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牛及牛产品
全省1949年养牛128.76万头。50年代中期发展较快,1957年达200.57万头。1962年降至145.91万头。1966年恢复到197.52万头,此后随着机械化作业量的扩大而发展缓滞,1970年为208.59万头,1979年为210.59万头。农村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后,开始快速增长,1980年222.54万头,1990年达337.85万头。居全国第15位。1992年为342.43万头。见表4-5-1。
历史上甘肃农民养牛,主要是使役积肥,政府长期实行保护耕牛政策不准任意宰杀,牧区牛虽为自食和出售,出栏也有限制,一般大牲畜的年淘汰数量,在5%左右,因而,改革开放以前,全省牛出栏率一直很低,1955年前,全省每年出栏肉牛仅万余头,1962—1965年为1.0万—2.0万头,出栏率在1%左右。1966—1978年为3.6万头,出栏率为1.5%—3%。1979年后,强调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商品畜,肉牛生产发展较快。1985年出栏肉牛14.9万头,出栏率5.6%,牛肉总产量1 326.56万公斤,个体平均产肉量89.21公斤。1990年出栏肉牛36.05万头,出栏率10.67%,牛肉总产量3 493.3万公斤,个体平均产肉量96.9公斤。1992年出栏肉牛50.75万头,牛肉总产量213.2万公斤。
牧区的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等兄弟民族以牦牛、犏牛产奶自食。城市饲养的良种奶牛,1949年仅有六七十头,牛奶总产量不足10万公斤; 1960年有2 390头,牛奶总产量154.3万公斤,头均产奶量1 455.68公斤;1970年有3 289头,牛奶总产量405.76万公斤,头均产奶量2 134.46公斤。1980年黑白花良种奶牛, 牦牛、犏牛总产牛奶2 466.21万公斤, 其中良种奶牛5 419头, 产奶839.66万公斤, 头均产奶2 578.83公斤。1990年牛奶总产量7 860.14万公斤, 其中良种奶牛10 165头,产奶2 868.4万公斤,头均产奶2 821.84公斤。1992年牛奶总产量8 404.25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