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时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时期 “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时期1958年6月,省供销合作社并入省商业厅,地、市、县供销合作社并入同级商业局,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农村基层供销合作社全部下放给人民公社,业务管理权限也交给人民公社,由公社负责管理经营。全省农村商品交易,由国营、集体、集市贸易三条渠道,变成为一条渠道,一切物资都通过国家计划调拨,出现商品流通阻塞,农村商业网点、人员减少,出现了群众吃饭难、穿衣难、洗澡难、理发难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生产和市场安排,供销合作社的一套民主管理制度,也被废止,逐渐滋长了“官商”作风,与农民的关系也渐趋疏远。 ☚ “一五”时期 二 农村供销合作商业的改革 ☛ “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时期 “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时期1958年至1976年“大跃进”期间,银行储蓄业务受到“浮夸风”的影响和冲击。不按存款政策工作,采取政治动员方式号召群众储蓄,有的地方还实行“预约存款”、“计划储蓄”,储蓄工作行之有效地的规章制度被废除,出现了储蓄虚假现象。特别是把公款存入储蓄帐户抵充任务,虚报成绩。1958年全省储蓄存款增加额达6000多万元,剔除其中虚假成份,实际只增长2.385万元。1960年至1962年,国民经济出现困难,商品匮乏,价格猛涨,许多储户动用储蓄存款抢购商品,加之全省大批精简职工,存款被提,储源减少。从1960年起,全省城乡储蓄存款连续三年下降,1962年末余额降至4398万元。1958年至1962年,全省城乡储蓄只增加156万元,年均增长率只有0.73%。1963年,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储蓄存款有所回升,1964年银行又增办互助储金储蓄存款,到1965年末存款余额上升至7550万元,三年平均增长率为19.75%。“文化大革命”时期,保护和鼓励储蓄的政策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干部、职工、教师、民主人士特别是原工商业者在银行的存款被冻结。有的储户不再储蓄,有的不敢领取利息,有的地方搞无息存款,甚至出现少数人“自愿上缴”个人储蓄存款等不正常现象。银行的各级储蓄管理机构建制几乎全部被撤并,设在城镇的储蓄所被压缩减少近2/3,储蓄人员减少三分之二以上,严重消弱了储蓄业务的领导力量和组织管理,这一时期储蓄业务处于停滞瘫痪状态。全省储蓄平均增长率由三年经济调整时期的19.75%下降到9.7%。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