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塔杜施先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塔杜施先生》《塔杜施先生》
波兰最伟大的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1834年完成的《塔杜施先生》,是他最重要的杰作。近一万行的这部长诗,完全的题目是《塔杜施先生,又名在立陶宛的最后一次袭击,一八一一及一八一二年间的乡绅的历史,诗十二卷》。诗作以19世纪初沙俄统治下的立陶宛为历史背景,描绘了波兰贵族的生活和矛盾及波兰爱国志士反对沙俄侵略的斗争。刚从维尔诺学习回来的塔杜施来到任法官的叔叔的庄园。不久,他和法官、伯爵等人到森林里去打猎,在凶猛的黑熊向他们扑来的危急时刻,洛巴克神父赶到,打死黑熊,救了伯爵和塔杜施。此后,塔杜施结识并爱上了少女佐霞。早在十几年前,法官的哥哥杀死赫列什科家族的御膳官而使索柏判查家族与之结下宿仇。在打猎之后熊皮归属问题上,两个家族终于发生争斗。伯爵带人抢劫了法官的家,俄国军队此时赶到,捆起伯爵等人,并准备严惩。法官不计前嫌,和赶来的洛巴克神父及乡亲们设计杀死大半俄军官兵,洛巴克为救伯爵中弹受重伤。为免受俄军报复,他让青年们到华沙去参加波兰军队,并在垂危中公开了自己的秘密:他就是法官的哥哥,因御膳官破坏女儿和他相爱,便打死了御膳官,后与另一姑娘结婚,生下塔杜施,并抚养大了御膳官的外孙女佐霞。最后两个家族终于言归于好。塔杜施与佐霞结成美满姻缘。与密茨凯维奇同时代的波兰诗人克拉辛斯基说:“在我们这时代,无论哪一个欧洲国家都没有像《塔杜施先生》一样的史诗。那是《堂吉诃德》和《伊利亚特》混合了的作品”。鲁迅在1907年把密茨凯维奇介绍到我国,把他与伟大诗人拜伦、普希金、裴多菲并列,给予高度评价。密茨凯维奇还有诗剧《先人祭》、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等作品,他的诗作《青春颂》成为1830年华沙起义时众口传唱的战歌。他的诗标志着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并把波兰的民族诗歌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塔杜施先生》有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孙用的中译本。 《塔杜施先生》《塔杜施先生》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1798—1855)的爱国主义史诗。全诗12卷,近1万行。作品以1811年和1812年波兰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具体场景是沙俄强占下的立陶宛的一处乡村。索伯利查家族和赫列什科家族在父辈上发生过流血事件,如今又为一座古堡的所有权屡起争端。在一次袭击中,赫列什科家族占领了古堡,但随即又被一队俄国兵缴了械。面对共同的敌人,两个家族暂捐前嫌,发起暴动。在同仇敌忾的生死搏斗中,外敌尽除,宿仇全消。为了保存力量,子辈的塔杜施和伯爵出走华沙大公国,参加波兰民族军队。不久,他们随军归来。在盛大典礼上,两个家族的后代塔杜施和佐霞订婚,象征着民族大团结局面的到来。史诗在祝贺新人,举杯畅饮,展望未来,喜歌欢舞的气氛中结束。 史诗着力塑造了爱国志士洛巴克神甫(真名雅采克)的高大形象。属于索伯利查家族的神甫年轻时因婚事不就,一怒之下枪杀了正与俄军对垒的御膳官,由此与赫列什科家族结下深仇,并被目为叛徒。他深自懊悔,决心补救自己的过失。他冒死为波兰军队传递情报,还参加战斗,两次负伤,以后又奉命以神甫身份周游四方,建立秘密组织,准备暴动。为了光复大业,他努力消弥家族冤仇,收养了赫列什科家的后代佐霞,并促成自己的儿子塔杜施和这姑娘的婚事;他在关键时刻发起暴动,英勇搏击,转危为安,并用身体掩护了以前的仇家,最后壮烈牺牲。他用事实唤醒了赫列什科家族: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唯有舍弃小我,团结一致,共斗强敌,才能复兴民族,重建家园。洛巴克神甫勇敢机智、沉着顽强、明晓大义、忍辱负重,是波兰民族的英雄人物。作品中的其他正面人物塔杜施、马介、法官等也都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通过他们的英勇行为,史诗高奏出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传达出全民抗敌、复兴祖国的时代精神。史诗还在结尾通过塔杜施放弃贵族特权,归田地予农民的决定,表达了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新波兰的美好愿望。史诗是一部高昂的爱国颂歌,也是一幅笔墨酣畅的风俗画卷。诗中对乡绅的日常生活和立陶宛的民间风俗作了广泛生动的描绘,尤其是瑰丽多姿的景物描写不仅增添了生活气息,而且传达出作者对家乡的热情赞美和深切思念。史诗在叙事状物上颇见功力,大管家的吹号和杨介甫的弹琴场面尤为精采。史诗的结构严谨巧妙,前10卷仅写5天的事,后两卷只写了24小时,紧凑有力;此外,神秘人物洛巴克神甫的真实身份在第10卷才用倒叙法披露,造成了强烈的悬念效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