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作》《天作》
《诗经·周颂》篇名。《毛诗序》说:《天作》,祀先王先公也。”宋朱熹《诗集传》:“此祭大王之诗。”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小序》谓‘祀先王先公’,诗中何以无先公?《集传》谓‘祀大王’,诗中何以又有文王?皆非也。季明德曰:‘窃意此盖祀岐山之乐歌。按《易·升卦》六四爻曰:“王用享于岐山”,则周本有岐山之祭”。此说可存。邹肇敏本之为说曰:‘天子为百神主。岐山王气所锺,岂容无祭’。祭岂容无乐章。不言及王季者,以所重在岐山,故止挈首、尾二君言之也’。又为之覈实如此。”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天作》当是成王祀岐山之乐歌。”高亨《诗经今注》:“这是周王祭祀岐山所唱的乐歌。”此说,是。本诗意境异常开阔。歌颂功德之辞,紧扣所祭岐山,诗意环环入扣。 《天作》天作高山,(一) 老天造下这高山, 大王荒之。(二) 大王来开辟它。 彼作矣,(三) 人们造下房屋啦, 文王康之。(四) 文王来安定他。 彼徂矣,(五) 人们都来了呀, 岐有夷之行,(六) 岐山的道路多平坦, 子孙保之。子子孙孙保有它。 注 释 (一)毛亨:“作,生。” 孔颖达:“作者,造立之言,故为生也。” 郑玄:“高山,谓岐山也。” (二)严粲:“治荒为荒,犹治乱为乱也。今谚言开荒,即始辟之意也。” (三)郑玄:“彼,彼万民也。……彼万民居岐邦者,皆筑作宫室以为常居,文王则能安之。” (四)陈奂:“康,安也。” (五)王先谦:“《韩》下矣作者。《韩》说曰:‘徂,往也。夷,易也。行,道也。’言百姓归文王者,皆曰:岐有夷道,可归往矣。易道,谓仁义之道而易行。故岐道险阻,而人不难。” (六)严粲:“程子曰:‘夷,平也。’曹氏曰:昔者高山之险阻,今为坦途矣。” 注 音 大tai太 徂cu殂 《天作》大王荒之②。太王治理庄稼长。 彼作矣③,百姓们在此盖新房, 文王康之④。文王让大家享安康。 彼徂矣⑤,百姓们纷纷来定居, 岐有夷之行⑥。岐山的道路坦荡荡。 子孙保之! 子子孙孙永保勿丧亡! [注释] ①作:生,天生。高山:指岐山。②大王:太王,古公亶父的尊称,周文王的祖父。荒:治荒,开荒。③彼:百姓。作:这里指建筑房室。④康:安康。⑤徂:往,这里指百姓归附于周。⑥夷之行:平坦的道路,一语双关,既指岐山被开发,道路通畅,也指文王政治之道清明 [赏析] 这是一首祭祀太王古公亶父的乐歌,歌颂太王和文王的创业功绩。 周的祖先公刘开始迁居於豳地(在今陕西省旬邑县一带),直至古公亶父为止,世世代代在此发展农业。到了古公亶父的时代,因受戎狄的侵扰,无力抵抗,他便率领家族和奴隶,迁居到岐山之下的周原(在今陕西省岐山县),筑城廓宫室,定居下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周国。周朝的王业,实自太王始,《鲁颂·閟宫》:“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按:《毛传》云:翦,齐也,陈子展《雅颂选译》从其说,解此句为:这就开始了看齐於商。)明了这段历史,我们再看《天作》诗,也就知道作者所以要抓住太王迁岐立国的功业,写出“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等诗句来的道理。周文王姬昌继承了太王的事业,行仁政,实施裕民政策(《尚书·康诰》:“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招纳殷商和其他小国归附来周的庶民,使百姓安康起来,不断扩展势力,奠定了灭商的基业,这就是《鲁颂·閟宫》所谓的“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所以,《天作》的作者抓住周文王的主要功业,写出“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等诗句,对他大加歌颂。 《天作》一诗,文字很简短,而它的历史包容量却极为恢宏,这就需要歌词的作者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将周王朝两位重要历史人物——王业创始人古公亶父和受命称王的姬昌的重要功绩,进行高度的提炼、集中,浓缩地反映在七个诗句里。言简意赅,文字清峻,正是《天作》诗的艺术特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