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屈原列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屈原列传》
汉·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②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③,屈平属④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⑤。“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⑥,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⑦自怨生也。上称帝喾⑧,下道齐桓⑨,中述汤⑩、武(11),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12),靡不毕见(1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14)极大,举类迩(15)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7)濯淖(18)污泥之中,蝉蜕(19)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20)世之滋(21)垢,皭然(22)泥而不滓(23)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24),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25)患之,乃令张仪(26)佯去秦,厚币委(27)质(28)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29)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30),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31),遂取楚之汉中(32)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33)。魏闻之,袭楚至邓(34)。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35),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36),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37),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38)。 时秦昭王(39)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40),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41)。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42)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43)。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44)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45)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𫗦(46)其糟(47)而啜(48)其醨(49)?何故怀瑾握瑜(50)而自令见放为(51)?”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52),受物之汶汶(53)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54)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55)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56)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57)、唐勒、景差(58)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注释】①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②上官大夫:楚大夫。上官,复姓。 ③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④属(zhǔ):撰写。 ⑤《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关于诗题,后人有二说。一释“离”为“罹”的通假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二释“离”为离别,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 ⑥惨怛(dá):悲痛忧伤。 ⑦盖:用以解释原因的连接词。 ⑧帝喾(kù):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 ⑨齐桓:即齐桓公。 ⑩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11)武:指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12)条贯:条理,道理。 (13)见:同“现”。 (14)指:同“旨”。 (15)迩(ěr):近。 (16)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兰、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 (17)疏:离开。 (18)濯淖(zhuó nào):污浊。 (19)蝉蜕(tuì):这里是摆脱的意思。 (20)获:玷污。 (21)滋:通“兹”,黑。 (22)皭(jiào)然:洁白的样子。 (23)滓(zǐ):污黑。 (24)绌(chù):通“黜”,废,罢免。指屈原被免去左徒的职位。 (25)惠王:秦惠王,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 (26)张仪:魏人,主张“连横”,游说六国侍奉秦国,为秦惠王所重。 (27)委:呈献。 (28)质:信物。 (29)商于:秦地名。商,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于,在今河南内乡东。 (30)丹、淅(xī):二水名。丹水发源于陕西商县西北,东南流入河南。淅水,发源于南卢氏县,南流而入丹水。 (31)屈匄(gài):楚大将军。 (32)汉中:今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一带。 (33)蓝田:秦地名,在今陕西蓝田西。 (34)邓:春秋时蔡地,后属楚,在今河南邓县一带。 (35)明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 (36)靳尚:楚大夫。一说即上文的上官大夫。 (37)顾反:回来。反,通“返”。 (38)唐眜:楚将。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秦、齐、韩、魏攻楚,杀唐眜。 (39)秦昭王:秦惠王之子,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 (40)武关:秦国的南关,在今陕西商县东。 (41)内:同“纳”。 (42)顷襄王:名熊横,公元前298年至前262年在位。 (43)令尹: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44)被:通“披”。披发,指头发散乱,不梳不束。 (45)三闾大夫:楚国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官。 (46)𫗦(bū):通“哺”,食。 (47)糟:酒渣。 (48)啜(chuò):喝。 (49)醨(lí):薄酒。 (50)瑾、瑜:都是美玉。 (51)为: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52)察察:洁白的样子。 (53)汶(mén)汶:浑浊的样子。 (54)皓皓:莹洁的样子。 (55)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56)汨(mì)罗:江名,在湖南东北部,流经汨罗县入洞庭湖。 (57)宋玉:相传为楚顷襄王时人,屈原的弟子,有《九辩》等作品传世。 (58)唐勒、景差:约与宋玉同时,都是当时的辞赋家。 【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改变它,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它对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污,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眜。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 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心君王安危,国家盛衰,希望扭转危局恢复以往强大的楚国,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浑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就这样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 字数:5727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65-372页. 《屈原列传》[原 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①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③强志④,明于治乱⑤,娴⑥于辞令⑦。入⑧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⑨则接遇宾客⑩,应对诸侯。王甚任(11)之。 上官大夫(12)与之同列(13),争宠,而心害(14)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15)宪令(16),屈平属(17)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18)之,屈平不与(19),因谗(20)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21)不知,每一令出,平伐(22)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23)。”王怒而疏(24)屈平。 屈平疾(25)王听(26)之(27)不聪也,谗谄(29)之蔽明也,邪曲(30)之害公(31)也,方正(32)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33),而作《离骚》(34)。“离骚”者,犹(35)离(36)忧也。夫天者,人之始(37)也;父母者,人之本(38)也。人穷(39)则反(40)本,故劳苦倦极(41),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42),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43),竭忠尽智(44)以事其君,谗人间(45)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46),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47)作《离骚》,盖(48)自怨生也。上(49)称(50)帝喾(51),下道齐桓(52),中述汤、武(53),以刺(54)世事。明(55)道德之广崇,治乱(56)之条贯(57),靡不毕见(58)。其文约(59),其辞微(60),其志洁,其行廉(61)。其称(62)文(63)小而其指(64)极大,举类(65)迩(66)而见义远(67)。其志洁,故其称物芳(68)。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69)濯淖(70)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71),以(72)浮游尘埃(73)之外,不获世之滋垢(74),皭然(75)泥而不滓(76)者也。推(77)此志也,虽(78)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79),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80)亲。惠王(81)患(82)之,乃令张仪(83)佯去秦,厚币委质(84)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85),秦愿献商於(86)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87)如(88)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89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90)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91),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92),遂取楚之汉中(93)地。怀王(94)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95)。魏闻之,袭(96)楚至邓(97)。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98)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99)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1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2]楚。”如楚,又因[3]厚币用事者[4]臣靳尚,而设诡辩[5]于怀王之宠姬郑袖[6]。怀王竟听郑袖,复释[7]去张仪。是[8]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9],顾反[10],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昩[11]。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12]行!”怀王稚子[13]子兰劝王行,“奈何[14]绝[15]秦欢[16]!”怀王卒[17]行。入武关[18],秦伏兵绝其后,因[19]留[20]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21]赵,赵不内[22]。复之[23]秦,竟死于秦[24]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25]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6]。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27]也。屈平既[28]嫉[29]之,虽放流[30],眷顾[31]楚国,系心[32]怀王,不忘欲反。冀幸[33]君之一[34]悟,俗之一改也。其存[35]君兴国,而欲反覆[36]之[37],一篇之中,三致志[38]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39]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40]无[41]愚智、贤不肖,莫[42]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43]。然亡国破家相随属[44],而圣君治[45]国累世[46]而不见者,其所渭忠者不忠,而所谓[47]贤者不贤也!怀王以[48]不知忠臣之分[49],故内惑于[50]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51],亡[52]其六郡,身[53]客死[54]于秦,为[55]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56]大怒,卒[57]使上官大夫短[58]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59]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60]发行吟泽畔[61]。颜色憔悴,形容[62]枯槁[63]。渔父[64]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65]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66]世混浊[67]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68]放。”渔父曰:“夫圣人[69]者,不凝滞于物[70]而能与世推移[71]。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72]?众人皆醉,何不餔[73]其糟[74]而啜[75]其醨[76]?何故怀瑾握瑜[77],而自令[78]见放为[79]?”屈原曰:“吾闻之[80],新[81]沐[82]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83]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84],受物之汶汶[85]者乎!宁赴常[86]流,而葬乎[87]江鱼腹中耳。又安[88]能以皓皓之白[89],而蒙世之温蠖[90]乎?”乃作《怀沙》之[91]赋。于是怀[92]石,遂自投汨罗[93]以[94]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95]之徒[86]者,皆好辞[97]而以赋见称。然皆祖[98]屈原之从容[99]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注 释] ①楚之同姓: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王族的后代。楚国王族本来姓芈(mǐ),后来分出这三个氏。其中楚武王的儿子瑕(xié)被封于屈地(相传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东),所以以屈为氏。屈原即是屈瑕的后代。②左徒:楚国官名。③闻:见识,学识。④志:记,这里是指记忆力。⑤明于治乱:即“于治乱明”,状语后置。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于,对于。治乱,复词偏义,义在“治”。治,这里用如名词,指治国大计。⑥娴(xián):熟练,熟悉。⑦辞令:应酬的语言。⑧入:指对内。⑨出:指对外。⑩接遇宾客:接待外国使节。(11)任:信任。(12)上官大夫:上官是姓,大夫是官名。(13)同列:官阶职位相同。(14)害:嫉妒。(15)造为:制订。(16)宪令:重要的法令。(17)属(zhú):指属文写作。(18)夺:定夺。这里指改定,定稿。(19)与:同意。(20)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21)莫:没有谁。(22)伐:夸。(23)这段文字如果是上官转述屈原的话,“曰”字则为衍文,应删;如果是直接引屈原的话,“以为”则是衍文,应删。(24)疏:疏远。(25)疾:痛心。(26)听:听觉。(27)之:取消“王听不聪”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宾语。(28)聪:本义是耳力好。这里是“明”的意思。(29)谗谄(chǎn):指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的人。谄,奉承,巴结。(30)邪曲:邪恶、不公正。公:指公正无私的人。(32)方正:端方正直的人。(33)幽思:深思。(34)《离骚》: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个字。(35)犹:如同。(36)离:同“罹”,遭遇,遭受。(37)人之始:人类的起始。(38)人之本:每个人的本源。(39)穷:处境窘迫。(40)反:同“返”,追念,回想。(41)极:困惫,疲乏。(42)惨怛(dá):内心悲痛。(43)正道直行(háng):互文,即“正直道行”。正直,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端正。(44)竭忠尽智:互文,即“竭尽忠智”。(45)间(jiàn):挑拨离间。(46)信而见疑:诚信却被猜疑。而,却。见,被。(47)之:取消“屈平作《离骚》”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大句子的主语。(48)盖:表示原因的承接连词,原来是。(49)上:远古。(50)称:与下文的“道”、“述”,互文见义,都有“称道”的意思。(51)帝喾(kù):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52)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的齐国国君,五霸之一。(53)汤、武:汤,即商汤,殷商的开国君主。武,即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54)以刺:“以之刺”的省略。之,这些。刺,讽喻。(55)明:阐明。(56)治乱:复词偏义,义在“治”。(57)条贯:条理。(58)靡(mǐ)不毕见(xiàn):无不得到充分的体现。靡,没有。毕,全部,充分。见,同“现”。靡不毕见。(58)约:筒约,简练。(60)微:含蓄,隐微。(61)廉:方正,正直。(62)称:引用,选用。(63)文:文字,词汇。(64)指:同“旨”,主旨,旨趣。(65)类:事例,事物。(66)迩(ěr):近。义:意义,道理。(67)见义远:体现的意义极深远。见,同“现”,体现。(68)称物芳:指用美人香草作比喻。(69)疏:远离。(70)濯淖(nào):污泥。濯,同“浊”。淖,泥浆。(71)浊秽:指黑暗社会。(72)以:而,从而。(73)尘埃:比喻尘世、世俗。(74)不获世之滋垢;“不获于世之滋垢”的省略。获,辱。于,被。世,世俗。(75)皭(jiào)然:洁白干净的样子。皭,白。(76)泥(niè)而不滓(zǐ):染而不黑。泥,通“涅”,黑色染料,这里指用涅去染;滓,黑。(77)推:推论,推断。(78)虽:即使。(79)绌(chù);通“黜”,指罢免官职。(80)从(zòng):同“纵”,合纵,指结盟联合抗秦。(81)惠王;指秦惠王。(82)患:担心,害怕。(83)张仪:魏人,纵横家代表人物,他后来为秦惠王游说六国,主张“连横”。(84)厚币委质:用丰厚的礼物作为见面礼。币,礼物。委,呈献。质,同“贽”,初次拜见尊长时所献的礼物。(85)绝齐:“绝于齐”的省略,与齐绝交。(86)商於(wū):秦地名,今河南省内乡县一带。注意:这里的“於”,不可简化为“于”(87)使使:前一个“使”,动词,派遣;后一个“使”,名词,使者。(88)如:到,往。之:指使者。(89)约:商定。(90)兴:发动,调动。(91)丹、淅(xī):二水名。丹水俗称丹河,发源于陕西商县,东入河南,流经内乡县、淅川县,东会淅水,到湖北均县入于汉水。淅水发源于河南省卢氏县,流经内乡县、淅川县等地。(92)屈匄(gài):楚将。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他率领楚军与秦军战于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北),大败被俘。(93)汉中:今陕西省汉中一带。(94)乃:又。(95)蓝田:秦县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96)袭:乘人不备,暗中进军。(97)邓;地名,今河南省邓县。(98)竟:始终。(99)愿:希望。[1]以:假设连词,如果。[2]往如:前往。如,到。[3]因:凭借,利用。[4]用事者:当政的,当权的。[5]诡辩:骗人的假话。[6]郑袖:郑女,美丽并且善舞,楚怀王封她为南后。[7]释:放。[8]是:这。[9]使于齐:状语后置,到齐国出使。[10]顾反:同义词连用。顾,还。反,同“返”。[11]唐昩(mò):楚将。唐昩被杀的那次战事发生在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12]毋:勿,不。[13]稚子:幼子,小儿子。[14]奈何:为什么。[15]绝:拒绝。[16]欢:友好往来。[17]卒:最终,终于。[18]武关:今陕西省商县东,是秦国的南关。[19]因:副词,竟然。留:[20]扣留、拘留。[21]亡走:逃跑。亡,逃跑。[22]内:同“纳”,收留。[23]之:到,往。[24]竟死于秦:终于死在秦国。楚怀王在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三十年)入秦,公元前297年(楚顷襄王二年)逃亡到赵国而被拒绝,公元前296年(楚顷襄王三年)死在秦国。[25]顷襄王:名横,公元前298年即位,在位三十六年。[26]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27]咎(jiù)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即“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咎子兰”,状语后置。以,因为。咎,不满,抱怨,责怪。[28]既:副词,很,极。[29]嫉:憎恨。[30]放流:放逐到远处。一说,放浪,指不担任要职。[31]眷顾:眷念,关心。顾,念。[32]系心:惦记,挂念。系,悬挂。[33]冀幸:希望,同义词连用。[34一]:全盘,彻底。[35]存:关怀、爱护。[36]反覆:反、覆,同义词连用,反过来。[37]之:指从前的局面。[38]致志:表达愿望。志,意愿。[39]以此:据此。以,由,凭,根据。[40]人君:国君。[41]无:无论,不论。[42]莫:没有谁。[43]求忠以自为(wèi),举贤以自佐:互文,要合译。“求”与“举”对应,同义。“为”与“佐”对应,同义。[44]随属(zhǔ):连接,同义词连用。[45]治:动词用如形容词,治理得好的,太平的。[46]累(lěi)世:历代,多少世代以来。累,堆迭,积累。世,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47]所谓:所说的,所认为的。[48]以:由于。[49]分(fèn):本分,职分。[50]于:被。[51]削:减少。[52]亡:失去。[53]身:自己。[54]客死:死在异国他乡。[55]为:被。[56]之;指“屈原既嫉之”一事。[57]卒:竟然。[58]短:诋毁、说坏话。[59]迁:放逐。[60]被(pī):同“披”。[61]行吟泽畔:“行吟于泽畔”的省略。行吟,边行走边吟唱。泽畔,水边。[62]形容:形体容貌。[63]枯槁:干枯,这里形容瘦削。[64]父(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65三]闾(lü)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其职责是管理王族三大姓(屈、景、昭)的事务。[66]举:全。[67]混:副词,都。[68]见:表被动,被。[69]圣人;这里泛指聪明贤哲的人。[70]不凝滞于物:不被外界环境的牵制。凝滞。固执不变的意思。于,被。物,外界环境。[71]推移:变化。[72]扬其波:激起浪(使水流变混浊)。[73]餔(bǔ):吃。[74]糟:酒糟。[75]啜(chuò):喝。[76] 醨(lí):薄酒,淡酒。[77]怀瑾握瑜:保藏珍异,这里指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怀,抱着。瑾、瑜,都是美玉。[78]自令:使自己。令,使。[79]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80]之:指下文。[81]新:刚刚。[82]沐:洗头发。[83]振:抖掉。谁:怎么。据《楚辞•渔父》,“谁”应作“安”。从语意上来看,这里强调的是自己决不能如此。[84]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定语后置。察察,形容洁净的样子。[85]汶汶(ménmén):形容词用如名词,污染。[86]常:同“长”。[87]乎:于。[88]安:哪里,怎么。[89]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皓皓,皎洁的样子。[90]温蠖(huò):尘垢。这里用如动词,指玷污。[91]之:此。[92]怀:抱。[93]汨(mì)罗:江名,在今湖南省湘阴县。[94]以:而。[95]宋玉、唐勒、景差(cuō):宋玉相传为楚顷襄王时人,是屈原的学生。唐勒、景差,楚国人,与宋玉同时的辞赋家。[86]之徒:这一班人。[97]辞:文辞,这里指文学。[98]祖;效法,模仿。[99]从容:委婉含蓄。 [译 文] 屈原名叫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很了解治国之道,擅长外交辞令。对内跟楚王商议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使节,应酬各国诸候。楚怀王非常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屈原官位相当,为了争得(楚怀王的)宠爱,因而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有一次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起草的法令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要(拿去)改定,屈原不同意。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诽谤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可是)每个法令一颁布,屈原都夸耀自己的功劳,说是‘除了我,没有谁能够制定得出来。’”楚怀王(听了这话)很生气,因而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对听到的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进谗言和谄媚的人蒙蔽了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可以)危害公正无私的人;(而)端方正直的人却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沉思而写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那)上天,是人类的始源;父母,是每个人的根本。人在处境艰难的时候,就必然会追念上天和父母,所以在劳苦困惫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病痛忧伤时,没有不呼喊父母的。屈原力求使自己的道德行为都很光明正直,竭尽忠心和才智来侍奉他的君主,(结果却遭到)进谗言的小人离间,可说是处境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反被毁谤,怎么没有怨愤呢?屈原写作《离骚》,本是由怨愤引起的。(在《离骚》中)远古称道帝喾,近古颂扬齐桓公,中古赞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喻当时的政治现实。通过它阐明了道德的伟大崇高,治理好国家的来龙去脉,所有这一切没有不得到充分的反映。他的文章简练,他的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方正。他选用的文辞虽然精微细腻,然而文章的旨趣却极其远大,他列举的事例虽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非常深远。(因为)他志趣高洁,所以他喜欢引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因为)他的品行方正,所以直到死也不被当时的社会所容。(他)主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环境,从而超脱于世俗之外,不被尘世的污垢所辱没,清白皎洁,即使用涅去染也染不黑。(由此)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啊! 屈原已被罢免官职,那以后秦国打算攻打齐国,(当时)齐国和楚国订有联合抗秦的盟约,关系密切。秦惠王对此很担心,就叫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上丰厚的礼物呈献给楚王作见面礼,表示愿意报效楚国,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但)齐国却跟楚国联盟,关系密切,楚国果真能够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将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地方奉献给(楚国)。”楚怀王由于贪心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断绝了外交关系,(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那块)土地。张仪对使者诈称:“我跟楚王商定的是六里,没有听说什么六百里。”楚国的使者愤怒地离开了(秦国),回国把这事告诉了怀王。怀王怒火中烧,便大规模地调动军队进攻秦国。秦国出兵迎战楚军,在丹水、淅水一带大败楚军,杀死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军将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大怒)又征调全国所有军队,深入秦国境内进攻秦军,两军在蓝田展开了激战。魏国听到这个消息,乘机偷袭楚国,打到邓这个地方。楚国军队害怕了,只好从秦国撤回。而齐国也终于因恼怒(楚国背盟)不肯援救楚国,楚国(的处境)极为困难。 第二年,秦国表示愿意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以求和好。楚杯王说:“(我)不希望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心满意足了。”张仪知道后,就说:“如果我一个张仪就能抵汉中这块地方,我请您允许我前往楚国。”(张仪)到了楚国,又利用丰厚的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对楚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说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楚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经被(怀王)疏远,不再担任要职,到齐国出使去了,回国以后,劝楚怀王说:“为什么不杀掉张仪?”楚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但已经追不上了。 那以后诸候又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的将领唐昩。 当时秦昭王跟楚国结为姻亲,想跟怀王会面。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到秦国去,(他说:)“为什么要断绝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最终还是去了。(怀王)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竟然扣留了怀王,要求割让土地。怀王非常愤怒,不答应(秦国的要求)。(后来)他逃亡到赵国,赵国又不敢收留。(怀王只好)又折回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后来才把遗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作令尹。因为是他劝怀王去秦国结果没能回来,楚国人早已对子兰十分不满;屈原也很恨子兰,他虽然被流放,却仍然眷念着楚国,心里惦记着怀王,没有忘记要再回到朝廷,希望怀王有朝一日能翻然悔悟,坏的社会风气和陋习能够彻底得到改变。他关怀君主,想振兴祖国,力图拨乱反正,(所以)在一篇作品之中多次表达了这种意愿。然而(这种意愿)直到最后也没有办法实现,所以没能再回到朝中。由此可以看出怀王直到最后也没有醒悟。一个君主无论是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昏庸,没有谁不希望选拔忠臣贤士来辅助自己治理国家;可是亡国破家的事却连续不断地(发生),而圣明的君主、治理得好的国家,多少世代以来也没有见过,(这就是因为)他们所认为的忠臣其实并不忠贞,而(他们)所认为的贤士其实并不贤能啊。怀王由于不明了忠臣所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蛊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了屈原却轻信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以致)军事上失利,领土被侵占,失去了楚国的六个郡,自己也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怀王)没有知人之明的祸患啊。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非常愤怒,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一生气就放逐了屈原。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江边一面行走一面吟唱,(他)脸色憔悴,身体枯瘦。渔翁见到(屈原),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整个社会都是污浊的,却只有我保持着清白;人们全都喝醉了,却只有我仍然清醒;因此我被放逐了。”渔父说;“一个聪明贤哲的人,不能被某些条条框框束缚,而要能顺应世俗来改变自己。整个社会都是污浊的,(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人们都喝醉了,(您)为什么不也尝尝那酒糟去喝点那薄酒呢?为什么要死抱住高尚的节操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又怎么能够让自己洁净的身体蒙受外界的污染?我宁可跳进长流的江水,葬身在鱼腹中好了,又怎么能够让高尚纯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玷污呢?”于是他就作了《怀沙》这篇赋。于是,他抱着石头跳进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班人,都爱好文学并且都以善于作赋被世人称颂;然而他们都只是模仿屈原文辞委婉的特点,却始终没有谁(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言进谏。后来楚国的领土一天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鉴 赏] 司马迁为人物写传,以广泛搜集、深入研究历史资料为基础,根据对象本身的特点和需要,运用史传所容许的有效的表观方法,把应该突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精神面貌的某些方面生动地再现出来。《屈原列传》在写法上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写法就大不相同。由于屈原生活的年代早于作者两个世纪,且屈原的生平事迹在司马迁作传之前的史料中有限,因此在为他作传时,作者在充分利用屈原本人作品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穿插有关的历史大事的记载以及作者的议论和评述,赞颂屈原高尚的品德操守、爱国主义的情怀、政治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以及辞赋创作上的巨大成就,同情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终至憔悴泽畔,怀石投江的遭遇。所以,传记始终围绕着屈原为人志洁行廉,为国竭忠尽智,为文言近旨远,却不断遭到谗人的毁谤、排斥和君王的疏远放逐这一内容来写,作者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的郁郁不平之气贯注其间,从而使这篇散文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整个传记采取了评传的写法,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采用评介式写法,写屈原由见“任”而被“疏”;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十自然段)采用结语式写法,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第三部分(第十一自然段)采用转述式写法,写屈原怀石投江;第四部分(第十二自然段)采用比照式写法,写屈原死后的影响。 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评”因“传”生,而“评”法各异,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字数:9669 [作者及作品简介] 司马迁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屈原列传》
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为楚怀王左徒(2)。博闻彊志(3),明于治乱(4),娴于辞令(5)。入则与王图议国事(6),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7),应对诸侯。王甚任之(8)。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9),争宠,而心害其能(10)。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1),屈平属草稿未定(12),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13),以为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14)。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15),谗谄之蔽明也(16),邪曲之害公也(17),方正之不容也(18),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19)——“离骚”者,犹离忧也(20)。夫天者,人之始也(21); 父母者,人之本也(22)。人穷则反本(23),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24),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25),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26),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27),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8)。《国风》好色而不淫(29),《小雅》怨诽而不乱(30);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31),下道齐桓(32),中述汤、武(33),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34),治乱之条贯(35),靡不毕见(36)。其文约(37),其辞微(38),其志洁(39),其行廉(4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41),举类迩而见义远(4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43)。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44)。濯淖汙泥之中(45),蝉蜕于浊秽(46),以浮游尘埃之外(47),不获世之滋垢(4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49)。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50),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51),惠王患之(52), 乃令张仪佯去秦(53), 厚币委质事楚(54), 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 楚诚能绝齐(55),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56)。”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57)。张仪诈之曰: “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58),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59),遂取楚之汉中地(60)。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61)。魏闻之,袭楚至邓(62)。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63),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 “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64),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65),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66);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顾反(67),谏怀王曰: “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68),杀其将唐眜(69)。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70)!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71): “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72)。入武关(73),秦伏兵绝其后(74),因留怀王,以求割地(75)。怀王怒,不听。亡走赵(76),赵不内(77)。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78),以其弟子兰为令尹(79)。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80)。屈平既嫉之(81),虽放流,睠顾楚国(82),系心怀王(83),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 (84),俗之一改也(85)。其存君兴国(86),而欲反覆之(8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88)。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89),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90),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91),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9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93),亡其六郡(94),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 “井渫不食(95),为我心恻(96);可以汲(97)。王明,并受其福(98)。”王之不明,岂足福哉(99)!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00),顷襄王怒而迁之(101)。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10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103),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104)?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105)。”渔父曰: “夫圣人者(106),不凝滞于物(107),而能与世推移(108)。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109)?众人皆醉, 何不𫘪其糟而啜其醨(110)?何故怀瑾握瑜(111),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112),新浴者必振衣(11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114),受物之汶汶者乎(115)! 宁赴常流(116),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117),而蒙世俗之温蠖乎(118)! ”乃作《怀沙》之赋(119)。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120)。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121),皆好辞而以赋见称(12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123),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124),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沈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125),为长沙王太傅(126),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127)。 太史公曰(128):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129),悲其志。适长沙(130),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流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131),游诸侯(132),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133),同死生(134),轻去就(135),又爽然自失矣(136)! 〔注释〕(1)楚之同姓: 楚王姓芈(mi)。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2)楚怀王: 威王之子,名熊槐(前328—前299在位)。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3)彊志: 强于记忆。彊: 同 “强” 。志: 记。(4)明: 懂得。治: 政治清明安定。(5)娴(xian): 熟习。辞令: 指交际应酬的语言。(6)图: 谋。(7)接遇: 接待。(8)任: 信任。(9)同列:同位,官阶相同。(10)害: 患。这里有嫉妒的意思。(11)造为宪令:制定国家重要的法令。(12)属(zhu ): 联缀,指写作。(13)伐: 夸耀。(14)疏: 疏远。(15)疾: 痛心。听之不聪: 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聪: 听力佳。(16)谗谄(chan): 谗言和谄媚之辞。蔽明: 蒙蔽了(君王的)明智。(17)邪曲: 邪恶的小人。“邪” 与“曲” 同义,都作“邪恶” 、“不公正”讲。(18)方正: 端方正直的人。不容:不能容身于朝。(19)幽思: 深思,沉思。《离骚》: 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20)离忧: 遭遇忧患。离: 同 “罹” ,遭遇。(21)人之始:人类的原始。古人认为天是造物主,人类是天帝创造的,所以说天是人类的原始。(22)人之本: 人由父母所生,所以说父母是人的根本。(23)穷:困顿。反本:追念根本。反: 同 “返” 。(24)惨怛(da): 内心伤痛。(25)正道直行: 正大光明,行为正直。(26)间(jian): 离间。(27)信: 诚信。见: 被。(28)盖: 这里作承接连词,是用来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的。(29)《国风》: 《诗经》的一部分。采自各地民间歌谣。好色而不淫: 多写男女爱情,但并不过分。淫: 过分。(30)《小雅》:《诗经》的一部分。其中大半是西周后期及东周初期贵族宴会的乐歌,小半是批评当时朝政过失或抒发怨愤的民间歌谣。怨诽(fei)而不乱: 多讽刺政治,但也没有踰越君臣之分。诽: 毁谤。(31)上: 指远古。称: 和下文的“道” 、“述” 都是谈到的意思。帝喾(ku): 《离骚》曰,“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高辛即远古帝王帝喾,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32)下: 指近古。齐桓: 《离骚》曰,“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齐桓是齐桓公的简称,春秋时五霸之一。(33)中:指中古。汤、武: 《离骚》曰,“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汤: 指商汤王。武: 指周武王。(34)明: 阐明。广崇: 广大崇高。(35)条贯: 条理。(36)靡: 没有。毕: 全都。见: 同 “现” 。(37)约:简练。(38)微:隐微,不浅露。(39)志洁: 志趣高洁。(40)廉:有廉隅,有棱角(意思是方正不苟)。(41)小: 琐细,指《离骚》中多花鸟草木之类的词语。指: 同 “旨” 。(42)类: 事例。迩: 近。(43)称物芳: 指《离骚》多引用香草美人做比喻。(44)不容自疏:不肯自己疏放(懈怠)。一说,指不肯疏远于楚国。(45)濯(zhuo): 洗去污垢。淖(nao): 烂泥。汙: 同 “污” 。(46)蝉蜕(tui): 蝉脱皮。浊秽: 指当时的黑暗社会。(47)浮游: 超脱的意思。(48)获:辱。滋:同 “兹” ,黑色。(49)皭(jiao)然:洁白的样子。滓:黑。(50)绌(chu): 同 “黜” ,被罢职。(51)从: 同 “纵” ,指合纵,联合抗秦。(52)惠王: 秦惠王,名驷。前337至前311年在位。患: 忧。(53)张仪: 魏人,倡 “连横” 之说,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博得秦惠王的信任。佯: 假装。(54)厚币: 丰厚的财货。委: 呈献。质:通“贽” ,进见时携带的礼物。古时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叫做委质为臣。(55)绝齐: 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56)商於(wu): 秦地名,在今陕西省商县至河南省内乡县一带。(57)使使: 派使者。如: 往。(58)丹、淅(xi): 二水名。丹水俗称丹河,发源于陕西省商县,东入河南,流经内乡县、淅川县,东会淅水,至湖北省均县入汉水。淅水发源于河南省卢氏县,流经内乡县、淅川县等地。(59)屈匄(gai): 人名。(60)汉中: 汉中郡,即今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地带。(61)蓝田:秦县名,故城在今陕西蓝田西。(62)袭: 偷袭。邓: 楚县名,在今河南省邓县。(63)明年: 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64)当: 价值相等。这里是换取的意思。(65)因: 凭借。用事者: 当权的人。(66)设诡辩:造作诡诈的言辞,说欺骗人的假话。(67)顾反:回来。顾:还。反:同“返”。(68)破: 打败。(69)唐眛: 楚将。怀王二十八年(前301),秦、齐、韩、魏攻楚,被杀。(70)无行: 不要去。(71)稚子:小儿子。(72)卒:终于。(73)武关: 在今陕西商县东,是秦国的南关。(74)绝其后:截断了他的后路。(75)留: 拘留。(76)亡: 逃走。(77)内:同 “纳”。(78)顷襄王: 名熊横,前298年—前263年在位。(79)令尹:楚官名,相当于宰相。(80)咎: 抱怨,责难。(81)嫉: 恨。(82)睠顾:眷恋。睠:同 “眷” 。顾: 念。(83)系心: 心里挂记。(84)冀幸: 寄以殷切的希望。(85)俗: 指楚国的坏习俗。(86)存君: 心里不忘国君。存:关怀。(87)反覆之:把楚国当时衰弱的国势改变过来,一反从前的局面。(88)三致志: 再三地表示出这种意志。(89)自为: 给自己以帮助。为: 助。(90)相随属:一个接着一个。(91)累世,好几个朝代。(92)分(fen):本分。(93)挫: 败。削: 割。(94)亡: 失。(95)井渫(xie): 井淘干净了。渫: 涤去污秽。(96)心恻: 心里难过。(97)汲: 取水于井。(98)并受:都能得到。(99)足: 可以。(100)短:诋毁,说坏话。(101)迁:放逐。(102)被发: 披着头发。古人束发加冠,披发,指无心装束,不拘礼节。被: 同 “披” 。行吟: 一面走一面吟诗。泽畔:水边。泽:水聚汇处。(103)渔父(fu ): 打渔的老人。此为隐者。父: 对老人的尊称。(104)三闾大夫: 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官。当是屈原迁谪前最后的官职。(105)是以: 因此。见放: 被放逐。(106)圣人: 这里指识时务的“明哲” 之士。(107)凝滞:这里是迂拘固执的意思。(108)与世推移: 顺随世俗变化。(109)扬其波: 推波助澜。 (110)𫘪(bu): 食, 吃。 糟: 酒滓。 啜(chuo): 饮, 喝。醨(li): 薄酒。(111)怀瑾握瑜: 比喻保持高洁品德。怀: 怀抱。瑾、瑜: 都是美玉。(112)沐: 洗发。弹冠: 弹掉帽子上的灰尘。(113)振衣: 抖一抖衣服。(114)察察: 洁白的样子。(115)汶(men)汶: 污垢,污辱。又《史记·屈原列传》 “索隐” 以汶汶为昏暗不明。(116)常流: 同 “长流” ,指江水。(117)皓(hao )皓之白: 形容品德的高贵纯洁。(118)温蠖(huo): 尘滓重积的样子。一说,昏愦的意思。(119)怀沙: 《楚辞·九章》中的一篇。沙: 指长沙。长沙是楚国祖先熊绎封地。(120 )汨(mi)罗: 江名,在今湖南省湘阴县。(121)宋玉: 相传为楚顷襄王时人,是屈原的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他所作赋共十六篇。唐勒: 与宋玉同时,曾为楚大夫。其作品今已失传。景差: 和宋玉同世。今《楚辞》中有《大招》一篇,有人说是他作的。之徒: 这一班人。(122)辞: 文辞。这里指文学。(123)祖:学习,取法。(124)日以削: 指领土一天比一天缩小。(125)贾生: 指贾谊。(126)长沙王: 吴差,是汉朝开国功臣吴芮的玄孙。太傅: 官名,职务是辅佐、教导国王。(127)投: 掷下。书: 指贾谊所写的《吊屈原赋》。(128)太史公: 作者司马迁自称。(129)《离骚》、《天问》、《招魂》、《哀郢》: 都是《楚辞》中的篇名。其中《招魂》一篇,也有人说是宋玉所作。(130)适: 往。(131)以彼其材: 以他那样的才能。(132)游:游说。(133)《鵩鸟赋》: 贾谊被贬谪,任长沙王太傅时写的一篇赋。鵩鸟即枭(xiao)鸟(猫头鹰)。(134)同死生: 把生死等同看待。(135)去: 指政治失意,放逐在外。就: 指在朝任职。(136)爽然: 默然。自失:茫无所措。 〔鉴赏〕《史记》中的人物传记,一向以“寓论断于叙事”著称,这篇传记却采用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方法,议论的成分约占全篇的一半以上。这在《史记》中是不多的。明代的茅坤说此篇是 “以议论行叙事体。”凌稚隆说是“太史公变调” ,都指出了本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司马迁所以要这样做,大概出于如下的考虑: 一是文献不足。由于秦始皇烧毁了六国的历史档案,屈原的事迹,在现存先秦典籍中找不到记载,大概在汉初也是寥寥无几的,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二是有关屈原的史料虽少,但他的作品俱在。要窥探屈原的内心世界,掌握其思想性格,读其作品是最好的途径; 而要把阅读所得,以叙事的笔调出之,却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议论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说,零星的史料只够大致上勾画屈原一生轮廓、以粗笔写“形” 的话,那末,议论则足以点染屈原的精神,以工笔写“心”。写形与写心,相辅相成,互相为用。这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开头两小节是叙事。先写屈原的生世、才干和任职。其中特别强调了才干。“博闻彊志” 是说他的文化素养好,“明于治乱” 是说他的政治水平高,“娴于辞令” 是说他的文学才能和外交才能杰出。屈原凭借这些才能积极参与楚国的内政、外交,受到楚王的信任。这是全文的开端,刻画屈原形象的起点。在《史记》其他人物传记中,还很少有这样高的起点,因此它在全传中有着高屋建瓴的气势,并埋下了上官大夫忌贤害能的伏笔。以下叙写屈原的不幸遭遇。“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一般认为是屈原说服怀王施行变法,怀王同意让屈原起草新的法令条文。这原是极机密之事,所以连上官大夫都不知底细。“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目前有两种理解: 一说是上官大夫伸手去夺屈原起草的宪令稿本,屈原不给; 一说是上官大夫意欲改变条文的具体内容,屈原不同意。从文字的训释上看,两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看,上官大夫并没有参与起草工作,因而也没有修改宪令的权力。他只是在偶然“见” 到屈原属稿时急于要夺过来看看,以便了解其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一种理解比较可取。上官大夫进谗的手段非常高明。他看准了楚怀王猜忌能臣、用人不专的弱点,就专从这方面编造谗言: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短短两句话就挑起了楚王对屈原的不满。“造为宪令” ,原是国家机密,不宜在国王批准施行以前张扬,而现在竟弄得“众莫不知” ,这岂不是无视国王权威的表现? 上官大夫显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成功,因此进一步诬陷说: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 ‘非我莫能为也 ’。”楚怀王当过诸侯“从(纵)长”,颇以才能自负,岂能容忍矜能伐功的臣下! 于是“王怒而疏屈平” 。这两小节的叙事非常简括。有关屈原的个性、品行、政治见解、文学修养等等情况,都只能给人以一个大概的印象。单凭这寥寥几笔,屈原的形象无法变得丰满起来,于是,司马迁就开始调用议论的手段了。第三小节以超过一、二两节一倍的篇幅来议论屈原的不朽名作《离骚》,展现了屈原在忠与奸、公与私、方正与邪曲的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敢于抨击昏庸国君与黑暗政治的斗争精神; 表彰了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一心为国的高贵品质; 显示了屈原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政治见解; 赞扬了屈原高超的艺术素养。一句话,本段议论不仅有助于塑造政治家的屈原形象,而且还有助于塑造文学家的屈原形象,因此是非常重要的。自 “屈平既绌” 以下,虽为叙事,但关于屈原的事迹很少,只是历叙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败,一、受到秦国说客张仪的欺骗愚弄;二、丹淅大败,丧师八万,大将屈匄被俘,丢失汉中地; 三、蓝田大战,遭到魏国袭击而败退; 四、放走国仇张仪; 五、诸侯共击楚,楚将唐眛战死; 六、怀王受骗入秦,客死他乡。这些事件涉及到屈原的,只有劝说怀王追杀张仪和谏阻怀王入秦两事。与屈原没有直接牵扯的事为什么要写进本传中来呢?在接下来的议论部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原来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的恶果,可见屈原一身而系楚国的安危,其对楚国的重要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司马迁在议论中点明这一层意思,就加强了叙事部分的分量,并说明了国君用贤的必要性。这对提高整篇作品的思想性,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文章的后半部分,司马迁化用《楚辞·渔父》的内容,写屈原行吟泽畔与渔父的对话,并引录《怀沙》之赋,都是以传中人物自己的作品,议论明志,从而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本篇的第二个特色是不断转换议论的方式,章法也富于变化。全文共有五处议论。第一处主要以引论的方式出之,大部分采自淮南王刘安的《离骚传》,小部分套用《易·系辞》而稍加变易。第二处以代传主述志的方式出之,主要描摹其存君兴国的心迹。第三处以作者抒发感慨的方式出之,说明国君虽然都希望“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但往往忠奸不分、贤愚颠倒,这是不智不明之祸。言外寄意,使人联想起作者自身的一些遭遇。作者自己也是忠而得谤,信而见疑,横遭口祸,终生蒙耻。他为屈原鸣不平,实际也是为自己鸣不平; 他抨击楚怀王不智不明,实际也抨击了汉武帝不智不明。清代方苞说司马迁“于《屈原传》感忠贤之蔽壅,而阴以寓己之悲愤” ,这是很有见地的。第四处以传中人物对话的方式出之,进一步揭示屈原在出处去就方面的高尚志节。第五处以过录传主作品的方式出之,把屈原守正不移、仗义死节的种种想法和盘托出。这五处议论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丰富了传主的内心世界,从而把屈原的形象写活了。从章法结构上说,本篇转接之处若紧若松、若断若续,往往变化莫测。第一、二两节叙事,至第三节突然转入议论,文气似若不接,但作者在第二节的末句下一“疏”字以后,顿有岭断云连之妙。这个“疏”字,既是屈原由政治家转向文学家的重要契机,又是下文大段议论的触发点。屈原正是由 “疏”而生“怨” ,由怨而作《离骚》,而作者对《离骚》的评论也正是从屈原遭谗见“疏”入手的,因此叙事、议论虽然外若双峰对峙,而实际上是紧紧连成一体的。第十小节“屈平既嫉之”一语与下文“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 ,文气又突然断开。清郭嵩焘经过研究后发现: “ ‘大怒 ’二字承上‘屈平既嫉之 ’一语。” 细绎文意,实为有见。这样承接,使整段议论横肆而出,一句话尚未来得及讲完,就被冲决为二。粗读甚觉文理扞格难通,但一旦搞清楚这种承接关系以后,便会感到作者是多么急切地要代传主申辩和为之抒发感慨! 关于本篇章法上的变化之妙,清人袁守定有极精辟的论述。他说: “太史公《屈原传》序屈原,而忽入‘天者人之始,父母者人之本 ’一段,此文章咏叹法也。序屈原而忽入张仪请献商於之地一段,此文章穿插法也。序屈原而忽入 ‘人君无智愚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一段,此文章寄托法也。序屈原而忽入渔父之词一段,此文章波澜法也。序屈原而忽入‘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一段,此文章带见法也。序屈原既毕,而曰: ‘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遂以贾傅合传,此文章飞渡法也。即一篇而文章变化之道具矣。” 另外,本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司马迁为诗人立传,所用的语言也象诗一样回肠荡气,富于激情。刘熙载说: “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 ,“离形得似,当以史公为尚。” 此说验之本篇而益信。如关于《离骚》的写作动机和主旨,始则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继则说: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后来又说: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回环迭出,类似诗歌的重章复沓,也可以说是“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清代恽敬说: “今读《伯夷》、《屈原》等列传,重迭拉杂,及删其一字一句,则其意不全,可见古人所得矣。”为什么“删其一字一句” ,便会“其意不全” 呢?这是因为作者那种对屈原的仰慕、推敬、哀怜之情在篇中是一气灌注的。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情之所至,一字一句都会迸发出感人的力量,怎么能随便删除呢?清人王拯说: “此传缠绵悱恻,往复低回,史公极用意、极得意之文,千载而下使人读之呜咽不已。”足见其感人的深切。应该说,司马迁能运用有限的历史素材塑造出屈原的形象,与他成功地发挥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关于传末的赞语,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一、赞语与传文在屈原该不该离开楚国的问题上,说法不一致。传文对屈原留恋楚国、死于楚国是同情和肯定的,而赞语却主张屈原应该“以彼其材,游诸侯” ,寻求实现抱负的机会。这一矛盾现象,反映了司马迁写史与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他是从人物所处的客观实际出发的。屈原所处的历史条件和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历史。而评史则不然。它应该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汉初盛行《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司马迁从“大一统” 的观点来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为秦为楚,都无所谓了,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充分发挥作用。二、赞语中有消极思想。司马迁自称对贾谊《鵩鸟赋》 “同生死、轻去就” 的观点感到“爽然自失”。司马迁本来就有道家消极思想,说过“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悲士不遇赋》)一类话。他写《屈原列传》触发了自己的身世之痛,而贾谊《鵩鸟赋》的观点有助于他摆脱思想上的苦闷,因此便产生了共鸣。这点消极因素,应该加以指出。 字数:9844 吴汝煜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312-322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