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剿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剿饷

 明末“三饷”之一。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的军饷。1637年,明朝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了“围剿”农民起义军计划,为此准备增兵增饷。明政府下令增加赋税,即每亩加征粮六合,每石税粮折征银八钱,另加征银1分4厘9丝,为期一年,共征集330万两。

剿饷

明末统治者为镇压农民起义所用的军饷; 又指筹措这种军饷而加征的赋银。崇祯十年 (1637年),兵部尚书杨嗣昌抉具镇压农民起义计划,准备增加兵饷。后来明政府下令全国“因粮输饷”,即照旧粮额每亩加征六石,每石折征银八钱,又另加征银一分四厘九丝,以一年为期,名为剿饷。

剿饷

明廷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增收的赋银。崇祯十年(1637年),明廷根据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建议,为镇压日益发展的农民起义,每亩加征一分四厘九丝。一年增征赋银三百三十万两。

剿饷

明代朝廷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增收的赋银。崇祯十年(1637年),根据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建议,为镇压日益发展的农民起义,每亩加征1分4厘9丝。1年增征赋银330万两。

剿饷

剿饷

明末专用于镇压农民起义的军饷。崇祯(1628—1644)末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十年(1637)应兵部尚书杨嗣昌关于增收专供镇压农民起义的军饷的建议, 下诏: “不集兵无以平贼, 不增赋无以饷兵。其累吾民一年。”始有剿饷。原以一年为期, 先后加派, 共征赋银达三百三十万两。崇祯十二年(1639)由于农民起义更加扩大, 这种加派不仅未取消, 而且还巧立名目, 改征“练饷”。

☚ 辽饷   练饷 ☛

剿饷

明末为筹措镇压农民起义军饷而加派的田赋。崇祯十年(1637),兵部尚书杨嗣昌议增兵增饷,量为加派。政府遂令全国“因粮输饷”即按原有粮额每亩加征六合,每石折征银八钱,岁得银一百九十二万九千两。以一年为期,名曰“剿饷”。但一年以后农民起义更加扩大,这种加派一直延续了下来。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10/6 14: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