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湘阴县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一文按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湘阴县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一文按语 《〈湘阴县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一文按语》这是毛泽东1955年12月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的《湘阴县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一文写的按语。文章原题为《如何解决农业社剩余劳力出路问题》,原载1955年4月3日《湖南农村》第110期,作者为任培吾。毛泽东将题目改为现题。文章介绍说,湖南省湘阴县邀请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就关于多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进行了座谈,一致反映,劳动力剩余情况是存在的,原因主要是:(1)由于统一使用劳动力和土地,克服了过去分散经营时期在劳动力方面的浪费。(2)入社以后,通过集体生产的教育,执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发动了妇女参加农业生产。 (3)部分农民在过去的分散经营中,“轻农业,重副业”,进行商业活动。入社以后,这些劳动力都投入到农业生产上了。根据8位社长的座谈意见,多余劳动力的出路主要是:(1)田土加工,即在水田、旱田进行精耕细作。这是解决劳动力剩余的最主要的办法。(2)扩大复种面积,这是增加生产的另一个办法。(3)加强社内的基本建设,适当地安置劳动力,为社内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4)合理安排建社时没有入社的茶叶树的生产用工,使社员增加收入,不误生产,又保证社内劳动力的适当安排。(5)在不影响农业生产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原则下,开展多种经营。文章还认为安排剩余劳动力出路时还需要特别注意:(1)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的基本办法,是在农业生产上打主意,防止重副业、轻农业,不能搞商业投机。(2)搞副业,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一定要为农业服务。没有出路、资金不够、又和国家利益相矛盾的事,不要去做。盲目发展,必然招致失败。(3)社内统一经营的副业和农业两方面的计工,应当大体平衡,收入必须统一分配。毛泽东对这篇文章加写的按语,也分五层意思:(1)乡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是能够在乡村中找到出路的。这层意思,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其他文章的按语中,也曾经提及。例如《〈诸翟乡把大批兼营小商贩的农民吸引到农业合作社中来了〉一文按语》中,《〈多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一文按语》中,都提到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主要地还是在农村”,都提到需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为城市和为乡村服务的事业。(2)一年内每个男女劳动力的工作日,依照经营方法的改进,生产门路的扩大,还可以增加,不是如同文内所说的男的一百多个工作日,女的几十个工作日,而是可以做到男的二百多个工作日,女的一百多个工作日,或者更多一些。其实毛泽东提的这些数字,比起现在在乡镇企业中工作的男女农民的劳动日,还是要少得多。(3)副业必须要有确实的销路,不能盲目发展,这是对的。(4)农村副业,就全国说来,一个很大的部分是为农村服务的,但是必须有一个不小的部分为城市服务和为出口服务,将来这部分可能扩大起来。毛泽东指出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里指的副业,实际上包括了在农村办工业企业、商业、交通、建筑业等等,并不只是养猪养羊的副业。事实上毛泽东已经预见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所能造成的巨大生产力。(5)国家要有统一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去掉盲目性。毛泽东的这条按语,比起这篇文章中提到的解决劳动力出路问题的经验,进一步从长远的和广阔的意义上指明了出路,因而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按语全文共约260字,载《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页。 ☚ 〈勤俭办社〉一文按语 〈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一文按语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