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九歌》作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九歌》作期 《九歌》作期关于屈原《九歌》的写作年代,学术界共有五种看法:一、早年得志之作。郭沫若《屈原赋今译》:“由歌辞的清新、调子的愉快来说,我们可以断定《九歌》是屈原未失意时的作品。”陈子展《〈楚辞·九歌〉之全面观察及其篇义分析》亦认为《九歌》是屈原居郢都、任左徒时所作,是“早期的作品”(1979年第四辑《中华文史论丛》)。二、作于怀王十七年或顷襄王十八年。马其昶《屈赋微》说《九歌》是屈原承怀王命而作,其根据是《汉书·郊祀志》载谷永语:“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军,而兵挫地削,身辱国危。”而对此申说、发挥者有游国恩。他说:“我想楚怀王既然‘隆祭祀,事鬼神’,自然需要一套祭歌。如果这件事在怀王十七八年屈原还被信任的时候,那么《九歌》的写定就非屈原莫属,而写定的时间也就有线索可探寻了。”(《屈原》)孙常叙《〈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体关系》认为“《九歌》就是在丹阳败后蓝田战前,楚怀王为了战胜秦军,祠祭东皇太一,命屈原而作的”,并将作期定为怀王十七年(1978年创刊号、第二期《社会科学战线》)。孙作云《秦(诅楚文)释要——兼论〈九歌)的写作年代》通过对《诅楚文》的分析,并参以当时秦楚各国情况,认为《九歌》写作应在楚怀王十七年,即公元前312年楚秦大战的时候(1982年第一期《河南师大学报》)。又,周文康《“<九歌>承王命作于怀王十七年说”质疑》根据岁星运行规律和楚国当时情况、屈原当时处境以及《九歌》与《涉江》句式比较,不同意孙常叙说,而认为《九歌》作于顷襄王十八年(1983年第三期《扬州师院学报》)。三、被谗疏远后作。王夫之《楚辞通释》:“《九歌》应亦怀王时作,原时不用,退居汉北。”四、放逐后作。王逸《楚辞章句》“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宋代洪兴祖、朱熹,清代戴震等亦持此说,当代学者周勋初《九歌新考》提出:“根据东皇太一一名出现的年代,以及《山鬼》等文中自然背景的描写,可知屈原的写作《九歌》,已在顷襄王时迁谪江南之后。这时他在政治上的斗争已告失败,而创作才能正极旺盛,因此,产生了这一组文彩斐然的作品,而又笼罩着一层惆怅失意的情调。”胡念贻《楚辞选注及考证》也认为晚期说比较可信,理由为:1.《九歌》中有的篇目写沅湘之景有非常浓厚的地方色彩;2.《九歌》欢愉之词少,而幽眇之词多,有些地方若隐若现地写了一些身世之感。五、非一时之作。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认为《九歌》“未必同时作也”。聂石樵《屈原论稿》:“从《九歌》的内容看,它描写的方面很广,既有南方的沅湘,也有北方的黄河和西方的巫山,并且包括各种神祇。要描写、加工的素材这样广阔,必需经过一个搜集整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比较长,因此它不是一时一地之作,但最后写定应是在顷襄王时被放逐到江南以后。”王晓波《<楚辞·九歌>的写作年代辨析》认为《九歌》十一篇,其中作于放逐以后的,除蒋骥认为的《国殇》、《大司命》、《少司命》、《山鬼》、《河伯》外,还应有《湘君》、《湘夫人》,其它几篇为早年之作(1983年第四期《四川大学学报》)。姜亮夫、姜昆武《屈原与楚辞》也认为,《九歌》不是一时一 ☚ 《九歌》作者 《九歌》渊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