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调整专业设置
改革开放以后,全省中等农业学校为适应农村形势的变化,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调整的原则是:
(1)改造“长线”专业。原有农学、植物保护、畜牧兽医等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知识面较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作适当调整。例如:农学专业从以粮棉油为主向园艺植物、特种经济作物方面拓宽,注重农艺和农机结合。植物保护专业向植物检疫、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拓宽。畜牧兽医专业向饲料饲养、兽医卫生检验、畜产品加工等方面拓宽。
(2)发展“短线”专业。园艺类、经济管理类等方面的人才较缺。根据全省农业区划,分为淮北、苏中、苏南3片,专业适当配套。1985年在徐州农校增设园艺专业,淮阴农校增设农村经济管理专业,面向徐州、淮阴、盐城、连云港等市招生,盐城农校增设的园艺、蚕桑专业作为市办专业,面向本市招生。
(3)填补“缺门”专业。在泰州牧校增设畜产品加工专业,扬州农校增设农业财会专业。1985年起面向全省招生。扬州农校增办水产专业职工班,面向本市招生。苏州农校在办训练班的基础上,开设了农产品加工专业,并接受省粮食局委托,开办饲料饲养专业职工班。徐州农校接受连云港商检局委托,开办肉食品卫生检验专业职工班。
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巩固和稳定农民技术队伍,1985年开始在苏州、句容、扬州和淮阴农校增设农业推广专业,招生对象为优秀农民技术员,经过考试入学,毕业后定向分配。学制2年。
1985—1986年,还在苏州农校试办了农业英语专修班,在句容农校试办农业秘书班。从全省各农牧学校二年级学生中经考试共选拔优秀生50名,修业1年,成绩合格者由试办专业的学校发给该专业结业证书,并由原学校发给原专业毕业证书,以解决当时农业系统对外语和秘书人才的急需。
☚ 1. 改革教学方法 3.改革招生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