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东》有饛飧,(一) 熟饭满满的盒里装, 有捄棘匕。(二) 枣木匙子弯又长。 周道如砥,(三) 大路平平象磨石, 其直如矢。它直得象那箭一样。 君子所履,(四) 大人们走在这路上, 小人所视。小百姓瞪着两眼望。 睠言顾之,(五) 回过头来看看他, 潸焉出涕。(六) 涕儿涟涟向下淌。 小东大东,(七) 近东远东各城邦, 杼柚其空。(八) 织机上被刮得精光。 纠纠葛屦,葛鞋带儿缠扎起来, 可以履霜? 穿它怎能踏寒霜? 佻佻公子,(九) 公子哥儿多漂亮, 行彼周行。走在那边大路上。 既往既来,一会儿来呀一会儿往, 使我心疚。(十) 叫我看着真心伤。 有冽氿泉,(十一) 旁流的泉水冷又清, 无浸穫薪。(十二) 别浸湿桦树的柴薪。 契契寤叹,(十三) 愁苦呀醒来就长叹, 哀我惮人。(十四) 可怜我们劳苦人。 薪是穫薪,(十五) 劈这桦树的柴枝, 尚可载也。还要车儿来装它。 哀我惮人,可怜我们劳苦人, 亦可息也。也该可以休息啦。 东人之子,东方人们的儿郎, 职劳不来。(十六) 做劳工呀谁奖赏。 西人之子,西方人们的儿郎, 粲粲衣服。(十七) 衣服穿得多鲜明。 舟人之子,(十八) 大人家里的儿郎, 熊罴是裘。找熊找羆把猎打。 私人之子,私人家里的儿郎, 百僚是试。(十九) 百样官职都承当。 或以其酒,(二十) 有的人馈送他美酒, 不以其浆。他不报人以水浆。 鞙鞙佩璲,赠他的佩玉圆而亮, 不以其长。他待人也不久长。 维天有汉,(二十一) 天上有一条银河, 监亦有光。照着人呀在发光。 跂彼织女,(二十二) 伸着脖子的织女星, 终日七襄。(二十三) 一天七次移地方。 虽则七襄,虽然它七次移地方, 不成报章。(二十四) 织起布来不成纹。 睆彼牵牛,(二十五) 牵牛星呀明明亮, 不以服箱。(二十六) 不能驾起那车厢。 东有启明,(二十七) 启明星呀出东方, 西有长庚。长庚星呀在西方。 有捄天毕,(二十八) 天毕星柄儿弯又长, 载施之行。(二十九) 看它们排得一行行。 维南有箕,南边有那簸箕星, 不可以簸扬。不能用它来簸扬。 维北有斗,(三十) 北边有那座斗星, 不可以挹酒浆。(三十一)不能用它舀酒浆。 维南有箕,南边有那簸箕星, 载翕其舌。(卅二) 它的舌儿伸得长。 维北有斗,(卅三) 北边有那座斗星, 西柄之揭。(卅四) 柄儿高举着向西方。 注 释 (一)毛亨:“,满簋貌。飧,熟食,谓黍稷也。” (二)马瑞辰:“按:捄者,觓之假借。《说文》:“觓,角貌。”引《诗》有觓其角。今《诗》作捄。角之曲貌曰觓,匕之曲长貌曰觓,其义一也。匕所以载牲体,亦以取黍稷。……棘匕承上簋飧言。王观察云:当谓黍稷之匕。其说是也。《说文》:‘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柶。’又曰:‘礼有柶。柶,匕也。’案《士冠礼》郑注:栖状如匕。以角为之。是以角为之,名栖以木为之,则名匕也。又《杂记》:匕,用桑,长三尺。棘匕对桑匕言。古者丧用桑匕,吉用棘匕,皆取声近为义。桑言丧则棘为吉,非必如《传》以赤心为喻也。” (三)朱熹: “砥,砺石。言平也。” 何楷:“砥细于砺,磨石也。如砥,以平原四达言。” (四)朱熹:“君子,在位。履,行。小人,下民也。” (五)毛亨:“睠,反顾也。” (六)毛亨:“潸,涕下貌。” (七)惠周惕:“小东大东,言东国之远近也。《鲁颂》遂荒大东。《笺》云:‘极东也。’……远言大则近言小,又可知也。谭在济南平陵县,实是东国。因其国而及其邻封,故言小东大东也。” (八)严粲:“曹氏曰:‘杼,梭也。’《说文》‘杼,持纬者。’董氏曰:‘柚卷织者。’朱氏曰:‘柚,受经者。’” 段玉裁:“《释文》柚本又作轴。” (九)王引之:“家大人曰:佻佻,当从《韩诗》作嬥嬥。嬥嬥,直好貌也。” 林义光:“诗言此嬥嬥然直好之公子,驰驱周道,往来不绝,是使我心伤病耳。” (十)郑玄:“疚,病也。” (十一)毛亨:“冽,寒意也。侧出曰氿泉。” (十二)马瑞辰:“《说文》:‘㯉,木也。’……从木虖声。读若华。或从蔓作穫。是檴即㯉之或体。今俗所称桦树也。《凯风》诗:吹彼棘薪,《东山》诗:烝在栗薪,《车𤛉》诗:析其祚薪,《白华》诗:樵彼桑薪。凡言薪者,多兼木名。故《笺》知经文获为檴之假借。” (十三)毛亨:“契契,忧苦也。” (十四)毛亨:“惮,劳也。” (十五)郑玄:“薪是檴薪者,析是檴薪也。尚,庶几也。可载而归,蓄之以为家用。哀我劳人,亦可休息,养之以待国事。” (十六)郑玄:“职,主也。东人劳苦而不见谓勤。” (十七)毛亨:“粲粲,鲜盛貌。” (十八)马瑞辰:“《笺》:‘舟当作周,裘当作求,声相近故也。’……按舟与周,字异而音同。……《笺》读舟为周,是也。……今按周人与私人,相对成文。《方言》:‘私,小人。’……私人即小人,则周人宜训为大。周之言㚋。《广雅》:‘㚋,大也。’周人为大人,犹周行或谓大道,周狗即大狗也。……裘,古本作求。后人始加衣作裘,以别于求乞之求。古未闻以熊罴为衣裘者。且此句对百僚是试言,非对粲粲衣服言。” 惠周惕:“舟人之子,即上文西人之子也。” 于省吾《泽螺居读诗杂记》“系指田猎言之。……田猎和饮酒,都是古代统治阶级玩乐享受之事。私人,则专指周人所属徒御言之。” (十九)毛亨:“是试用于百官也。” (二十)严粲:“贱人既为官僚,我东人行役至周,以其用事而致赂焉。或有馈之以酒者,彼不报之以浆。酒犹礼之薄,至赠之以鞙鞙然之佩瑞,可谓厚矣,亦不待之以长远。暂时相悦,旋复相背。言东西之人,不唯劳逸贫富之不均,我东人于西人,又往往礼之而不见答,怨之深矣。” 余冠英:“鞙鞙,《尔雅》作琄琄。玉圆貌。璲,瑞字的假借,宝玉也。” (二十一)毛亨:“汉,天河也。” 郑玄:“监,视也。” 严粲:“维天有河汉,其监视我而有光也。” (二十二)毛亨:“跂,隅貌。” 杨慎:“跂,《说文》引作𢺵。‘𢺵,顷也。支声。’伸头顷以望也。” 马瑞辰:“按跂,为俗企字。诗作跂者,𢺵字之同音假借。《说文》:‘𢺵,顷也。从匕支声。匕,头顷也。’引《诗》𢺵彼织女。盖从三家诗用本字。织女三星成三角,故言𢺵以状之耳。” (二十三)毛亨:“襄,反也。” 胡承珙:“经言日,并不及夜。况移七襄而至夜,亦不得谓之回反,盖反即更也。《吕览·慎人篇》返瑟而弦。《察微篇》举兵反攻之。《知度篇》县志又将反以自多。高诱注:并以反为更。此《传》言反者,亦谓从旦至暮,七更其次。” (二十四)毛亨:“不能反报成章也。” 陈奂:“报,亦反也。反报犹反复。” 戴震:“按织者之行纬,一往必有一复,如是而成布帛。经纬有章,故曰报章。织女虽日更七次,有往无复,非实能成此丝缕往复之章。报者,复也,往来之谓也。” (二十五)朱熹:“睆,明星貌。牵牛,星名。” (二十六)马瑞辰:“服之言负也。车箱以负器物,谓之服。牛以负车箱,亦谓之服。张衡《思玄赋》‘羁要枭以服箱。’章怀注:服,驾也。箱,车也。” (二十七)毛亨:“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庚,续也。” 王引之:“家大人曰:旦,当为且字之误也。且出与既入相对为文,日未出而明星先出,故谓之启明,若日出,则明星不见矣。” (二十八)毛亨:“捄,毕貌。” 孔颖达:“上言捄,长貌。此云毕貌,亦言毕之长也。” 朱熹:“天毕,毕星也。状如掩兔之毕。” 林义光:“按《说文》:‘毕,田网也’。” (二十九)朱熹:“行,行列也。” 姚际恒:“启明、长庚、天毕又因织女、牵牛及之,亦望中所见,故曰载施之行。” 余冠英:“施,犹张。” (三十)王引之:“家大人曰:经言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南斗之柄,常向西而高于魁,故云西柄,又云揭。揭,高举之名也。若北斗之柄,固不常指西,即指西,亦不得云揭也。且经先言南有箕,后言北有斗,明箕斗南北相连也。” 朱熹:“箕斗二星,以夏秋之间见于南方。” (三十一)严粲:“《广雅》曰:‘酌也。’” (三十二)郑玄:“翕,犹引也。” 严粲:“箕翕引其舌,若有所噬。” (三十三)陈奂:“斗,古枓字。《说文》:‘枓,勺也。’‘杓,枓柄也。’‘揭,高举也。’” (三十四)严粲:“斗西揭其柄,若挹取于东。” 姚际恒:“欧阳氏曰:箕斗非徒不可用而已‘箕张其舌,反若有所噬。斗西其柄,反若有所挹取于东。” 注 音 饛meng蒙 簋gui轨 飧sun孙 捄qiu求 匕bi比 砥di底 睠juan眷 潸shan杉 杼zhu柱 柚you又 佻tiao挑 冽lie列 氿gui轨 契qi气 惮dan癉 鞙juan捐 璲sui遂 跂qi企 睆huan缓 簸bo跛 挹yi邑 翕xi夕 揭jie接 《大东》有捄棘匕②。饭匙儿长柄弯弯。 周道如砥③,大路好像磨平, 其直如矢。直得好像箭杆。 君子所履,贵人们来来往往, 小人所视。小百姓瞪着两眼。 睠言顾之④,回转头看了再看, 潸焉出涕。忍不住双泪涟涟。 小东大东,远近的东方之邦, 杼柚其空。织机上搜刮精光。 纠纠葛屦⑤,葛布鞋丝带缠绑, 可以履霜。穿起来不怕寒霜。 佻佻公子⑥,漂亮的公子哥儿, 行彼周行。大路上来来往往。 既往既来,来了去去了又来, 使我心疚。真叫我看着心伤。 有冽氿泉⑦,旁流的泉水清冷, 无浸获薪。别浸着割下的柴薪。 契契寤叹,为什么苦苦长叹, 哀我惮人。可怜我疲劳的人。 薪是获薪⑧,谁要用这些薪柴, 尚可载也。还得拿车儿装载。 哀我惮人,可怜我疲劳的人, 亦可息也。休息难道不该。 东人之子,东方的子弟, 职劳不来⑨。劳苦没人慰问。 西人之子,西方的子弟, 粲粲衣服。衣服鲜亮照人。 舟人之子,船户的子弟, 熊罴是裘。身上熊皮轻暖。 私人之子⑩,家奴的子弟, 百僚是试(11)。都来当吏当官。 或以其酒(12),有人不少酒喝, 不以其浆(13),有人喝浆不得, 鞙 鞙佩璲(14),有人佩着宝玉, 不以其长。有人杂佩也没。 维天有汉,天上有条银河, 监亦有光(15)。照人有光无影。 跂彼织女(16),织女分开两脚, 终日七襄(17)。一天七次行进。 虽则七襄,虽说七次行进, 不成报章(18)。织布不能成纹。 睆彼牵牛,牵牛星儿闪亮, 不以服箱(19)。拉车可是不成。 东有启明,启明星在东方, 西有长庚。长庚星在西方。 有捄天毕,天毕星柄儿弯长, 载施之行。倒把它张在路上。 维南有箕,南边有座箕星, 不可以簸扬。不能拿来簸糠。 维北有斗,北边有座斗星, 不可以挹酒浆。不能拿来舀酒浆。 维南有箕,南边的箕星, 载翕其舌(20)。舌头不能伸长。 维北有斗,北边的斗星, 西柄之揭(21)。柄儿举向西方。 (采用余冠英译诗) [注释] ①有:,装满食物的样子。②有捄:觩觩,弯曲的样子。捄,通“觩”。棘匕:枣木制成的匙。匕:匙。③周道:专指通往宗周的公路。砥:磨刀石,此处用作动词:磨平。④睠:回头的样子。⑤纠纠:绳索绕缠的样子。⑥佻佻:美好的样子。⑦氿泉:旁出的狭窄之泉。⑧薪是获薪:将此打割好的薪当薪用。⑨职劳:专职劳役。来:读如勑,慰问。⑩私人:指私家仆隶。(11)百僚:百劳(从《释文》说)。(12)以:用。(13)浆:薄酒。(14)鞙(juan)鞙:通“琄琄”,圆圆的样子。璲:瑞,美玉。(15)监:通“鉴”。(16)跂:歧。织女星三,下二如足分歧。(17)七襄:七驾。织女一日自卯时至酉时移动七次,即为七驾。(18)报章:布匹。报,高亨先生说借作紨,即布匹。章:花纹。(19)服箱:驾车。(20)翕(xi):缩。(21)西:用作动词:西向(柄)指。揭:举 [赏析] 《大东》一诗,在《诗经》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吴闿生说它“文情俶诡奇幻,不可方物,在《风》、《雅》中为别调。开词(当作辞)赋之先声。后半措词运笔,极似《离骚》,实三代上之奇文也。”现在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奇文”。 《诗序》说:“《大东》刺乱也。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说是谭国大夫所作,本无可稽考。这当是 一首民歌,作者谭国人,倒是可能的。谭国在今山东历城县东南,属于东方诸侯国,或即诗中所写的“大东”。《鲁颂·閟宫》说:“泰山岩岩,鲁邦所詹(瞻)。奄有龟蒙,遂荒(按:读若荒服之“荒”)大东,至于海邦。”又说:“保有凫(凫山)绎(峄山),遂荒徐宅(今安徽泗县北),至于海邦。”上几句诗就鲁国之东北方向言之,由“大东”至于海邦;后几句诗就鲁之东南方向言之,由“徐宅”至于海邦。据此,则吴闿生谓“小东”、“大东”指“东方大小之国”,恐非。旧说指东方远近诸侯之国,庶几近之。若坐实为某地,亦难。 《左传·庄公十年》“齐师灭谭”,此诗自不产生于东周。姚际恒认为作于幽王之时,亦无据。大抵说来,当作于西周时期。 西周初年,周公辅政,“三监”以奄叛。周公亲自东征,经过三年战争,平息了这场叛乱,诛杀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残奄,迁殷遗民,经营东都洛邑。以后周、召二公分陕而治,周公总管陕以东的地区,对东方诸侯国采取分区经营的办法,封姬姓大国以监视东人。周人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从宗周镐京到东方诸国,“辟开修(长)道,五里有郊,十里有井,二十里有舍。”(《逸周书》)这就是所谓的“周道”,亦称“周行”,即通往宗周的道路,这颇类现代的军事公路。这条“周道”给东方人民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给西方人民带来的也是沉重的灾难。因此,在《诗经》里凡是写到“周道”“周行”的诗,如《周南·卷耳》、《桧风·匪风》、《小雅·四牡》、《小雅·小弁》、《小雅·何草不黄》等等,或嗟怀人,或哀征夫,或叹不归,都是表现西方人民忧伤服役之苦的。《大东》这首诗则从另一个角度,控诉西周统治阶级通过这条“周道”,残酷地榨取东方人民的血汗。 我们说这首诗“奇”,首先在于它表达的思想深刻。它善于通过形象化的手段,从当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把周王朝残酷榨取东方人民膏血的罪行,极为生动地揭示了出来。 民以衣食为先,这首诗就是抓住当时经济生活的几个主要方面,有层次、有重点地一一展示出来。诗的第一章是写“食”,即写耕种的果实被攫取。 “有簋飧,有捄棘匕。”“有”即“”,即今语满满。 “簋”是古代盛肴馔的器皿。捄,即觩,弯曲貌。棘匕,是酸枣木做的匙勺。这满簋满簋的食品,却有弯弯曲曲的勺匙去舀它,这意味着东人耕作的成果被人吞吃了。那么,吞噬这丰盛食品的是什么人呢?笔锋一转,写到“周道”,它平坦、笔直,然而却散发罪恶的血腥味,西方的君子往往返返,东方的小人怒目而视,怒视这条吸血管吸干了东方人民的血液。“睠言顾之,潸然出涕。”“睠言”,《荀子》引作“睠焉”,《后汉书》作“睠然”,反顾的样子。朱熹说:“今乃顾之而出涕者,则以东方之赋役,莫不由是而西输于周也。”短短的八句诗,把西人的贪婪,周道的罪恶,东人的忧愤,全都和盘托了出来。 其次是第二章,进而写“衣”,即写东人纺织之物被攫取。“小东大东,杼柚其空。”姚际恒说:“唯此一句,实写正旨。”“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可”读为“何”(采俞樾说),东方人民的织物已被洗荡一空,那纠纠结结的麻鞋(一说为葛草编织的草鞋),怎么能践霜踏雪? 而那些西周贵族的花花公子们,在周道上“既往既来”,继续运走东人的汗水,怎不使我内心产生无限的悲哀。 复次,第三、四两章,再进而写“劳役”。“有冽氿泉,无浸获薪。”“氿泉”是侧出之泉,“获薪”即刈薪,砍伐下的柴薪。这两句是比喻,宋严粲《诗缉》说:“获薪以供爨,必曝而干之,然后可用;若浸之寒冽之泉,则湿腐而不可爨矣。喻民当抚恤之,然后可用。若困之以暴虐之政,则穷悴而不能胜矣。”西周统治阶级给东国人民带来的正是穷困、劳悴和嗟叹。“契契寤叹,哀我惮人。”“契契”即忧苦貌。“寤叹”即不寐而叹息之意。“惮”字鲁诗作“瘅”,“劳病”之意。“惮人”即劳顿病苦之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意思是说,如果把获薪当柴烧,还可以载之而去,以免继续为寒泉浸渍。可怜我们这些劳病之人,也该休息休息了,大有人不如薪之叹。他们为什么如此困顿而不得休息呢?第四章直接点明原因,是“东人之子,职劳不来”,是“百僚(从《释文》训劳,指劳事)是试”。他们专门从事劳役而得不到抚慰,各种沉重的劳役都强加在他们身上,这自然是不堪忍受了。特别是第五、六、七三章诗,又以幻想的形式深化诗的主题,更是奇幻之笔。 我们说这首诗“奇”,尤其表现在艺术手法上,有许多独到之处。这首诗的象征手法和巧妙的比喻,是很有特色的,因多已为人论及,这里姑且从略。此外,这首诗的鲜明对比手法,也是颇富特色的。它是根据诗的内容要求而巧妙安排的。诗的一、二章,写西人的“君子”、“公子”在“周道”中络绎不绝,是为了交代东人贫困、嗟叹、落泪的原因。而“东人”与“西人”的行动为“所履”、“所视”之类,也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第四章,重点在表现东人与西人之间的生活悬殊,因而比较集中地使用了对比手法。“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这里,诗人善于抓住生活中最典型的事例,加以对照描写,而且是交互映衬,你中含我,我中含你,使形象的色彩更鲜明,意蕴更丰富。“东人之子”既是“职劳不来”,自然是形神憔悴;“西人之子”既是“粲粲衣服”,自然是无所事事。“舟人”即“周人”(采林义光、杨公骥说),他们既是“熊罴是裘”,就暗含百事不为之义。“私人”指“私属”,即奴仆,即指东人。因为他们在周人统治之下,实际上已沦为奴仆,所以自称“私人之子”。他们既是“百僚是试”,就暗含衣衫褴褛之义。这种语言的交互为用,使对比双方,其形象的意蕴更为丰富,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本诗的另 一个特点是丰富的联想。这首诗“俶诡奇幻”,在表现手法上,堪与屈原的《离骚》媲美。它通过丰富的联想,巧妙地把现实的描写与奇异的幼想结合起来,把人间现实与宇宙星空巧妙地结合起来。 诗人丰富的联想是贯穿全诗的,前四章是在现实生活中游刃,由“簋飧”想到“周道”,由“杼柚其空”想到“西人之子”的粲粲衣服,想到“东人之子,职劳不来”、“私人之子,百僚是试”,都没有离开现实生活的土壤。 第五章以后,诗人的联想由人间突然转到天上,由地上一下飞到星空,又由星空转到人间,实在是奇幻莫测。这章诗的前四句依然是现实的描写(详后),后四句即跨入幻想的境界。“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姚际恒说:“此二句不必有义。盖是时方中夜,仰天感叹,适见天河烂然有光,即所见以抒写其悲哀也。”跂彼织女,终日七襄。”遥望跂然而居的织女三星,竟“不觉动‘杼柚其空’之意”(姚际恒语)。进而想到织女星的忙碌辛苦,说她“终日七襄”,“七襄”,甚难得其达诂,旧说是“七反”、“七驾”,指自卯时至酉时移动七次,自然十分辛苦。高晋生先生认为:“七疑当作才。……才,古在字。襄可能是织布机的古名。”(见《诗经今注》312页)这是说“织女”终日在织机上忙碌。 第六章笔锋一转,“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高晋生先生说:“报,借为紨,古代布和绸都称紨。章,花纹。二句指织女虽然天天在织布机上,然而织不成布匹,徒具虚名。”进而由“织女”及于“牵牛”星,“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由于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赋税皆由“周道”出之而西的事实,所以诗人笔下的“牛郎”,也自然是徒具虚名的了。“织女”、“牵牛”尚且有名无实,那东方的启明星,西方的长庚星,更是徒具虚名的了。所以那曲曲有柄的天毕星,也只是斜斜地排列在太空之中罢了。 诗的卒章,诗人进而写到箕星和斗星也是徒具虚名,“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舀取)酒浆。”诗人进而由“箕”、“斗”的形象,联想到西人的残酷剥削,“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欧阳修《诗本义》说:“箕斗非徒不可用而已,箕张其舌,反若有所噬;斗西其柄,反若有所挹取于东。”由此可见,诗人就是通过联想这座微妙的桥梁,把人间的社会现实与星空的幻想境界,有机地连成一体的。 我们说这首诗“奇”,还“奇”在其巧妙的结构。这首诗虽然是现实的描写与幻想的驰骋参半,但是这两部分并不游离,而是构想得十分缜密的。我们说它结构绵密,首先在于它首尾照应,虚实结合。如诗的首章以“棘匕”可以将东人之“簋飧”舀净,“周道”可以将东人之财物运光,实写西周统治者无止境的“敛民”,以至于东人“杼柚其空”;卒章以“箕”“翕其舌”,“斗”“柄之揭(举)”,虚写西周统治者的“敛民”。王先谦诠释这章诗说:“下四句与上四句虽同言箕斗,自分两义。上刺虚位,下刺敛民也。”这与诗的首章可以说是实写与虚写交互生辉,开头与结尾前呼后应。不仅诗的内容安排如此,即便在语言的运用上,如“有捄棘匕”与“载翕其舌”、“西柄之揭”,也有着明显的呼应关系。 其次,在于它构想的交互成文,绚烂多姿。全诗共七章均为“敛民”而发,首章侧重写“敛耕”;二章侧重写“敛”织;三、四两章侧重写“敛”役,以及由于重敛所造成的东人与西人之间的生活悬殊。五章由现实的描写转向虚幻的描写,“跂彼织女”与“杼柚其空”相合,六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与“有簋飧,有捄棘匕”也暗合。 至于卒章已如上述,既与首章相呼应,也与第四章相呼应。它以幻想的方式虚写东人贫困之因,只不过是把人间的现实生活内容,用非人间的形式表现罢了。这就使读者的思绪时而围绕着现实生活运转,时而又在幻想的世界里翻飞。文章也更因此而显得丰富多姿。 复次,在于它过渡自然,联系紧密。这主要说的是诗的各个组成部分章节之间联系紧密,过渡接榫极为自然。如 一、二两章写过敛食、敛织之后,第三章即写“惮人”之可哀,东人为什么成为“惮(瘅)人”呢,第四章一开头就点明是由于“职劳不来”,说明是敛役造成的,接着就写东人与西人之间的生活悬殊,进而说明“重敛”所造成严重社会后果。还显得联系十分紧凑。特别是诗的前半现实的描写,由第五章以后转为幻想的描写,这中间的转环是很不容易处理的。然而在诗人的笔下,却是过渡得十分自然的。这章诗的前四句依然是现实描写:“或以其酒,不以其浆”两句,是说西人花天酒地,而东人连水浆也喝不上。这是以东西人间食品的悬殊收束上文,与第四章东西人之间在衣饰、劳役等等上的差别相联接;“鞙鞙佩璲,不以(因)其长”两句,《郑笺》云:“佩璲者,以瑞玉为佩。佩之鞙鞙然,居其官职,非其才之所长也徒美其佩而无其德,刺其素餐。”显然这两句是过渡句,既实写了现实生活中的“周人”,又暗示了后面天汉中的“列星”。这就使得诗的前后两半接榫十分自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