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2.发展阶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2.发展阶段

2.发展阶段1982—1985年

畜牧、商业、水产、农垦等部门相继投资兴建饲料加工厂,到1985年,广西已建成饲料加工厂69座,年班产能力22万吨。这个阶段普遍实行了饲料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部分地、市饲料工业企业还相继建立了饲料试验场和饲料检化验机构,培训了一批饲料工业骨干,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竞争意识的饲料专业职工队伍。

☚ 1.起步阶段   3.持续稳定发展阶段 ☛

2.发展阶段

2.发展阶段1958—1970年

1958年,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意见》,从此,农机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58年6月,国家投资兴建长春拖拉机厂,设计纲领为年产中马力拖拉机1万台,是我国具有现代化规模的大型农机制造企业,该厂于1959年试制了铁牛-40拖拉机。以此为契机,有计划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农机企业。1958—1960年,全省农机工业总投资达到9 000万元,农机制造企业发展到95户,基本上达到了县县有农机厂,已形成了生产拖拉机、机引犁、圆盘耙、播种机、中耕机等大型农业机械的重点企业。
经过1963—1965年三年调整后,农机工业又有了新的发展。1966年,国家确定长春拖拉机厂为全国重点农机制造企业,1968年由国家批准扩建年产万台底盘和总装工程项目。1965年国家批准扩建吉林省农业机械厂,设计纲领为年产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500台,1966年建成投产。1969年,开始建设榆树柴油机厂,生产490型柴油机(29.42千瓦、40马力),并建设东北齿轮厂。这两个厂主要为长春拖拉机厂生产拖拉机配套。1970年,延吉县农机厂开始试制8.8千瓦(12马力)的手扶拖拉机。
这一时期,主要贯彻了机械化同半机械化、改良农具并举,以半机械化、改良农具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发研制适合吉林省农业特点的新产品。1963年研制了适合垅作特点的BZ-6综合号播种机,1965年投入批量生产。60年代,还投产了L-5-35重型五铧犁、41片圆盘耙、七行中耕机等大型农具。至此,全省形成了从拖拉机、整地、播种、中耕、收割到粮食加工的一整套农业机械产品系列。“三五”期间,全省农机工业投资1.04亿元。到1970年,全省生产拖拉机3 034台,机引农具4 761台,联合收割机205台,农机制造工业总产值达到1. 63亿元(1957年不变价格),“三五”期间平均增长28.8%。

☚ 1.初建阶段   3.壮大阶段 ☛

2.发展阶段

2.发展阶段1953—1965年

1953年国家批准了《长白山森林经理施业案》,作为对长白山开发经营利用的依据。这一时期的建设是围绕长白山腹部及其边缘林区全面开发展开的。此间共建成松江河、泉阳、露水河、和龙等9个森工局,新增木材生产设计能力257万立方米,使长白山林区及边缘森林资源得到全面开发利用。同时还在森工企业建成一批制材厂、胶合板厂。吉林省还先后建立了上营子、安图等4个森林经营局。各县也成立了林业局,在加强当地天然次生林抚育管理的同时,逐步进行木材生产。
伐区生产由于普遍开展夏季作业,开始大量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具。1955年引进电锯伐木和拖拉机集材,改善了作业条件,提高了劳动效率。从1958年开始国产的油锯、拖拉机代替进口的机械,林区开始普遍使用机械生产。到1965年,木材采伐、运输各道工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吉林省的木材生产,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经过“一五”计划时期的改扩建,“二五”计划时期的大发展,1963年后的国民经济调整,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本省林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总的看,1953年到1965年期间,全省林业生产经历了一个波浪式发展过程。到1965年木材产量达409.4万米3,接近历史最好水平。

☚ 1.恢复阶段   3.徘徊阶段 ☛

2.发展阶段

2.发展阶段

从1983—1988年,在中共十二大和十二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青海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各地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帐房”、“双文明户”和“五好家庭”活动。主要特点是实现两个转变,即:由示范性向群众性转变,由局部性向广泛性转变。各族农牧民群众自觉起来同各种愚昧、落后、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作斗争。海东、海北、海南等地涌现出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会等群众性组织,他们大力倡导移风易俗,遏制歪风邪气,树立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充分发挥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作风。贵德县乐沟乡斜马浪村,以前是全县闻名的赌博村,经过几年的创建“文明村”、“双文明户”活动,不仅刹住了赌博风,而且全村还涌现出一大批种养能手,1987年被命名为“文明村”,成为全县学习的榜样。

☚ 1.起步阶段   3.规范阶段 ☛

2.发展阶段

2.发展阶段60年代初期

1960年2月,省教育厅在江阴、靖江、如皋、射阳等4县召开农民业余教育流动现场会。当年3月,全省农民入学893万人,除扫盲外,参加业余初等学校学习的人数达512万人,业余初中(初技)35万人,业余高中(中技)1万人,农民业余高等学校574人。据1962年63个县(市)统计,农村青少年参加业余学习约22.5万人,1963年初增加到276万人,夏秋有3万余人坚持常年学习。1964年4月,省教育厅根据全国农村业余教育会议精神,发出《关于农村业余教育常年坚持的工作意见》,要求农村业余教育积极配合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生产工作,有条件的地方组织教师、干部和知识青年学习毛泽东著作。文化课要加强实用知识教学。是年冬,江苏农民教育出现了转机,到1965年又有80万人坚持常年学习。

☚ 1.初创阶段   3.挫折阶段 ☛

2.发展阶段

2.发展阶段1980—1989年

这一时期,江西农村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完善。1980年9月25日,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后,省委、省政府于1981年制订了《关于计划生育的几点规定(试行)》。文件规定,农村社员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妇采取节育措施,保证不再生育者,在申请领取《独生子女证》后,发给儿童保健费,相当于每月3~5元的工分,从申请领证之日起发至子女满14周岁止。农村自留地,对独生子女按两个孩子分给。对农村男到有女无儿户结婚落户和居住在地多人少、人口长期没有发展的边远山区,只有一个孩子的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生第二胎,但生育间隔须在3年以上。坚决杜绝生三胎。生三胎者,农村不增加自留地和住宅基地,党、团员要给予纪律处分。1983年,省政府根据中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结合江西实际,制订了《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第一次提出“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符合条件要求生育二胎的,经夫妇双方申请,大队审查,公社核实,报县计划生育办公室批准,在孩子年满4周岁以上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生育第二个孩子。1985年,省政府又作出《关于〈江西省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修改和补充规定》,明确了“农村人口中只生育一个女孩的育龄夫妇,经过批准也可以生育第二胎”,但“须在小孩年满5周岁之后,方可安排生育指标。”至此,江西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形成。全省农村人口发展开始纳入有计划的轨道。特别是1988年,全省农村大抓“一孩上环、二孩结扎,控制多孩生育”,取得显著成效。当年一孩上环46.6万例,上环率达46.48%;二孩结扎35.9万例,结扎率达66.74%;多胎生育率控制在20.15%以内。农村人口出生率已由1962—1978年第二次生育高峰期的年均31.92‰,下降到1980—1989年间的年均21.59‰;农村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由70年代的5.92下降到1989年的2.46。

☚ 1.启动阶段   3.提高阶段 ☛

2.发展阶段

2.发展阶段1958—1979年

这一阶段, 江西有两次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高潮。第一次是1958年, 在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 “大跃进” 的形势影响下, 掀起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高潮。从1958—1961年, 全省先后开工兴建了万安、永修柘林、景德镇樟树坑、南康罗边村、新余江口、南城洪门6座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及玉山七一、乐平共产主义、波阳滨田、丰城紫云山、丰城潘桥、宜春飞剑潭、高安上游、宜丰北门等8座大型水库, 130多座中型水库, 数千座小型水库。灌溉农田8万公顷的赣抚平原综合开发水利工程,灌溉农田2.2万多公顷及1.1万多公顷的袁惠渠、金临渠灌区也在1958年开工。经过3年艰苦奋斗, 大部分工程开始受益。全省新增灌溉面积20多万公顷。但由于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铺开的工程过多,超越了国家和群众负担能力,致使部分工程中途停建或报废,有的遗留大量尾工隐患,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
第二次水利建设高潮,是从1969年3月开始,省革命委员会(下简称省革委)决定,由省财政拨款3 000万元,要求各地大办水利水电,随即柘林水库复工,各地先后开工新建大余油罗口、宁都团结、兴国长冈、安福社上、泰和老营盘、吉安白云山、铜鼓大塅等7座大型水库和广丰军潭、宜黄下南、铅山河口、婺源段莘、宜丰双丰、奉新老愚公、德兴双溪等11座中型水库及1 000多座小水电站。以后几年,又以公社或大队为单位,组织群众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1975年,开展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省、地、县相继成立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进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推行统一规划,以工换工,轮流受益的政策,采取群众运动冬春突击和专业队伍常年施工结合的办法,掀起以治水改土为中心,以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为目标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这次高潮一直持续到1979年。按同一统计标准计算,11年全省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9.4万多公顷。但这一阶段,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水利建设也深受“左”倾错误影响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干扰,省、地、县水利机构被撤销,人员下放,技术队伍受到摧残,水利建设一度处于混乱状态,许多工程不按基建程序办事,不讲科学,不讲经济效益,施工质量下降,形成一批新的病险水利工程。

☚ 1.恢复阶段   3.改革提高阶段 ☛

2.发展阶段

2.发展阶段1956—1978年

1956年, 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实施, 全省建立第一批拖拉机站9个, 其中: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捐款建南昌八一站、瑞金八一站, 配置进口拖拉机117台,帮助组织起来的农民发展生产。到1958年, 全省县县建立了拖拉机站, 共82个, 拥有拖拉机446台。1963年, 江西制造的丰收-27型拖拉机获得成功, 并通过了国家鉴定。到1978年,江西拥有丰收-27型拖拉机15 335台, 占全省所有轮式拖拉机的89.2%。全省机耕面积, 由1956年仅占耕地面积的0.32%, 上升到1978年的25.35%, 水田机械耕作领先于全国。
1957年, 中央拨给江西一批日本手扶拖拉机7种26台套, 放在国营恒丰农场设点使用, 经过两个生产季节使用、测试, 效果良好。1958年, 南方13省(市)、32个单位代表在恒丰农场开会总结, 认为这批农机完全适合在南方水稻产区使用。1964年, 第八机械工业部所属南昌农机试验站 (地点向塘) 亦引进多种国外手扶拖拉机, 并吸收省内外农机单位参加测试, 效果亦好。手扶拖拉机在江西得到广泛使用, 全省拥有量由1965年的86台, 增至1978年的32 814台, 发展速度超过轮式拖拉机。1973年, 江西设厂正式生产手扶拖拉机。
60年代初, 排灌机械有新的发展, 柴油机、电动机的生产逐年增加, 煤气机陆续淘汰。1965年,全省农业排灌动力达18 691台/295 899千瓦, 其中:柴油机占70%, 电动机占20%, 煤气机 (以木炭为燃料) 占4%, 锅驼机、汽油机各占0.5%。60年代中期, 江西还大力发展水轮泵。1975年, 全省拥有水轮泵3 498台, 建有水轮泵站2 786处。1963年, 组建农业机电排灌总站, 自此机电排灌站建设工作进入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轨道。到1980年, 全省机电排灌站共17 985处, 装机623 050千瓦, 在70年代,年均递增率为8.93%和10.5%。70年代初, 江西还引进了喷灌设备进行试验, 到1978年, 已有各种喷灌设备1 083台 (套), 喷灌面积达866.67公顷。
60年代后期, 江西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到1978年,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261.9万千瓦, 拖拉机49 999台/781 622千瓦, 排灌动力93 342台/1 216 294千瓦, 载重汽车3 577辆, 机引农具62 864部, 碾米机67 721台, 喷雾 (粉) 器613 871具, 手推胶轮车294 676辆。

☚ 1.起步阶段   3.稳步发展阶段 ☛
0003151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9: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