朱熹:“塞,实。” (三十一)马瑞辰:“按同当读如殷见曰同之同。同,集也。谓同集于朝也。” (三十二)毛亨:“来王庭也。” (三十三)郑玄:“回,犹违也。” (三十四)朱熹:“还归,班师而归也。” 注 音 大tai太 行hang杭 绎yi译 阚han喊 虓xiao哮濆fen坟 截jie节 啴tan摊 翰han汉 濯zhuo酌 《常武》王命卿士②,命令卿士征徐方, 南仲大祖③,太庙之中命南仲, 大师皇父④: 太师皇父同听讲: “整我六师⑤,“整顿六军振士气, 以修我戎⑥。修理弓箭和刀枪。 既敬既戒⑦,告戒士卒勿扰民, 惠此南国⑧。” 平定徐国惠南邦。” 王谓尹氏⑨,王命尹氏传下话, 命程伯休父⑩: 策命休父任司马: “左右陈行(11),“士卒左右列好队, 戒我师旅(12)。训戒六军早出发。 率彼淮浦,循那淮水岸边行, 省此徐土(13)。须对徐国细巡察。 不留不处(14),大军不必久居留, 三事就绪(15)。” 任毕三卿便回家。” 赫赫业业(16),威仪堂堂气概昂, 有严天子(17)。神圣庄严周宣王。 王舒保作(18),王师从容向前进, 匪绍匪游(19)。不敢延缓不游逛。 徐方绎骚,徐国闻讯大骚动, 震惊徐方,王师威力震徐邦, 如雷如霆,声势恰似雷霆轰, 徐方震惊。徐兵未战已惊慌。 王奋厥武(20),宣王奋发真威武, 如震如怒。就像天上雷霆怒。 进厥虎臣(21),冲锋兵车先进军, 阚如虓虎(22)。吼声震天如猛虎。 铺敦淮濆(23),大军列阵淮水边, 仍执丑虏(24)。捉获敌方众战俘。 截彼淮浦(25),切断徐兵溃逃路, 王师之所。王师就地把兵驻。 王旅啴啴(26),王师势盛世无双, 如飞如翰(27)。行动神速如鸟翔。 如江如汉,好比江汉水流长, 如山之苞(28),好比青山难摇撼, 如川之流,好比洪流不可挡, 绵绵翼翼(29),连绵不断声威壮, 不测不克(30),神出鬼没难估量, 濯征徐国(31)。大征徐国定南方。 王犹允塞(32),宣王计划真恰当, 徐方既来(33)。徐国已服来归降。 徐方既同,纳士称臣成一统, 天子之功。建立功勋是我王。 四方既平,四方诸侯既平靖, 徐方来庭。徐君朝拜王廷上。 徐方不回,徐国从此不敢叛, 王曰还归(34)。王命班师回周邦。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赫赫:盛大威武的样子。明明:明察的样子。②卿士:西周王朝的执政官,犹如后世之宰相。③南仲大祖:南仲,人名,周宣王的大臣。大祖,指太祖庙。周人以后稷为太祖。④大师:即太师,官名,主管军事。皇父:人名,周宣王的大臣。⑤我:周宣王自称。六师:古时天子六军。六师,即指六军。⑥修:整治。戎:军队,一说兵器。⑦敬:通“儆”,警戒。⑧惠:加恩。南国:指南方诸国。⑨尹氏:官名,掌卿士之官。一说即尹吉甫,为内史官。⑩程伯休父:封邑在程邑(今陕西咸阳东)的伯爵,休父是其名,周宣王的大臣,当时任大司马。(11)陈行:犹列队。(12)戒:告。(13)省:巡视,征讨的美称。徐:国名,故城在今安徽省泗县北。(14)不留不处:不,语助词。“留”借作“刘”,杀。处,吊,安。意为“诛其君,吊其民”。一说,处,止。(15)三事:即《十月之交》中的“三有事”,指三卿。(16)业业:举止有威仪的样子。(17)有严天子:威严的天子。(18)舒:徐缓。一说图谋。保:安。作:与“祚”通,福也(用高亨说)。此句言宣王出兵伐徐,是为了保住王室之福。(19)匪:非。绍:《郑笺》:“绍,缓也。”迟缓。(20)王奋厥武:周王发扬其军威。(21)进:进军。虎臣:即虎贲氏,启行之元戎也。以虎形容将帅之勇猛。(22)阚(han)如:犹阚然,猛虎愤怒的样子。虓(xiao):虎啸。虓虎,犹啸虎。老虎动怒。(23)铺:借为搏,击也(用高亨说)。一说,铺,布阵。敦:《郑笺》谓当作“屯”,屯驻。淮𣸣(fen):淮水沿岸高地。(24)仍:林义光《诗经通释》:“仍读为扔。扔,引也。” 丑虏:对战俘的蔑称。(25)截:攻取,切断。(26)啴(tan)啴:人多的样子。(27)翰(han):鸟的翅膀,引申为高飞。(28)苞:林义光《诗经通释》:“借为抱,此言军队环抱,不可动摇。”(29)绵绵翼翼:指军队军容浩大,连绵不绝。(30)测:推测,料想。克:攻克。一说,识。(31)濯:《毛传》:“大也。”(32)犹:同“猷”,谋划。允:信,真。 塞:实。(33)来:通“猷”。 《广雅》:“𠡠,顺也。”指顺服。(34)回:闻闻一多《通义》:“回读为违。”违抗。还归,指班师回朝。 [赏析] 本诗是赞扬宣王中兴诗之 一,也是反映宣王时期平叛的颂诗之一。在周厉王时期发生连年大旱灾,造成全国大饥馑,以致农民大逃亡。周厉王对此不仅不去解救,反而采取高压手段,结果爆发了公元前841年的国人之乱。由于国内发生了动乱,外族便乘虚而入,不断侵犯周王朝的内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公元前827年宣王即位后,便组织力量,对西戎和北方的𤞤狁进行讨伐,把他们驱逐出周朝的国境之外。 至是周朝的西北和北方的国防,在宣王前期,相对稳定。接着于公元前823年开始回南方和东南用兵,征讨“不庭”,命方叔平荆蛮,召虎平淮夷,宣王亲征徐戎,而命皇父统率。六年,终于征服了徐国,收复了淮北一带的地方。此事《竹书纪年》也有记载:宣王六年,“王率师伐徐戎。皇父林父从王伐徐戎,次于淮。”由于此次征伐解除了周王朝的边患,安抚了南方诸国,因此诗人作诗美之。《诗序》说:“召穆公美宣王也,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其诗旨,三家无异议。我们从该诗的内容来看,确为周宣王亲征淮夷、徐方的凯旋之歌。但《诗序》说是“召穆公美宣王”所作,却无实据。至于该诗篇名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王质的《诗总闻》认为“自南仲以来,累世著武,故曰常武”。但据近人研究,认为是以乐名诗,武王克商乐曰《大武》,宣王中兴诗曰《常武》。这些可供我们鉴赏这首诗作参考。 全诗共六章。第一章,命南仲为卿,皇父主兵。第二章,命休父为副,职在主谋。王师名为巡视淮徐,实要诛其暴君并吊其民。第三章言周天子自将,出兵征伐徐方。王之军行,舒缓而无懈怠,自然使敌方惊恐,此乃用兵之道,不以残暴手段去攻灭,而以威力去征服。第四章专言征淮,写出了军威。动如雷霆,进如猛虎,震天动地,投鞭断流,王师所到之处,何敌不摧,何攻不克。第五章,专写征徐,极言军势之盛。战事一开始,王师就像苍鹰从天而降,如高山屹立不可动摇,如大水破堤不可抵御,加之用兵如神,不可测变,如此王师,岂能不胜,岂能不使徐国归服。第六章,总结征徐之战,归美于宣王,歌颂了周宣王的平叛之功。这首诗全用赋法。诗人带着爱国的豪情,直抒胸臆,赞美了周宣王,赞美了勇猛的将士和军队,为我们勾勒了一位富有韬略的英明天子的形象,反映了当时人民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这首诗描写战争很有特色。作者在诗中第五章,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例如:“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形容南征部队的勇猛、严整、迅疾,以及坚不可摧、势不可挡的军队盛况。既形象鲜明,又刚健有力。吴闿生在《诗义会通》中说得好:“如飞四句,形容军阵,措语之精,振古无伦。”又“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三句,“承上文而下,气势浩穰,有天地褰开,风云变色之象”(《诗义会通》)。这些都表明诗人的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该诗按时间顺序来记叙事件,层次非常清楚,如三、五、六章写征徐,写得很有层次。三章言徐方已骚动,则王师从而震惊之。从字面上可知,宣王之兵及淮,而未及徐方,而徐方已震惊。五章则言征徐的具体情况,末章则言徐方之归服。方玉润对“震惊徐方”与“徐方震惊”二句评之曰:“徐方二字回环互用,奇绝快绝! 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有此神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