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1. 洛阳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1. 洛阳市 1. 洛阳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河南省西部。因在洛水之北,故名洛阳。辖偃师市及孟津、汝阳、伊川、洛宁、嵩、宜阳、新安、栾川8县。 夏都斟,商都西毫时,均为京畿中心地区。西周初,成王七年(前1030),周公于洛水之北瀍水两岸营建雒邑,为东都,有两城:西曰三城(今洛阳王城公园附近),平王元年(前770)自镐东迁都此,为东周之始;东曰成周(今洛阳白马寺东),敬王元年(前519)避王子朝乱,迁都于此。老子曾任东周守藏室之史(管理国家藏书的史官),孔子曾来此问礼于老聃。战国时属秦,王城称河南城,成周名雒阳城,为三川郡治。秦始皇时,雒阳为吕不韦封地,曾修建宫室。此后两城渐衰。西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仍治雒阳。建武元年(25),汉光武帝定都雒阳,修建城池、宫室、苑囿、池沼,私人园林亦兴起,游赏功能已上升至主要地位。城内宫殿建筑崇宏,雕饰华丽,商业繁荣,文化发达,为全国最大的城市,班固《东都赋》、张衡《东京赋》有生动描述。城南有明堂、辟雍、灵台三大建筑群,巍峨庄严,为祭祀太庙,行礼乐、宣德化,观测天象处。张衡曾任太史令,于此创制候风地动仪,为世界最早测定地震仪器,又创制浑天仪、候风仪,亦世界最早之天象天文仪、风向仪。造纸、纺织、水碓等手工业技术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高等教育很发达,太学中学生最多时达3万余人,桓谭、班彪、贾逵、马融、郑玄等经学大师均在此讲学,人材之盛,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为正五经文字,熹平四年(175)命蔡邕以古文、篆、隶三体文字书写五经文字,刻石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佛教亦甚兴盛,永平十一年(68)所建之白马寺,为中国最早的寺院。文学、史学、哲学、医学、书法和语言文字学等成就亦高,乐府诗的整理、文人五言诗和京都大赋的创作均以洛阳为中心,班固《两都赋》、《汉书》、张衡《两京赋》、王充《论衡》、王逸《楚辞章句》、许慎《说文解字》等均完成于洛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汉魏之际建安文学拥有三曹、建安七子等著名作家,“建安风骨”影响深远,文学批评亦放异彩。东汉196年间为洛阳城市发展史上鼎盛时期,也反映了我国一世纪和二世纪初文化的最高成就。洛阳因居天下之中,河山拱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屡毁于战火。东汉末,战乱频仍,初平元年(190),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悉烧宫室、官府、居家”。建安元年(196),还都时,百官依颓垣残壁,凄惨已极。曹植《送应氏》:“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刺上参天”,已不堪为都,乃移许昌。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自立,重建宫城,并迁都于此,改雒阳为洛阳,国号魏。青龙三年(235),魏明帝大修宫殿、园林,公卿群僚皆负土筑景阳山于芳林园中,并令马钧制作水转百戏以增游观之乐,园林旅游诗亦随之出现。魏晋之际,玄学兴起,开清谈之风,世称“正始之音”,何晏、王弼及后来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均曾居此。西晋都此,并为司州,河南郡治。有金市、牛马市、羊市,街市呈现繁华景象,晋陆机《洛阳记》有记述。太康之世,文学创作有“三张两潘二陆一左”,“比肩诗衢”,史称太康八杰,“洛阳纸贵”、“二陆入洛,三张减价”,均为文坛趣闻。永嘉五年(311),刘曜入洛,杀官吏、士民三万余人,纵火焚城,中原士族大批南迁,洛阳化为废墟。北魏太和十七年(493),迁都于此,十九年重建宫城竣工,城东西长2.6公里,南北长4公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树,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相冬青”,官宦所居,亦富丽豪华,可与皇宫媲美。居民居住区称为里,共220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十分富有,“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并有客馆安置西域等国外商人,著名市场有洛阳大市、四通市、洛阳小市,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为著名的国际性贸易城市。北魏孝文帝后崇信佛教,洛阳寺院最多时达1367所。永宁寺、景明寺等规模宏大,且多有园林,《洛阳伽蓝记》:“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模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菩提达摩来此见之惊叹不已。龙门石窟亦开凿于此时。东魏天平元年(534),迁邺,发四十万户北徙,改为洛州洛阳郡、河南郡,次年发十万民夫拆毁宫殿,洛阳惨遭破坏。后高欢与宇文泰屡次在此争战,侯景、长孙子彦等先后纵火焚烧内外宫寺民居,从此汉魏以来所建之洛阳故城完全废弃。隋大业元年(605),炀帝欲迁都洛阳,开始营建东都城(今洛阳市区及近郊),工程浩大,每月役丁多达两百万人,一年告成。城垣跨洛水两岸,周长52里,内有宫城和皇城,有25条大街、103坊,人口百万以上。又于城西筑西苑,穷极华丽,《隋书·地理志》谓其“周二百里”,为历史上仅次于上林苑之特大园林。又发民夫百万于洛阳、盱眙间开凿通济渠,水路通畅,促进洛阳经济发展。城内有三大市,其中丰都市为最大的商业中心,有400余店、3000余肆,周围8里,开12门,“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奇珍山积”,“榆柳交阴,通渠相注”(《大业杂记》),通远市、大同市亦全国著名大市。所筑含嘉仓,为历史上最大的地下粮仓,经唐代经营,储粮达2亿5千万斤。唐初废东都之名,显庆二年(657),复称东都,乾封二年(667)筑上阳宫,壮丽华美为诸宫之冠。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称神都。建造明堂,扩建城苑,改隋西苑为禁苑,建筑极尽豪奢。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称帝,以此为都,国号周,并徙关外七州之民数十万户,“以实洛阳”。中宗复位,仍改为东都。城内手工业、商业更为发达,行业分工很细,有120行,城内大市以隋三市为基础进一步发展,有不少来自西域的胡商,与长安同为国际性商业城市。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曾在此称帝,国号大燕,洛阳为叛军与唐军争夺之主战场,宫室十不存一,又遭回纥抢掠,凋敝残破,后虽有恢复,已非昔时,韦应物《登高望洛城作》述其盛衰云:“雄都定鼎地,势居万国尊。……膏腴满榛芜,比屋空毁垣。”文宗时(827—840),白居易、刘禹锡先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开成二年(837)上巳节,与留守东都的裴度等十五人修褉于洛水之滨,唱和甚多,影响颇大,为洛阳历史上最为人称道之文坛胜事。后白居易等又有九老之会。后唐开平三年(909),朱温迁都于此,经数年建设,逐渐繁荣。后唐同光元年(923),李存勗亦迁都于此,称洛京。后晋天福元年(936),石敬瑭以洛阳为都,至此,建都洛阳已历十五朝,次年迁开封。北宋以洛阳为西京,置留守。景祐元年(1034),改筑洛阳城,规模已小,址在今洛阳旧城。隋唐洛阳园林,曾达100余处,盛况空前,战乱中毁坏殆尽,有洛阳园林“与唐共灭而俱亡”之说。赵匡胤定都汴京后,王公、名臣、学者、诗人以及富商大贾在洛阳建造园林者颇多,居洛造园似为北宋上层社会一种风尚,邵溥云:“洛阳名公园林天下第一。”赵普、富弼、司马光、文彦博、欧阳修、邵雍、程颢、程颐等在此建有私园。李格非《洛阳园林记》细述19处名园,虽多因隋唐之旧,而园景已为新作,成为洛阳园林旅游佳处,天王院花园子有牡丹数十万本,花开时节“张幕幄,列市肆”,“倾城仕女绝烟火游之”。邵雍有“天下名园重洛阳”,苏辙有洛阳“园囿亭观之盛实甲天下”的评语。金人攻陷洛阳后,古城建筑几乎全部化为灰烬,改称中京,设金昌府,筑新城,即今之洛阳老城。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蒙古军七攻洛阳,破门而入,称洛阳为河南府路治。明、清仍称洛阳,为河南府治。明洪武六年(1373),改筑砖城,周长8里345步,高4丈,壕深5丈,阔3丈。崇祯十四年(1641),李自成攻洛阳,城垣被毁,清时多次修葺,尚存部分城垣城壕。民国十一年(1922),河南省长公署曾迁至洛阳老城。二十一年,国民政府自南京迁至此,驻老城,并以此为行都。1948年解放后,析洛阳县城区置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豫西山地和黄淮平原过渡地带,周围有邙山、首阳山、周山、万安山、龙门山、香山、洛水、瀍河、涧河、伊水,为《易经·系辞上》所说的“河图洛书”出现地,历史悠久,文化胜迹丰富,有龙门石窟、香山寺、白居易墓、关林、白马寺、上清宫、周公庙、文峰塔、孔子入周问礼碑、周都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含嘉仓、永宁寺塔基、西汉壁画墓、金谷园遗址、白居易故居、安乐窝邵雍祠、独乐园遗址、邙山古墓群、天津桥遗址等。其中龙门石窟、白马寺、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洛阳历来为名人游赏吟咏的繁盛之地,“华岳三峰小,黄河一带长”、“洛阳自古多才子,唯爱春风烂漫游”、“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荫中十万家”等诗句,至今脍炙人口,久传不衰。洛阳为我国牡丹主要产地,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誉,宋时已有100多个品种,历代咏赞之作颇多。今日洛阳有牡丹180多个品种,多达20余万株,已被定为洛阳市花。洛阳历经战乱,盛衰兴废,无以过之,游洛者多感叹之语,司马光有《过故洛阳城二首》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工艺品有洛阳唐三彩、洛阳宫灯、洛阳仿古青铜器、洛绣、洛宁竹帘等。表演艺术有百戏、豫剧、曲剧、河洛大鼓等。节庆集会活动有洛阳牡丹花会等。美食品有洛阳水席、阎家羊肉汤、张家馄饨、不翻汤、洛阳燕菜、鲤鱼跃龙门、清蒸鲂鱼、长寿鱼、杜康酒、孟津梨、洛阳樱桃、猴头等。交通铁路有陇海线、焦枝线;公路四通八达,连天、晋襄两大公路干线在此交汇;航空可通达国内各大城市。 ☚ 三、洛阳、三门峡旅游区 西汉壁画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