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南乡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南乡子》

《南乡子》

辛弃疾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①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北面、长江边的北固山上。下文“北固楼”同此。②悠悠:又长又远的样子。③兜鍪(dou mou都谋):头盔,这里指士兵。④坐断:占住。

【今译】 哪儿能看到我那可爱的中原呵,

只有北固楼远近的风光映入我的眼帘。

千百年来有多少兴亡成败的历史事件呵,

它们就像那长江水滚滚东流连绵不断。

最令人景仰的历史人物要数孙权,

他年纪轻轻,就统率着军队千千万万。

为了抵抗外侮,不断地同敌人作战,

终于成就了鼎足三分之势独占江南!

天下的英雄谁是他的对手呢?

只有刘玄德和曹阿瞒。

请听一听吧,这是敌人对他的赞叹:

“生个儿子应该像孙仲谋那样呵,

千万别像刘表的儿子那样无能

跟猪狗一般!”

【赏析】 这首词和下面另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辛弃疾晚年在镇江知府任内(1204年3月至1205年7月)所作。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一里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形势险固。相传晋朝蔡谟最早筑楼于山顶,用作军事仓库。后经谢安修葺,即所谓北固楼,又名北固亭、北顾亭。试想,主张对金用兵而又反对草率从事的词人一旦登临这个曾经是作为军事仓库的、又曾名“北顾”的名胜之地,他怎不发出深沉的感慨呢?北固山附近的风光是壮美的,但词人辟头一句却是“何处望神州?” 为什么发出疑问? 因为那大片中原土地不仅是目力所望不及的,而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早已沦陷入敌人之手了。欲望中原,而中原不见,无心欣赏的近处风光却涌进了自己的眼帘。这是多么沉痛的感慨呵!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正是反映了诗人对南宋偏安局势的不满,表达了他念念不忘收复国土的夙愿。正因为登临的目的不在欣赏北固楼的风光,所以接下去没有作具体的描绘,而是转而“发思古之幽情”。下面三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就眼前景物联想到历史。“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中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站在这名为 “北顾”的亭子上,面对着浩渺汹涌的长江,诗人能够想起来的我国历史长河中兴亡成败的事情真是太多了,简直就像眼前滚滚滔滔的无尽头的江水一样。从哪儿说起呢?这时,诗人感情的焦点集中在孙权这个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身上。这就是下片的全部内容。

下片头二句“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孙权在继承其兄孙策为吴主时,年仅19岁,这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少年英雄! 而孙权在赤壁之战中统领几万军队打败了号称80万的曹军时,也只有28岁。经过这一决定性的战役之后,孙权又不断地抗御外侮,终于占住江东,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这二句是作者对孙权的赞颂。末三句则是用政论式的语言为孙权下断语。“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这是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上曹操和刘备的对话——“今天下英雄惟使君(指刘备)与操耳!”加以改造、引申出来的。通过这种设问的修辞格,说明孙权也是当时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英雄之一。末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完全用的是《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上孙权的敌手曹操的原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以此作结,具有论证有力的特点。而诗人之所以只引了曹操原话的前一句,而把后一句略去,这当然与词牌的格式有关。但是,这样一来,却也使词意含而不露,婉而多讽。读者很自然地会想起曹操说的后面那句话:“刘景升(表)儿子(琮)若豚犬(猪狗)耳。”而这被省略的话恰恰就是对那种不敢抵抗、望风而逃的刘琮式人物的鄙视。正是在这里,诗人对几十年来南宋朝廷一切妥协投降派作了有力的鞭笞。

名诗《南乡子》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南乡子》

《南乡子》

陈维崧

邢州道上作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注释】 ①邢州: 即今河北邢台。②并 (bing冰) 刀: 古时并州产剪刀,以锋利著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③三河:地名。汉代以河内、河南、河东三郡为三河,即今河南洛阳市黄河南北一带。④皂栎 (日历): 两种树名,都是落叶乔木。⑤荆高:指战国时刺客荆轲、高渐离。⑥燕赵悲歌: 韩愈《送董邵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⑦易水: 在河北易县。⑧豫让桥: 在晋阳县 (今山西太原市) 东。豫让,战国时晋人。曾是智伯家臣。后智伯为赵襄子所灭,豫让为报答智伯知遇之恩,漆身吞炭,欲刺杀襄子为智伯报仇。一日襄子出行,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豫让被襄子捉住,伏剑而死。后人称此桥为豫让桥。

【词大意】 秋天的寒光凄冽,冷似并州快剪,一阵阵令人辛酸的秋风,卷起松涛呼啸。三河少年游侠并肩骑马奔驰,他们粗犷豪放,乘着酒兴,在皂栎树林中,弯弓射大雕。

醉意残存不禁想起荆轲、高渐离,昔日燕赵悲壮的歌声似乎至今还未消失。就如同昨日一般,壮士伴随辚辚车声渡过寒凉的易水。今天,酒余豪气犹在,驱马飞奔,驰过当年豫让行刺襄子的桥上。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途经邢台的怀古之作。上阕写作者与北方一伙少年侠士一起驰马射雕,豪放之气,跃然纸上。起首两句点明季节及环境。“秋色冷并刀”,以并州快剪比喻秋天的风光,既渲染出秋色的肃杀,又暗喻闲愁剪不断的心境。一个“冷”字造成一种逼人的寒意,突出秋景在人们心理上的感觉。“一派酸风卷怒涛”,进一步融情入景,面对一片萧条的秋光,耳畔又响起秋风吹动树梢响起的阵阵涛声,怎能不使人感到辛酸悲凉。下面三句是说幸好遇见了粗犷豪放的三河少年,一起并辔齐驱,少年的游侠气概不仅驱散了恶劣的心绪,而且受到感染,一起到皂栎林中开怀畅饮,酒酣之际,弯弓搭箭,直射空中盘旋的大雕,这是何等壮志凌云的气魄!词的境界哀而不伤,先抑后扬,诗人的情绪也由低渐高,有一种振奋鼓舞的张力。

下阕转入抒发怀古幽情。残酒,指残存的酒意,实即为醉意犹存,乘着酒兴,因地思及有关的古人。邢台临近易水,正属古代燕赵之地,途经此地,自然会联想起战国时著名的刺客荆轲、高渐离等人。燕赵悲歌虽已成为历史,但他们那种“重然诺,轻生死”的扶弱除强的精神却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故而词中用 “燕赵悲歌事未消”一句表明作者对待荆轲、高渐离刺击秦王这段历史的看法和评价。诗词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忆昨车声寒易水”,等于把1800多年前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再现于读者面前,以听觉(车声)触动读者的回忆,凭借想象的羽翼,读者与作者一起回溯到遥远的古代,一同领略燕太子丹饯别荆轲时那振撼心魄的歌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车声引发出歌声,令人回肠荡气,感慨万端。最后两句,由历史回到现实,“慷慨还过豫让桥”,“慷慨” 表示忆及荆高这段悲壮往事产生的效果,作者和三河少年不消说热血沸腾,慷慨激昂,意气风发,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驱动力。于是,重新跨马提缰,驰过记录着另一段悲壮历史的豫让桥。词的下阕共涉及到三位古人,对荆轲、高渐离用的笔墨稍多一些,由人及事,还写了燕赵悲歌,易水送别的往事,而对豫让则一带而过,仅仅是作为桥名出现一个名字,对他为智伯刺杀赵襄子的事只字未提,可见作者并不是要讲这些刺客的故事,而着重在歌颂这种行侠仗义的精神,给人一种气壮山河的豪迈感受。

在写法上,这首词很注意炼句炼字,如“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渲染秋景极工;“忆昨车声寒易水”的“寒”字,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得十分生动、形象。清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提到炼句炼字的重要性时说:“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得篇中之意工到,则气韵清高深渺,格律雅健雄豪,无所不有,能事毕矣。”这话是非常正确的。


《南乡子》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南乡子》

 词。辛弃疾作于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时。题目是《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中借怀古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进行谴责。词以“何处望神州”一句突起,接着描述满眼风光仅剩北固楼,大好河山沦陷敌手,千古兴亡之事如悠悠江水东流不归了;下片赞颂了孙权在这里坐断东南,身经百战,仅曹操、刘备敢于抗手,以“生子当如孙仲谋”作结,大胆讽刺了南宋当今皇帝的昏庸无能。上片即景抒情,下片借古讽今,连用问句,强劲有力,运用成句,自然妥贴。

《南乡子》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南乡子》

秦观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当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这是一首题咏崔徽写真画的词,调寄《南乡子》。苏轼收藏崔徽的写真画,是朋友章质夫寄赠给他的(见《章质夫寄惠崔徽真》)。秦观是苏轼的门下士,有机会见到这幅画,并为之题词。这词大约作于元祐六年(1091),因为秦观在元祐五年到七年任职秘书省,苏轼恰在元祐六年来京任翰林学士承旨,两人同在京师,秦观有可能到他宅上观画题词。

词的首句“妙手写徽真”,破题点明本词题咏的对象——崔徽真。真,古代画家称画作人物肖像为写真, “徽真”,即崔徽的肖像画。崔徽是唐代河中府名娼,兴元节度使幕僚裴敬中出使河中,与崔徽相识,邂逅月余,敬中期满回归,崔徽因为不能长期随从而忧郁成疾,托请画师丘夏描绘自己的真容,寄给敬中,附信云: “崔徽一旦不及画中人,且为郎死。”后来终于发狂而卒。事见元鸲崔徽歌并序》。丘夏以及他画作的崔徽真,在画史上没有记载,赖元稹诗而传之后世,崔徽画像已经失传,但她的仪容风采,却因苏轼诗和淮海词而约略得见之。

词的上阙,紧承首句的便是崔徽面容的描绘, “水剪双眸点绛唇”,女性面部最能显示其风神和情韵的器官是眼睛和嘴唇。眼睛是人物画中最传神的部位,尤为画家重视, 《世说新语·巧艺》载顾长康画人物,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所以,秦观抓住崔徽肖像画里的眼睛和嘴唇加以描写。画面上,崔徽的眼睛如秋日水波,崔徽的嘴唇点缀着绛脂,楚楚动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句词,脱化李贺《唐儿歌》 “一双瞳人剪秋水”和江淹《咏美人春游》: “明珠点绛唇”,融诗入词,自然高妙。 “疑是当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词句告诉人们,这幅崔徽真是半身像。宋玉家东邻有一美女,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词人借助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文意,进一步形容崔徽的仪容,与上句刻画崔徽眼唇的文字,互为补充,上阙词意,都在崔徽真容上着笔。 《宣和画谱》卷五“人物叙论”说: “至于论美女,则蛾眉皓齿,如东邻之女,瑰姿艳逸,如洛浦之神。”可见,秦观用宋玉东邻女形容崔徽,与当时的文学艺术风尚相合,并非独创。

上阙词意只写得一个“容”字,下阙词意才深化到“神”上。崔徽是在裴敬中离去后不胜悲痛的情况下,请画师写真的,当时崔徽的神情应是: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当年,翠黛含颦,双眉深锁,为什么呢?原来这位薄命佳人正经历着酸辛的往事,心爱的人远去,幸福随之消逝,使她陷入难解的悲苦之中。 “翠黛颦”,是她内心情感的外露。即便这样,整幅真容仍然使人倾倒,词的结尾写出秦观观画后的感受: “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词人慨叹,面对如此清幽秀美、凄婉动人的佳人画像,确是“有些堪恨处”,恨她“丹青不解语” (《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不会说话,无法互诉情愫;恨她“少口气儿” (汤显祖《牡丹亭·玩真》),不是真人,一言以蔽之,曰“无情”。结穴处,逆挽一笔,说出“任是无情也动人”句,任他画像无情,但仍然动人心目,不免使人生出依恋之情。词意经过结尾三句宕转,回归到全词赞美崔徽绝妙仪容的题旨上来。最后一句全用晚唐罗隐《牡丹》诗: “若教解语能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中的成句,牡丹花和崔徽画像都“不解语”,但同样都是“无情也动人”,借用前人诗句入词,巧妙妥帖,恰到好处。

李清照说秦观的词“专主情致”(《词论》)。就本词而论,秦观在描绘崔徽画像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词的抒情特征和自己的艺术特长,低回宛转,富有情思,真是语虽淡而有味,语虽浅而有致,确是一首精妙的题画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