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雌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雌黄 【概况】: 异名 黄安(《石药尔雅》)。 基源 雌黄为硫化物类雌黄族矿物。 原矿物 雌黄正品一般指雌黄Orpimentum。 历史 雌黄最早记载的文献是《本经》,列为中品。李时珍释其名曰:“生山之阴,故曰雌黄。”《别录》载:“雌黄生武都(今甘肃成县西40公里),与雄黄同山生。”此说与现今《矿物学》所载:“雌黄常与雄黄同生。”极吻合:陶弘景谓:“……昆仑黄,色如金,而似云母甲错,画家所重。”雷 ”所述的颜色、似云母一样片状解理的雌黄、品质最佳。近矿物雌黄解理完全,呈片状集合体。因而本草所说的雌黄与现今雌黄一致。李时珍引独孤滔丹房镜源云:“背阴者,雌黄也。试法:但于甲上磨之,上色者好。又烧熨斗底,以雌划之,如赤黄线一道者好。 ”系古代采用鉴别雌黄优劣之方法;据王嘉荫释曰:“这种试法是用热熔矿粉所成线条来作鉴定,雌黄易熔,故能划成熔化的线条。”近代有人用雄黄和硫黄炼制成雌黄。 形态 雌黄属于单斜晶系。单晶体呈短柱状,往往带有弯曲的晶面。集合体呈片状、梳块、块状、土状。柠檬黄色。 条痕鲜黄色。光泽视方向不同而变化,由油脂光泽至金刚光泽。半透明。解理平行(010)极完全。 硬度1.5~2,密度3.4~3.5g/cm3。薄片具挠性。 产状 雌黄通常产于低温热液、火山热液矿床中,常与雄黄共生。 产地 主产于湖南、贵州,云南、四川、湖北、陕西亦产。 。【生药】:采集 全年皆可采挖,采挖后,除去杂石、泥土。 鉴别 性状 雌黄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黄色,有时因混有雄黄呈橙黄色;表现常覆有一层黄色粉末,条痕柠檬黄色。微有光泽。 半透明。 用指甲可刻划成痕。体较重,质脆易碎,断面呈树脂样光泽。 手触之易染指。有蒜样臭气。 显微 反射偏光镜下,反射色灰白色、浅灰色。 双反射显著:白色、暗灰带玫瑰色调、灰白色。 双反射显著、白色、暗灰带玫瑰色调、灰白色。非均质性强。 反射率31%~26%(伏黄)。 理化 ❶ 雌黄燃之易熔融,成红黑色液体,生黄白色烟,具强烈的蒜臭气;冷却后熔融物凝结成红黑色固体。 ❷ 取雌黄粉末,加氢氧化钠试液浸渍。取上清液加亚硝基铁氰化钠试液,溶液立即显紫红色。 取上清液加硝酸银试液,立即显棕黑色沉淀。 加工炮制 雌黄除净杂质,研成细粉用。 贮藏 置密闭容器内,放于干燥处,妥善保存。 。【化学】: 雌黄主含三硫化二砷As2S3,其中As60.91%,S39.09%。 类质同象混入物有Sb。此外,尚含Hg、Ge、Se等微量元素。 参考文献 南京大学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1978∶308 。【药理】: 雌黄1∶2浓度,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9;5(4)∶286 【药性】: 性味 辛,平;有毒。 ❶ 《本经》:“味辛,平。” 归经 归脾经。 《得配本草》:“入肝经阴分。” 功效 燥湿、杀虫、解毒、止痒。 主治 癫痫、寒痰咳喘,虫积腹痛、疥癣、恶疮、蛇虫螫伤。 ❶ 《本经》:“主恶疮头秃痂疥,杀毒虫虱,身痒,邪气诸毒。” 用法用量 内服:0.3~0.6g,入丸、散,不入汤液。外用:适量,研末作撒布剂或软膏。 使用注意 阴亏血虚及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杀虫方(《圣惠方》)治乌癞疮:雌黄,不限多少。 细研如粉,以醋并鸡子黄和令匀。涂于疮上,干即更涂。 ❷ 雌黄膏(《圣惠方》)治头上生疮及一切恶疮:雌黄30g(研末),黄连30g(去须),苦参30g,礜石、 上2味为末,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用五叶草、糯米同煎汤下4丸。 上2味捣研为末,用干蒸饼为末,入水内拌和捣熟,丸如绿豆大,每服10丸,加至20丸,空心盐汤下。 ” 单方应用 ❶ 《仁斋直指方》:“治牛皮顽癣:雌黄末,入轻粉,和猪膏敷之。” ” ❶ 李时珍《纲目》:“雌黄、雄黄同产,治病则二黄之功亦仿佛,大要皆取其温中,搜肝、杀虫、解毒、祛邪焉尔。”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