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技术”和“适用技术”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与劳动力充裕、资本匮乏的资源结构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应优先选择和引进“中间技术”或“适用技术”。
舒马赫在1973年出版的《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批评了现代大型化工业生产技术的弊病,提出应当发展小型机构,进行适当规模的生产,推广中间技术。所谓中间技术是介于初级与高级、原始与现代之间的一种技术。它具有以下特点: (1)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适合于小型企业,不占用过多资本,利于就业。(2) 中间技术与粗糙的土技术相比,生产率要高得多;与资本高度密集的现代工业技术相比,又要便宜得多。(3) 中间技术在应用、管理和维修方面的问题都容易解决,能顺利地适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因此,它是一种适合于在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普遍推广的技术。
舒马赫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不遗余力地发展中间技术,因为这种技术有许多优点。首先,中间技术富于人性和创造性。现代大型化工业生产技术使人在日常烦琐的劳动中丧失了激情和智慧,而发展一种“具有人性的中间技术”,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小规模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也很小。第三,中间技术有助于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距,城市收入水平高,但就业机会极其有限; 农村收入水平低,存在大量的过剩劳动力。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直接在农村创立千百万个新的工作场所,并广泛使用中间技术。中间技术可以在短期内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失业的压力。
当然,发展中国家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差距,靠中间技术是不行的。反对者认为,中间技术常常造成产品质量低下,并要求工人有较高的技能,生产效率难以提高。提倡中间技术不利于改变现有国际经济秩序。
雷迪(Reddy,A.K.N.)提出,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最小成本或最大收益的经济原则,考虑本国的生产要素状况、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因素,选择最切合本国国情的技术。适用技术既可以包括先进技术、尖端技术,也可以包括中间技术甚至原始技术。
适用技术的选择应满足三重目标要求: (1)环境目标。适用技术应该能够节约能源,循环使用各种材料,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2)社会目标。适用技术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提供富有创造性和引人入胜的工作,能与传统文化相交融,促进社会和睦,并赋予群众较大的自主权。(3)经济目标。适用技术应该广泛提供就业机会,采用地方资源并生产地方消费品,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并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适用技术的内涵比中间技术更加丰富、灵活,但二者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选择切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技术。然而在现实中,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常常出于赶超先进国家的目的,采取扶持政策,鼓励企业选择资本-技术密集型技术。近几十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企业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是没有自生能力的。政府为了提供政策性扶持,不得不以税收优惠、改变要素价格等方式扭曲经济环境,致使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降低。相反,选择适用技术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企业更有竞争力,投资的回报率更高,储蓄的意愿也更高,更有利于经济发展。从技术引进的角度来看,选择适用技术,所要引进的技术和现有的技术比较接近,学习成本较低,技术引进的成本也会较低,技术升级会比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