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病入膏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同义成语 > 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病入膏肓】bìnɡ rù ɡāo huānɡ 形容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膏肓:我国古代医学上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为肓,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例〉他已病入膏肓,再好的医生和药物也无济于事了。 【不可救药】bù kě jiù yào 病重得没法医治。比喻人或事物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药:用药治病。)〈例〉他沉迷于赌博,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辨析 都是直陈性成语;都可指病情严重,无法医治。也都是比喻性成语;比喻事态严重;都含贬义。都常作谓语、定语。 用作直陈性成语时,“病入膏肓”着重于病的严重性;用于书面语。“不可救药”着重于无药可医治;多用于口语。用作比喻性成语时,“病入膏肓”强调事态的严重性,没有办法挽救;用于书面语。“不可救药”多用来比喻思想品行等极坏,不可使其改变;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提示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病入膏肓 【出处】: 《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 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医至, 曰:‘疾不可为也。在育之上, 膏之下, 攻之不可, 达之不及, 药不至焉, 不可为也。’”【故事】: 晋景公生了病, 到秦国去请医生。秦桓公派有名的医生缓到晋国去医治晋景公的病。缓还没有到晋国的时候, 晋景公梦见他的疾病化成两个小孩子, 一个小孩子说:“那个高明的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我们逃到什么地方去好呢?”、另一个小孩子说:“躲在 ‘肓’ 的上面,‘膏’的下面, 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呢!”缓来到晋国,诊断了晋景公的病, 然后说:“这个病已经没法医治了,病已经达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用灸法攻治不行,用针法医治效力又达不到, 内服药物的药力也达不到, 所以没法治了!”晋景公听了以后, 觉得和自己作的梦非常符合, 就说:“你真是一位高明的医生啊!”便赠给缓一份厚礼, 让他回秦国去了。 【意思】: 疾病已严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 据说这里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引申为事态严重, 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古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生哽咽良久, 自言知罪, 但求拯救。莲回:‘病入膏盲, 实无救法。’”黎汝清 《叶秋红》:“对那些病入膏肓, 不可救药的人的死, 医生是没有责任的!”
病入膏肓 古人认为在心之下有小块脂肪叫膏,膈之上有一片薄膜叫肓,认为膏肓之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现代医学认为“膏肓”就是指心脏,“病入膏肓”即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症。典出《左传·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这个典故说的是: 春秋时代,晋国国君晋景公梦见大鬼,吓得生重病,便派人去秦国请医生。秦桓公就派了著名的医生缓前去为景公治病。这时,晋景公又梦见两个小孩子在说话。一个说:“缓的确是个好医生,恐怕要伤害我们,而我们又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我们就躲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那他就没办法了。”缓到了晋国,给晋景公诊脉后,沉思半晌,对他说:“这病没法治了,它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用灸攻,攻不到;用针刺,刺不到;吃药更不行,实在无能为力了!”晋景公联想到梦中所见,很佩服缓的诊断。 “病入膏肓”即由这一典故而来,指病势严重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亦比喻事情严重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又因晋景公病中梦见两个孩童,古称“竖子”,后人因此把生病也称作“二竖为虐”。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同义成语 > 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异 病入膏肓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说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形容病情严重,无法医治。亦比喻情况严重,已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一般事物,但无贬义。 例 到达建康后,明诚果然因服用了大量寒药,发疟下痢,病入膏肓。(郁雯《李清照》七)尽管林则徐以他自己清廉正直的持守,关心民瘼的精神和所采取的一些兴利除弊的措施,赢得了人民的称颂,但病入膏肓的封建末世,已经不是一个或几个林则徐式的清官能吏能挽救的了。(李侃《林则徐的历史贡献》) 无可救药 救:疗救,拯救。病势严重,无法治疗抢救。亦比喻坏到极点,无法挽救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态,含贬义常用作“地步”等词语的定语。 例 医生发现她是得了黍形结核症中最猛最无可救药的一种。(冰心《我的学生》)生活里有什么希望呢?我只能改变自己的境况,而现实却是无可救药的。(张抗抗《北极光》六) 亦作“不可救药”。 例 怀疑与猜忌,难道竟已成了他们不可救药的根性了么?(郑振铎《桂公塘》十四) 同 都可指病情严重,或比喻事态严重。都可作谓语、定语。 辨 “病入膏肓”的“肓”不能写作“盲”,不读máng。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精品成语 > 病入膏肓 膏肓: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隔膜之间为肓,谓膏肓之间药力不能达到。① 指病情严重,已无法医治。萧乾《〈梦之谷〉序》:“我凝看那黑色巨石,像一个~的人用无神的眸子瞅着自己的亲人。”② 比喻事态非常严重,已不可挽救。顾笑言等《李宗仁归来》二:“但是,蒋介石集团已~,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使其起死回生。”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 〔变式〕病在膏肓 〔近义〕病入骨髓 不可救药 ① 回春乏术② 回天无力 〔反义〕药到病除 〔辨析〕“病入膏肓”“病入骨髓”“不可救药”都表示病情严重,无法医治,也都比喻事态坏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但“病入膏肓”“病入骨髓”强调病重,“不可救药”强调无法医治。 〔连用〕不可救药 命在旦夕
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bìnɡrùɡāohuānɡ┃┃━━ 病根在膏肓之间,药物不达,无法可治。比喻事态已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唐·周昙《咏史诗·晋景公》:“晋侯徒有秦医缓,疾在膏肓救已迟。”金·王若虚《王内翰子端诗近来陡觉无佳思》诗:“功夫费尽谩穷年,病入膏肓岂易镌。” ☚ 珠联璧合 黄尘 ☛ 病入膏肓❶指病情危重,难以挽救。《三国演义》第五二回: “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现今面色羸瘦,气喘呕血; 不过半年,其人必死。” 病入膏肓bìngrùgāohuāng古人认为在心之下有小块脂肪叫膏,膈之上有一片薄膜叫肓,认为膏肓之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现代医学认为“膏肓”就是指心脏,“病入膏肓”即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症。典出《左传·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病入膏肓bìngrù-ɡāohuāng膏:心尖脂肪;肓:心脏与膈膜之间的部分。古代中医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指病情十分严重,已经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十分严重,已经无法挽回。 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成〉比喻情况严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他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病入膏肓膏,指心下部分。肓,心脏与膈膜之间。旧说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指病情极其严重,已无法医治。也指事情或问题十分严重,不可挽救。《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请足下多服续命之散,数加益智之丸,无令病人膏肓。”《三国演义》第五二回:“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明史·李自成张献忠传序》:“庄烈之继统也,……譬一人之身,元气赢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近,剂则寒热互投,病人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歧路灯》二回:“热肠动处真难默,冷眼觑时便欲暗;病人膏肓嗟已矣,愿奉宣圣失言箴。”也作“病在膏肓”。《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病者病在膏肓,顽者顽入骨髓。”也作“病染膏肓”。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真个崔张不让,命该雕丧,险些病染膏肓,此言非妄。”参见“二竖”。 病入膏肓(同)不可救药 病入膏肓膏:心尖脂肪。肓:心脏与隔膜之间的部位。疾病深入膏肓,指不治之症,或比喻形势严重到无法挽救的地步。春秋时,晋景公得了重病,生命岌岌可危,于是派人到秦国去请医生。秦医到来之前,景公梦见疾病化作两个小孩,一个说:“医生来了怎么办?他会伤害我们的,我们往哪儿逃呢?”另一个说:“我们呆在景公的肓之上,膏之下,医生又能把我们怎么样!”秦医来到后诊断说:“您的病已深入膏肓,药力已无法达到。”景公说:“真是个了不起的医生啊!”于是送给医生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去了。(见《左传·成公十年》) 病入膏肓[病在膏肓]、病入骨髓、不可救药[无可救药];手到病除、着手成春[妙手回春]○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形容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大限已到|他已~,医生也无力回春。也说〖病在膏肓〗。 ○病入骨髓bìng rù gǔ suǐ形容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针药都无可奈何|~,百药罔效|看着~的妻子,他悲痛欲绝。 ○不可救药bù kě jiù yào形容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他已卧床三年了,我知道他已~。也说〖无可救药〗。 ●手到病除shǒu dào bìng chú手一到就能把重病消除:我家几代行医,保证~。 ●着手成春zhuó shǒu chéng chūn手一到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名医扁鹊有~的神妙医术|华佗再世,~|匡大夫当真名不虚传,有~的本领。也说【妙手回春】。 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语本《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后因以指病情严重,无法治好。林则徐《与叶申芗》:“亡弟之变,忽亦将及期年,其病体久入膏肓,思之尚有余恸。” ☚ 废疾 病笃 ☛ 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指病情严重,已无法医治。膏肓(gāohuāng):我国古代医学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 遍体鳞伤 不得善终 ☛ 病重 病重病疾 病力 病笃 ☚ 疾病不愈 病愈 ☛ 体内各部分 体内各部分体内的空处:腔(体腔;腹~;鼻~;口~) 另见:器官 ☚ 体内各部分、器官 器官1 ☛ 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亦作“病在膏肓”。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痰火点雪·序》:“世有不善保养,又不善服药,病入膏肓,非药石所能及也。” 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be critically ill and incurable; be incurably (mortally/fatally/hope lessly) sick; one’s illness has reached the irremediable stage; past all hope for recovery; sick to the core(/beyond cure); the disease has attacked (/spread to the vitals—beyond cure 病入膏肓incurably ill;incurably sick;mortally sick;have no hope of recovery;struck by fatal disease;be terminal 病入膏肓bìnɡ rù ɡāo huānɡ膏肓:指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形容病势严重,无法救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无可挽救的地步。sick beyond cure, too far gone, an incurable case, sick to the core 病入膏肓bìnɡ rù ɡāo huānɡ膏肓:指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形容病势严重,无法救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无可挽救的地步。sick beyond cure, too far gone, an incurable case, sick to the core 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criticalcondition of disease 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解义】膏肓: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病情严重,无可救药。也比喻情况严重,已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病入膏肓《辞源》源云:《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明史·三〇九·李自成张献忠传·序》:“庄烈之继统也……譬一人之身,元气羸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己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 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形容病势危重,无法救治。多比喻事情恶化,无可挽救。“膏肓”,古代医家指心尖脂肪为膏,心脏和膈膜之间为肓,据说是药力所达不到的地方。《左传·成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 ‘膏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表曰:‘我病已入膏肓,不久便死矣,特托孤于贤弟。我子无才恐不能承父业,我死之后,贤弟可自领荆州。’”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贱妾之恙,虽得女儿取参略延残喘,奈病入膏肓,不啻风中之烛。” 病入膏肓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病入膏肓bìnɡ rù ɡāo huānɡ膏肓:古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皆药力不达之处。指病情危重,无法救治。多比喻事情严重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病入膏肓bìnɡ rù ɡāo huānɡ【释义】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 病入膏肓bìnɡ rù ɡāo huānɡ膏肓: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隔膜之间为肓,谓膏肓之间药力不能达到。 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不可救药 不治之症 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膏肓:古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是指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原指病情危重,无法救治。后也比喻事态严重,无可挽回。 病入膏肓bìngrùgāohuāng《左传·成公十年》:“公(晋景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我国古代医学上称心尖脂肪为膏,称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认为膏肓之间是药力不能到达的地方。后以“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 病入膏肓bìnɡ rù ɡāo huānɡ解释 膏肓:古代医学术语,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这里被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指病情险恶无法医治。后来也用以比喻问题严重,无可挽救。 病入膏肓bìnɡ rù ɡāo huānɡ❶ 原指病情危重到无法医治的地步。膏肓: 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这两个地方都是药力达不到的。 病入膏肓bìnɡ rù ɡāo huānɡ也说“病在膏肓”、“病染膏肓”。指病重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态严重到无法挽救的程度。 病入膏肓bìnɡ rù ɡāo huānɡ【解义】 膏肓: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病情严重,无可救药。也比喻情况严重,已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病入膏肓bìnɡ rù ɡāo huānɡ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和横膈之间为“肓”,都是人体的重要部分,但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若是疾病到了膏肓处,则无法救治了。指病危不治。《三国演义》一○四回:“何期~,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也比喻人或事情坏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她的心理变态,即使有,也不至~,扯上那么多的人替她殉葬。” 病入膏肓bing ru gao huang膏肓: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认为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疾病已深入到膏与肓的部位。指病情严重,已无法医治。也比喻问题严重,事态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病入膏肓 不可救药bìng rù gāo huāng;bù kě jiù yào膏:指心尖脂肪;肓:指心与膈膜之间;膏肓:古代中医认为此二处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借指病重;药:指治疗。形容人的病情极其严重,已经到达不可治疗的地步。徐锦川《久病床前有孝子》:“陈亮的父亲自确诊胃癌的三年来,每次住院都是陈亮来侍候父亲……不幸的是这几天病情明显加重,医生已向陈亮有所暗示,看来陈亮父亲的病已是~。” 气息奄奄 病入膏肓qì xī yǎn yǎn;bìng rù gāo huāng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膏肓:本指药力达不到的心尖脂肪等部位。本形容病情十分严重。也用以比喻濒临破产,问题严重,处境艰难,难以振兴。徐铸成《报海旧闻·北京〈晨报〉和上海〈时务新报〉》:“1945年抗战胜利……改请马季良任总编辑,稍有起色,又因‘左倾’而被辞退,由胡鄂公主持,从此,更~了。” 病入膏肓bìngrùgāohuāng膏、肓:古代医药上的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指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地步。也比喻情况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指病势沉重,已无法医治。比喻事态发展到不可挽救地步。膏肓: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认为是药力难达到的地方。也作“病在膏肓”。 病入膏肓bìngrùgāohuāng〔主谓〕 原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后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语本《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极,药不至焉,不可为也。’”邓贤《中国知青梦》:“连队的人们都为他感到惋惜。年纪轻轻就~,这不是人生的一大悲剧么?” 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膏肓:心尖脂肪和脐下部分,据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形容病情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糟到无法挽救的境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