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严重度积分分级法integral grading of state of AD
为使AD严重度数据化,便于客观分析病情变化和评价药物疗效,1989年Rajka等提出了一个积分分级法,内容包括:
❶皮损面积:儿童及成人AD皮损面积占全身皮肤面积<9%计1分,9%~36%计2分,>36%计3分。
❷皮损缓解情况:一年中缓解时间<3个月计1分,>3个月计2分,无缓解期计3分。
❸瘙痒程度:偶尔影响睡眠者计1分,经常影响睡眠计2分,无法睡眠计3分。根据上述3项总积分将AD分为轻度:3~4分;中度:4.5~7.5分;重度:8~9分。根据总积分的增减来判断病情变化和评价药物疗效。这一方法简便易行,因而被广泛采用。其缺点是皮损面积一项不能反映出皮疹的各种形态及所占的确切比例,故在评价皮损严重度方面尚有不足之处。Bahmer等于1992年提出,将AD患者的皮损面积及形态以绿、蓝、红3种颜色标记于印有人体正反面图的方格纸上,按方格计算出各种皮疹占全身面积的百分比,绿色面积(Ag)表示无浸润性的红斑,伴少许或无鳞屑,严重度指数为1,蓝色面积(Ab)表示有浸润性红斑并伴有多量或少量鳞屑,严重度指数为2,红色面积(Ar)表示有显著浸润性红斑、苔藓化、抓痕或感染,严重度指数为3。根据患者的主诉将瘙痒程度(I)定为0~5分,根据以下算式得出严重度积分,即:ADA-SIS=(Ag×1+Ab×2+Ar×3)×(I+1)。例如某患者Ag占20%,Ab占50%,Ar占30%,瘙痒程度为3分,则ADASIS=(0.2×1+0.5×2+0.3×3)×(3+1)=8.4。该方法的总积分为1~18分,根据总积分的变化来把握病情变化和评价药物的疗效。其优点是既考虑各种皮疹所占的面积,又反映3种皮损的不同严重度指数,能较客观地表示皮损的严重程度,如进行短期治疗,易于据图直观地比较治疗前后皮损和总积分的变化。不足之处是瘙痒程度比较含糊,其所占比例亦过大。1996年花田二郎等提出将AD患者皮损分成:红斑面积为Ⅰa,严重度为1;丘疹和抓痕面积为Ⅱa,严重度为2;苔藓化面积为Ⅲa,严重度为3。ADS=Ⅰa×1+Ⅱa×2+Ⅲa×3,总积分为1~300分。<100分为轻度,100~200分为中度,>200分为重度。例如某患者Ⅰa、Ⅱa、Ⅲa分别占全身面积30%、20%、50%,则该患者的ADS=30×1+20×2+50×3=220分,判为重度。用此方法对50例AD患者治疗前,治疗2、4、6、8周分别进行ADS均数的统计学比较,结果显示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ADS的均数逐渐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以治疗第二周ADS的均数下降最为明显,且与皮损面积的减少及皮疹的由重变轻相一致。作者认为该方法能较客观地反映以皮损为主的病情严重度,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不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重复性亦良好,但不足之处是未将瘙痒情况纳入统计,且ADS不能反映出皮损的具体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