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为袁清容长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为袁清容长幅》
黄公望 入山眺奇壑,幽致探何穷。 一水青岑外,千岩绮照中。 萧森凌杂树,灿烂映丹枫。 有客茅茨里,居然隐者风。 【评说】 本诗选自顾嗣立《元诗选二集·大痴道人集》。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原姓陆,名坚,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因过继给永嘉黄氏为子,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曾为中台察院掾,后被诬入狱。出狱后,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善画,尤精山水,师法董巨,晚年变其法,自成一家,融草籀笔意入画法,画风苍茫简远,设色以“浅绛”为多。后人把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家”。有《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存世。 这是一幅为友人袁清容画的山水长幅。袁清容即袁桷,与黄公望志趣相投,所赠的画便以隐逸的理想境界为题材内容。首联描写画面的奇壑,其中可以探寻到无穷的幽深情致。颔联和颈联紧承上联的“幽致”意,用工整精巧的对仗,清丽的语言,写出幽逸清致的具体内涵:一江碧水在青山外缓缓流淌,千叠岩峰在绮丽的夕照中耸立。杂树入秋凋零,呈现出萧森的景象,枫林经霜叶红,映照出灿烂的光彩。岭下的茅屋里,住着一位隐者,正在领略、欣赏这秋山夕照、丹枫映红的美景,环境幽闲恬静。尾联收结全篇,情景俱诣,尤与首联紧相呼应,首尾圆合。画中有我在,我就是画家黄公望。大痴钟情林泉、向往隐逸,因此他在画境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和意趣,传达出自己主观的心绪和情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黄公望画的“有我之境”的美学特征。 《为袁清容长幅》
黄公望 入山眺奇壑,幽致探何穷。 一水青岑外,千岩绮照中。 萧森凌杂树,灿烂映丹枫。 有客茅茨里,居然隐者风。 黄公望(1269—1354),元杰出画家。字子久,号大痴、一峰道人,平江常熟(今江苏常熟市)人,原姓陆,因过继给温州黄氏为子,改姓黄。早年做过地方小吏,曾因别人之事被牵连入狱,出狱后看破世情,入全真教,过着云游生活。他通音律,善书法,尤精山水画,为元四家(另三家为王蒙、吴镇、倪瓒)之冠。他师法董源而又经过变化,自成一家,运书法笔意入画,笔法简而有神,气势逸迈,对明、清画家影响极大。 黄公望的山水画,有两种风格。张丑《清河书画舫》说:“大痴画格有二:一种作浅绛色者,山头多矾石,笔雄伟;一种作水墨者,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方薰《山静居画论》说: “其画高峰绝壁,往往钩勒楞廓而不施皴擦,气韵自能浑厚。”又说: “痴翁设色与墨气融洽为一体,渲染烘托,妙奇化工。” 黄公望山水画除了师法前人外,也注意师法自然。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说: “陈郡丞尝谓余言,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林深筿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又居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风雨骤至,虽水怪悲诧,亦不顾。”而《海虞画苑略》也说: “隐居小山(在常熟虞山附近),每月夜,携瓶酒,坐湖桥,独饮清吟,酒罢,投瓶水中,桥殆满。”又说他“尝于月夜棹孤舟,出西郭门,循山而行,山尽抵湖桥,以长绳系酒瓶于船尾,返舟行至齐女墓下,率绳取瓶,绳断,抚掌大笑,声振山谷,人望之以为神仙云。”这种行为,既表现了他的隐士风度,又是他亲近大自然,领略景物意境之美的特殊方式。所以黄公望的山水画,既体现了元代文人画的写意特色,又不忽略所绘景物的客观特征,真正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有《大痴道人集》。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 《天池石壁图》等。 此诗是题为友人所绘山水长幅的。首联即暗示友人袁清容是一位隐者,他的志趣是隐居深山,眺望神奇的千山万壑,探寻幽深的隐逸情致。画家送给友人的这个长幅,主要便是画的深山老林、危峰奇壑。这幅画虽已不存,但我们从题画诗和他存世的名作如《富春山居图》、 《富春大岭图》、 《天台石壁图》、 《万壑松风图》等,约略可以了解他所绘的内容。他喜欢画高耸入云的峻岭,往往岚气在山腰弥漫,绝壑深不见底。岭上危峰耸立,岩石累累。飞瀑直下,汇成溪流。岭下有茅屋数间,掩映其间。周围杂树丛生,流丹涌翠,幽清寂静,甚至连飞鸟都绝迹,正是隐士们最向往的理想境界。 颌联写无数岩峰在绮丽无比的夕照中千姿百态,一条碧水在青山外潺潺地流着。正如倪瓒诗所写: “山木苍苍飞瀑流,白云深处卧青牛;大痴胸次多丘壑,貌得松亭一片秋。” 颈联说明长幅所绘,正是秋景:山坡上的杂树,叶已凋零,显出萧森的气象;而经霜的枫树,则丹红似火,多么灿烂夺目! 尾联进一步点明,在岭下的茅屋中,住着一位隐者,他飘逸超迈,正在领略这秋山夕照中的美景,跟首联紧密呼应,使诗意首尾圆合。 张宪曾称赞画家“笔端点点皆清气,谁道痴翁不解仙?”(《玉笥集》卷九)的确,黄公望不仅画笔有清气,诗笔也有清气。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