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8. 洋务派经济思想的评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8. 洋务派经济思想的评价

8. 洋务派经济思想的评价

洋务派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产生于清朝统治阶级内的一
个政治派别。由这一派别发动的自19世纪60年代起至90年代末破产的长达30余年的洋务运动,曾给予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发展变化很大影响。现择其主要的五个方面略作介绍。
(1) 关于洋务派经济思想暨洋务运动总的评价。
一种观点采取基本否定的态度。首先,洋务派经济思想及洋务运动的发生,一方面是清统治者勾结外国侵略者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企图学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以保持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需要; 另方面是外国侵略者企图扶植自己走狗并为其经济侵略利益服务的结果。其次,从洋务思想指导下的洋务运动的客观效果看来,由于洋务派属于中国近代政治营垒中的卖国投降的反动人物,他们始终奉行一条对内镇压、对外妥协投降的政治路线,其经济思想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垄断性,这就使得洋务运动不可能阻止而只能加速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洋务运动时期虽然产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出现了新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但从洋务运动的总的实践来看,是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另一种观点持基本肯定态度。首先,正视现实、不甘灭亡、勉支大局、变计图存是洋务思想的出发点。从洋务运动的基本方面来说,它不是外国侵略者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的结果,而是近代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这个最主要矛盾的产物。洋务思想及其洋务运动的出现是资本主义优越于封建主义在中国人头脑中的表现,是当时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反映。洋务运动的结果是在中国办起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在封建中国的大地上栽植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顺应了中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倾向。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为了阻止中国向半殖民地沉沦,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从事过不同形式的探索和斗争,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样,是近代历史中这些探索和斗争中的重要一环。
再一种观点持一分为二,既不全面肯定,也不完全否定的态度。理由是:洋务运动的最初目的是反动的,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应该否定; 但洋务运动的客观效果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化企业,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则应肯定。从总的方面说,洋务派是应该否定的政治派别,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比较,洋务派经济思想是保守落后的,但与封建顽固派顽固守旧思想相比却不失其进步、开明; 洋务派经济思想暨洋务运动有反对外国经济侵略,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一面,这是应当肯定的; 但同时又有对外妥协、阻碍民族工业发展,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畸形发展即向着官僚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一面,这无疑又应该否定。
还一种观点持“具体分析”的态度,主张按照洋务派经济思想及洋务运动本身的发展变化去具体评定。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洋务运动有制内和“御夷”双重目的,是太平天国的对立面,但与外国侵略者也多有牴牾。洋务派经济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发生适应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改革思潮,在后期却又受到维新派的批判;洋务运动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一方面又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洋务运动中产生的胚胎型官僚资本主义有适应外国侵略者的 一面,但也不乏抵制外国侵略的因素。就是洋务派的思想体系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作用。总之,要对洋务派经济思想和洋务运动发展的不同阶段具体分析,恰当评价。
(2)关于洋务派经济思想的渊源。
一种观点认为,洋务派经济思想就其总体讲基本上是中国封建主义和西方殖民奴化思想的结合体。洋务派和封建顽固派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两个支派,二者本质上都是维护封建制度,两者的差异只在于各自的具体主张。洋务派作为封建地主阶级中带有买办倾向的政治派别,是中国买办官僚资本家的前身,其经济思想带有早期官僚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特征。
另一种观点认为,洋务派经济思想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向西方学习的改革思想的直接继承。这一派别不同于其他地主阶级派别的经济思想的根本点在于它要求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兴办资本主义企业。鸦片战争后林、魏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进思想,未能付诸实践,洋务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把他们的思想变成了现实。鸦片战争后的所谓“改革”、“维新”思想就是向西方学习技术,也就是洋务派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种观点认为,洋务派是中国近代初期的资产阶级政治派别,其经济思想属于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发端。洋务派中的许多人物都兼有地主官僚和资本家的双重身分,实际带有地主和资产阶级的二重性。但在这二重性之中资产阶级性是逐日增大,虽不能说洋务派就等于资产阶级,但也不能说洋务派仍是地主阶级。随着洋务派经济思想及洋务运动的发展,洋务派集团在不断分化和转化,他们已主张不是主要和实际依靠土地,而是主要和实际依靠企业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作为剥削的手段。
(3) 对“中体西用”论的评价。
一种观点认为,“中体西用”论是洋务派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要以封建主义之木,接西方资本主义科技之花,亦即以封建思想为根本,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学点外国资本主义的皮毛。洋务派又要保存封建躯体,又要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主张由清政府和洋务派仿西法兴办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业,抑制民间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反对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体系,其发端在于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有这一思想体系的人,当外国侵略威胁“体”最严重时,他们就主张“师夷长技”“制夷”来维护这个“体”,鸦片战争和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就是这种情况。当人民革命威胁“体”最严重时,他们就“师夷长技”制人民来维护这个“体”,洋务运动发生时就是这种情况,这也是“一个思想的两种政治表现”。当洋务运动发展到对“体”自我破坏,应该作“体”的改革时,洋务派却为了维护“体”而阻碍前进了。洋务派为了维护“体”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同样为了维护“体”而阻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的变革,这就是洋务运动的逻辑。
再一种观点认为,“中体西用”是十九世纪后期一个广泛流行的口号,不同的政治派别注入了不同的政治内容。甲午战前,这个口号沿着两条线发展变化,一条是洋务派思想的发展,一条是具有资产阶级改革倾向的知识分子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发展。这两派的区别在于赋予西学的涵义不同。洋务派的“西学为用”只是轮船、电报、铁路等技术问题,早期改良派则在宣传引进技术时已注意到了西学中的资产阶级国家学说; 洋务派是日益反动,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西学为用”上却逐步前进,逐渐接触到了“体”“用”的矛盾并试图加以解决。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几年间,各派赋予“中体西用”的实际内容大相径庭。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反对派以“中体西用”作武器,康梁等却只是以“中体西用”作招牌,实际是用西方资本主义的“体”去突破清朝封建主义的“体”。
还一种观点认为,把“中体西用”放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加以考察,可以看出“中体西用”实际是主张移花接木地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用”移到中国封建主义的“体”上来,这一思想的产生以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状况为条件,是在中西文化两级相逢的矛盾中第一阶段的结合形式,它是要以新卫旧来推动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4)关于洋务派经济思想的封建性、买办性、垄断性的
论争
甲、关于封建性。
洋务派具有封建主义特性没有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特性显著与否,这牵涉到对洋务派阶级属性及“中体西用”的认识问题。有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洋务派经济思想是中国封建买办统治阶级的一种意识形态,封建性是它的突出特点之一。洋务派维护封建剥削制度的言论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是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把兴办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纳入封建体制之中,主要表现在: 主张封建官僚掌管企业大权,使企业变成封建衙门; 继承中国传统的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思想,管理近代化企业。作为封建反动官僚,洋务派只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机器设备等引进厂内,不可能也不愿真正吸取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关于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思想,也不可能真正学习西方社会化大生产经营原则的管理经验,他们梦寐以求的只是借兴办近代民用企业,为清王朝开辟财源和为本集团攫取私利,最终是要加强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实力,维护地主阶级专政。
另一种意见认为,封建性不是洋务派经济思想的根本特点。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洋务派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征服”长期停滞落后的中国封建主义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而表达了向西方学习、兴办新式工业的愿望,并付诸行动。洋务派兴办新式企业,先起于军工,继而产生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思想,从“自强”到“求富”,从仿造枪炮轮船到仿行铁路、电报、开矿、纺织,这就是自觉不自觉地朝向“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蹒跚迈进。洋务派既羡慕西方先进的生产科技,便不能不赞叹其先进的企业管理,然而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却非简单仿效可以达到的,它需要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所以不能认为洋务派是拒西方科技管理原则于门外。洋务派不能超出那个时代的高度,因而他们办企业的思想便不能不带有封建性。但因为洋务派兴办的是新式资本主义企业,采用的是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若仍把封建性看做洋务派经济思想的根本特性,便很难把洋务派与清统治阶级内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封建顽固派区别开来。
乙、关于买办性。
一种观点认为,买办性是洋务派经济思想的突出特点之一。洋务派买办思想具有两个主要特点: 其一是以封建统治者的身分,发表一些出卖中国主权和经济利益的言论,这些言论成为清政府处理对外经济关系的指导原则,其危害性远远超过一般的买办;其二是对内主张限制、压抑和排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外主张妥协投降,在工矿、交通、运输和通商中给外国侵略势力以种种优惠特权。洋务派与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抑民族经济发展的思想行径集中地体现了这个派别为外国侵略势力服务的特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买办性不是洋务派经济思想的突出特点。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任用洋员的主张是势所必然。虽然洋员往往利用其特殊地位企图控制企业管理大权,这却不是洋务派的本意。洋务派聘请洋员,只是让其担任技术性工作,主张“权自我操”,竭力“防止尾大不掉”。应把近代中国创办新式工业受洋人钳制的种种表现同洋务派经济思想主张区别开来。洋务派主张谋求自制,培养本国技术人才,其发展本国资本主义以求富自强的主观愿望是明显的。关于借洋债问题,也必须区别对待,具体分析高利贷性质的借款与政治性借款,不应笼统地把举借外债作为具有买办性的论据,虽然在甲午战前洋务派确实任用了少数买办经营管理新式企业,但他们主张和实际依靠的对象主要还是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封建官僚。少数买办出身的人员参与新式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不能决定这些企业具有买办性。
丙、关于垄断性。
一种观点认为,垄断性是洋务派经济思想的突出特点之一。从洋务派举办近代企业的“官督商办”主张和“专利”思想,可以看出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的思想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即垄断一些新式企业,排斥和压抑私人工商业的发展。洋务派的所谓“十年专利”,是要排斥民间私人设厂垄断有关行业。即使在官督商办企业内部,洋务派官僚也要剥夺一般股商即民族资本的正当权利,主张这些企业的大权为洋务派官僚控制。洋务派利用特权,采用种种手段把大量股份攫为己有,同时洋务派大官僚和企业各级主要负责人贪污中饱,挥霍浪费,使一般股商深受其害。官督商办激化了官商矛盾,导致了两个严重后果: 洋务派官僚把侵吞的民族资本转化为官僚资本,促进了中国早期官僚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家的产生; 企业中的民族资本大量耗折和被侵吞,使这些股商很难利用自己的资本另行投资,兴办私人企业,从而严重影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
另一种观点认为,垄断性不是洋务派经济思想的突出特点。以洋务派“官督商办”和“专利”思想来看,有以下几点不容忽视的理由: 首先,“官督商办”是历史的产物,是客观需要在洋务派头脑中的反映; 其次,“官为扶持”不是一句空话,“商资”要求摆脱“官督”的桎梏是民族资本主义羽毛渐丰以后的事; 再次,主张给予一定年限的专利权,是出于对创办新式企业的保护,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外国资本的竞争; 最后,洋务派也并不排斥“商办”。认为“官督商办”一开头即是民族资本的祸害,不能说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戊、关于洋务派经济思想的反侵略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洋务派经济思想具有反抗外国经济侵略的性质。这主要是由于外国侵略者对中国政治经济的扼制必然伤害清朝统治集团的利益。外国侵略者通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向清政府勒索大量赔款和种种特权,力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一起而抵制外国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其分利、“自强”、“求富”思想是其典型表现。
另一种观点认为,洋务派经济思想不具有反侵略性质。洋务派经济思想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尽管洋务派具有防备和抵御外国侵略的一面,但这是次要的一面,洋务派同外国侵略势力的结合才是事物的本质。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发端是“以剿发逆”,洋务派兴办企业的过程处处表达了对洋人的抑赖。对洋务派发表的“自强”、“求富”、“分利”言论,应该进行深入分析,它们往往是为了掩盖其妥协投降的幌子。判断洋务派经济思想有无反侵略性质的一个重要之处是把他们的言行结合起来考察,另外也不能忽视洋务派始终奉行的一条妥协退让、卖国投降的外交路线。

☚ 7. 王茂荫货币思想的歧见   9. 李鸿章洋务思想的评价 ☛
0000070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