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
这一理论是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的。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绝非纯粹的经济现象,而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必须采用制度的、整体的、动态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1974年,缪尔达尔以其“对经济的、社会的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的精辟分析”而获得诺贝尔奖。
缪尔达尔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循环累积” 的过程: 首先产生“初始变化”,而后产生“次级强化”运动,最后产生“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初始变化。社会经济的变动并不是新古典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是由单一的或少数的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经济发展决不只是单纯的产出增长,而是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其中主要涉及产出与收入、生产条件、生活水平、态度、制度和政策等因素。在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并呈现出一种“循环累积”的变化态势,即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初始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强化先前的因素(次级强化),使经济沿着原先因素的发展方向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低收入导致贫困,生活水平低下,营养不良,卫生保健条件差,文化教育落后,从而人口质量下降,劳动力素质低。结果是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出增长停滞,甚至衰退。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低收入又使贫困进一步恶化。就这样,发展中国家在低收入和贫困所构成的循环累积的困境中越陷越深。
缪尔达尔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与贫困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中,包含着经济、政治和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形成不足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应当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以及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使收入趋于平等,增加广大贫困群众的消费,从而提高投资引诱并增加储蓄,以促进资本形成,提高产出水平和生产率,带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这样,发展中国家将从低收入和贫困的循环累积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累积因果运动过程。他相信,通过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通过现代化价值观的传播,通过发展中国家彻底的政治变革以及人民自身的努力,贫困问题是可以得到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