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良种选育
(1)猪。
❶地方猪种提纯复壮,实现母猪地方良种化。至1992年,地方良种母猪比重已达98%;
❷培育猪的新品种。以淮猪为母本与约克夏猪为父本杂交,至70年代中后期,培育出适应淮河中下游地区生长的脂肉兼用新品种新淮猪,这是国内较早培育出的 一个新猪种;
❸引进猪种与杂交利用。70年代进行大规模杂交组合对比试验,获得苏白猪与地方猪种的经济杂交为最佳组合,使母猪繁殖力和肉猪出栏率明显提高,产肉量增加,饲养成本降低。80年代初,先后引进杜洛克、汉普夏、大约克夏、长白等瘦肉型良种猪,试验结果,以杜洛克、汉普夏猪为父本与地方良种母猪的杂交后代,胴体瘦肉率等项指标最高,大约克和长白猪为父本的杂交后代生长速度快,肉质好,适应性强,胴体瘦肉率亦达50%左右。全省大力推广了大约克夏、长白猪与地方猪种的经济杂交;
❹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根据“公猪外来良种化、母猪地方良种化、肉猪杂交一代化”的发展方针,建设母本体系和父本体系。各地方猪种产区建设县级原种场一个以上,进行保种,50多个县级种猪场为母本系的核心,承担提纯选育优良原种猪和向二级种猪场提供优良猪种更新任务。二级种猪场(包括乡级种猪场和养猪专业大户)承担地方良种母猪的繁殖扩群和生产群(广大农户养猪)提供地方良种母猪更新的任务。千家万户作为生产群,饲养母猪数量占全省母猪数的98%,是母本体系的基础,承担生产杂种苗猪和生产商品肉猪的任务。父本体系是各县(市、区)家畜改良站,全省共有64个,主要任务是集中饲养优秀公猪,实行全县或跨县“统一供精”,向乡级输精站(乡畜牧兽医站)供应优良公猪精液。全省2 000多个乡站概不饲养公猪,只承担向广大农户的发情母猪提供输精服务的任务。通过“统一供精”的纽带,把父本体系与母本体系结合起来,构成完备的良种猪繁育体系。
(2)牛。
❶地方良种水牛的系统选育。1958年建立东台种畜场、射阳种牛场、盱眙种畜场,对海子水牛和山区水牛进行系统选育,至80年代,东台、射阳两场的海子水牛均达到了各项选育指标,其体尺、体重和役力均超过国内其他地方水牛的指标。盱眙种畜场选育的山区水牛,其体尺、体重和役力均有新的提高;
❷培育“中国黑白花奶牛”。60年代初,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场开始黑白花奶牛的育种工作,70年代推广了奶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加快了奶牛良种选育。80年代初,南京种公牛场先后培育出4头优秀公牛,其中1059号公牛被评为1982年度全国4头优秀公牛之一。1983年以后,南京种公牛站先后从原西德、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引进优良黑白花种公牛,以加快奶牛群的遗传改进速度。至1987年“中国黑白花奶牛”品种基本育成;
❸杂交改良地方牛种。50年代,推行黑白花奶公牛改良本地黄牛,至1960年各地黑白花杂交牛已达2万头左右。泗阳黄圩牧场引进荷兰公牛与当地黄牛杂交,具有乳役兼用牛体形,泌乳期达300天以上,年产乳1 500~2 000公斤,有耐粗、抗病、适应性强等特点。70年代徐州地区种公牛站,陆续从国外引进海福特、夏洛来、抗旱王、西门塔尔等肉用和乳肉兼用型良种牛,开展与本地黄牛杂交改良工作。所产后代体型大,生长快,产肉多,役力增强。丹阳练湖农场引进的摩拉水牛,与当地水牛杂交后代,生长发育快,体大力强,但耐力差,难调养。80年代后期,牛肉价格放开,养牛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发展商品肉用牛的积极性提高,加快了耕牛的改良。1987年,铜山、盱眙、睢宁、泗洪4县列为全国商品牛基地县后,每年改良配种母牛数以数万头的规模发展,至1992年,当年改良配种母牛达4.5万头,年末杂交改良存栏数达到10万余头,占全省牛存栏数的88%;
❹现代繁殖技术推广应用。奶牛普遍使用冷配技术,各奶牛场开展联合育种,使奶牛生产性能迅速提高,成年奶牛平均产奶量从1978年的2 000公斤左右,1989年提高到3 700公斤。冷冻胚胎移植技术和增胎激素技术已开始应用,缩短了牛的繁殖周期,提高了生育能力。
(3)羊。传统的地方品种羊有湖羊、小尾寒羊、徐淮白山羊、海门白山羊等。70年代前,群众自繁自选,小尾寒羊濒于消失,湖羊羔皮质量下降,白山羊体型变小、生产性能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加强了地方品种羊的选育。建立了无锡、吴江湖羊种羊场,以及吴县东山镇湖羊资源保护区。在海门、睢宁建立了白山羊种羊场。国家重点扶持江苏建设28个山羊板皮基地县,其中启东、海门还列为山羊笔料毛生产基地。加强了种公山羊的选留、培育和科学的选种选配,推广羊的人工授精技术,对徐淮、海门的白山羊采取适当导入萨能山羊基因以增大体型,提高产肉性能和板皮质量。经过系统选育,湖羊繁殖率由218.6%~238%提高到242.4%~244%,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由48.5公斤、43.31公斤提高到50.75公斤、46.09公斤,湖羊羔皮甲级皮比例由7.8%提高到15%。白山羊的体型有所增大,产肉性能,板皮面积和质量都有提高,笔料毛质也有明显提高。徐州地区先后引进苏联细毛羊和美利奴细毛羊、德国美利奴细毛羊与小尾寒羊杂交改良。至70年代末,徐淮地区小尾寒羊已基本上被杂种细毛羊所代替。据铜山县种羊场测定,杂种细毛羊成年公、母羊平均产毛量分别达到7.75公斤和4.5公斤,比小尾寒羊平均产毛量提高4倍以上。80年代以后,又引进内蒙古、新疆培育的“中国美利奴羊”,澳大利亚美利奴羊冷冻精液与原苏联、德国美利奴羊配种、改良,使杂种细毛羊生产性能得到新的提高,羊毛品质也得到新的改善。
(4)家禽。
❶地方家禽品种选育。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分别对狼山鸡、高邮鸭、如皋鸡、太湖鸡、绍鸭、溧阳鸡、太湖鹅、鹿苑鸡等地方家禽品种进行系统选育。使地方家禽品种的体型外貌趋向一致,原品种特性得到保持,生产性能有新的提高;
❷培育家禽新品种。1958年,原华东农科所培育出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肉蛋兼用的新品种“新狼山鸡”。1964年,昆山县玉山哺坊饲养场,在对娄门鸭本种选育基础上,与北京鸭杂交,至1970年培育出肉蛋兼用的新品种 “昆山麻鸭”。1965—1972年,省家禽研究所,引用新汉夏鸡、日本系红色科尼什鸡、古巴系白色科尼什鸡和本种启海鸡等多个品种,进行复杂杂交,培育出海红黄鸡和海科白鸡。70年代中后期,引用白洛克鸡和星波罗鸡C、D系,进行品系选育和复杂杂交,培育出国内第一个三系配套的商品肉鸡新品种 “苏禽3号”。80年代,还相继培育出“江苏红育鸡”、“80”隐性白羽白洛克鸡、苏禽862、苏新A、B、C、D配套4系等新品系。引进美国尼古拉火鸡种蛋,英国卡叽·康贝尔鸭、罗斯鸡、狄高鸭、加拿大星杂579蛋鸡、美国AA肉鸡、法国番鸭、加拿大大红波罗肉鸡、英国樱谷鸭、法国莱茵鹅、郎德鹅等共2万只左右,加快了全省家禽良种化的步伐,至1992年全省家禽良种普及率达48%。
(5) 兔。民间养兔主要是本地白兔。50年代中、后期,兔毛、兔肉和兔皮制品相继进入国际市场,陆续从国外引进优良兔种。至1992年,全省累计引进国外优良兔品种16个,其中毛用兔品种4个,肉皮用兔品种9个,皮用兔品种3个。杂交选培成的新品种有:60年代的中系安奇拉兔,即全耳毛兔(利用英、法两系安哥拉兔与本地白兔杂交而成)。原联邦德国长毛兔及其杂种毛兔,在全省基本普及,其良种覆盖率占毛用兔的70%以上。
(6)蜜蜂。50年代,仍以饲养本地中蜂为主。60、70年代,先后引进、繁育意蜂良种,逐步由美国意蜂蜂王、安纳托利亚蜂、喀尔巴什蜂取代本地中蜂。饲养良种蜂每箱年产蜂蜜由原来15公斤增加到40公斤,产王浆由100克增加到300克,均提高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