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1.新中国成立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1.新中国成立前 1.新中国成立前19世纪末在维新人士的努力倡导下, 地处西部边陲, 文化、 经济发展落后的青海省才有了职业教育, 1920年 (民国9年) 在 “宁海蒙番师范学校” 附设编毛科, 培训粗具文化的地毯工匠。 1932年 (民国21年), 青海省教育厅将省立第一模范学校原有中学班改为省立第一农业学校, 1939年 (民国28年) 改称青海省立西宁职业学校, 设工、农两科。 其附设的畜牧兽医训练班又独设为省立高级畜牧兽医学校。后随学校规模的发展, 开辟了实验农场, 增设了高级农艺科。但这些学校设备简陋, 师资缺乏, 专业单一。 ☚ (二)中等农业专业教育 2.新中国成立后 ☛ 1.新中国成立前 1.新中国成立前江苏农业教育事业创办较早。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江苏学政瞿鸿𥘌奏准,照省学堂之例,改江阴南菁书院为高等学堂,以书院旧管沙田试办农学。同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奏于江宁地方设立农务学堂。光绪三十二年清皇朝学部通令各省举办实业学堂。据民国4年统计,江苏省除第一、第二、第三农业学校外,还有甲种农业实业学校5所(包括蚕桑),乙种农业实业学校6所。 ☚ (一) 发展历程 2.新中国成立后 ☛ 1.新中国成立前 1.新中国成立前清光绪二十九年在江宁创办江南高等农业学堂,民国元年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光绪三十二年在吴县创办苏州府农业学堂,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民国2年,在清江的江北农林学堂(创办于光绪三十三年),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三农业学校。当时,学校的规模各约180人。民国4年,南通张謇创办的南通乙种农校停办,改名为南通甲种农业学校,民国8年改办为南通农科大学。据民国12年统计,江苏省县立的乙种农校有宜兴、淮海、丰县、六合、涟水、如皋、江阴、句容、武进、太仓、南通、泰兴、盐城及沭阳共14所,各学校规模不足百人。民国19年,江苏省立宜兴中学增设农林、陶工两科,民国23年两科分开,创立江苏省立宜兴农林科职业学校。上述初、中等农业学校,在抗日战争期间停办殆尽。 ☚ (一) 发展历程 2.新中国成立后 ☛ 1.新中国成立前 1.新中国成立前江苏办学的历史悠久,早在汉代扬州就有了官学;唐代江苏境内已经有了多种办学形式;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在建康(今南京)建立学馆,实行分科讲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项创举;梁武帝指派文学侍从周光嗣编纂的《千字文》为我国封建社会启蒙教育的必读教材,是世界教育史上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宋代,江苏境内府学、州学、县学遍布全省,书院有了很大发展(如创建于北宋初年茅山书院),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出现了如范仲淹、胡安定等一些在教育史上有影响的名人;元代,江苏各地农村又发展了许多社学,至正九年(1349年)仅苏州一地就有社学130余所;明清两代,江苏境内府、州、县学规制齐备,当时所辖的各府州县基本都设有官学,明洪武年间,苏州府所辖7县共有社学737所,如皋县有社学84所。1907年,据当时清政府学部总务司统计,江苏小学堂有1 632所、学生49 921人、教员4 491名。 ☚ (一) 发展历程 2.新中国成立后 ☛ 1.新中国成立前 1.新中国成立前江西的农业保险始于1936年, 省农业院在临川县首创 “耕牛保险社”; 1937年,省农业院与省农村合作委员会联办耕牛保险, 筹集保险基金10万元, 制订了耕牛保险章程, 在10个县推行, 但由于当时农民贫穷, 交不起保险费, 加上爆发了抗日战争而逐渐停办。 ☚ (一)发展历程 2.新中国成立后 ☛ 1.新中国成立前 1.新中国成立前江西的农业技术推广有4 000多年历史。周代开始设立“劝农”组织和官员。秦、汉时期,“劝农”官制度日趋完善,地方的各级官府设劝农员,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微观管理。这种“劝农”官制度被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袭。北宋天喜四年(公元1021年),江西设劝农使。他们的职责是“悉领农事,劝恤农民,以时耕垦”。元代设劝农司(后来改为司农司),配备多名劝农使,各路设农官,专门管理农桑水利,考察各地农情等事宜。北宋时期(公元1048—1098年),江西泰和人曾安止,任丰城县主簿、彭泽县知县期间,著《禾谱》,记述西昌(今泰和县)、吉安一带的地方水稻品种44个和附近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信州路永丰县尹王贞编著《农书》,在江西定稿,全书36卷,分为“农桑通诀”、“农器图谱”、“禾谱”三部分,书中材料多取于江西。王在任期间,“爱惠有为”,“教民勤树艺”,曾用自己的钱购棉籽,在永丰县推广种植,还向农民传授纺织技术。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江西奉新人宋应星,在分宜任教谕,编著了名著《天工开物》,详细记述了当时各地推广应用的农作物和工业原料作物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此书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刊印后,全国广泛发行。清朝末年,洋务派和维新派主张向欧美和日本学习科学技术,振兴工业,改良农业,仿效西方国家开办农务学堂,创办农事试验场,设置劝业员。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江西巡抚德寿奏折及《德宋景呈帝实录》记载,在江西高安县创办蚕桑学堂。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江西农工商矿总局在南昌府进贤门外设立农事试验场,内设畜牧场、养鱼场。民国15年(1926年)北伐军入赣后,江西省实业厅设立农务处,专司全省农林行政及技术事务。民国23年(公元1934年) 3月,江西省农业院正式挂牌成立,院内设有农业技术推广部,全省的农技推广事宜由农业技术推广部全权负责。江西省农业院成立后,每年都举办培训班,培训农技推广人员。据1940年统计,全省共举办稻作、棉作等推广人员培训班125期, 培训人数达3 915人, 培训后分派指定推广县, 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同时, 编写农业推广丛书赠送给农民使用, 每年编发60多种, 300多万册。1947年, 江西省农业善后推广辅导委员会成立, 协调、指导全省各区的农业技术推广。至1948年底, 全省有区农场及辅导区6个, 县农业技术推广所73个, 共有职工983人, 其中技术人员395人。新中国成立前夕,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被撤销, 人员解散。 ☚ 一、农业技术推广_(一)发展历程 2.新中国成立后 ☛ 1.新中国成立前 1.新中国成立前江西省第一所高等农业教育学校——江西高等农业学堂, 于1906年建立, 开设农艺、农产品加工、农业工程3个专业及附属中等机械科; 该校中途停办9年, 1944年恢复后改名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1937年, 江西兽医专科学校在省农业院兽医培训班基础上组建。1940年10月, 国立中正大学在泰和县杏岭村成立农学院, 先后开设农艺、畜牧兽医、森林、生物4个本科专业; 1945年12月,学院迁至南昌县望城岗。同年, 私立江西信江农业专科学校在铅山县鹅湖书院建立, 开设农艺、园艺、水利3个专业; 1948年, 学校迁至上饶沙溪。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全省4所高等农业院校共毕业学生1 079人。 ☚ 一、农业教育_(一)发展历程 2.新中国成立后 ☛ 1.新中国成立前 1.新中国成立前江西农村文化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唐代王勃在 《滕王阁序》 中就写有 “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之句。旧时, 农村文化活动, 一般与民俗相结合。元宵闹花灯、端午竞龙舟、社日祈年、迎神赛会, 都要举行文娱活动。但是,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 农村文化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历代封建王朝, 从未设置过专司农村文化的机构, 官吏不仅漠视农村文化, 而且还作诸多限制。清道光年间,宁都县官府禁止农村演采茶戏, 诬采茶戏 “蛊人耳闻”。清同治年间, 会昌县禁止农民在劳动时唱和“秧歌樵歌”, 称这类民歌 “音繁节促、有伤风化”。官府的种种禁令, 严重地阻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 一、农村文化_(一)发展历程 2.新中国成立后 ☛ 1.新中国成立前 1.新中国成立前江西农村电影放映是私营性质。据资料记载:1924年,修水县义宁镇辜琴宾化一百块银元从上海购进英国产35毫米无声放映机一台,手摇操作放映,每秒16格画面,放映场地除县城外,还到乡村放映。这是江西第一台电影放映机。1935年,江西省教育厅、公路处、省立民众教育馆共同组织成立“江西巡回教育电影团”,年经费1.2万元。该团自备汽车一部、发电、放映设备齐全,机动性强,曾先后在新建、抚州、吉安、泰和、遂川等县放映。1936年,国民党中央在南京创办“电化教育人员培训班”,江西派5人前往受训,期满返赣成立3个放映区,购16毫米有声放映机、发电机3套。由“省民众教育馆”主持其事,在放映区6年内,先后到达52个县,放映757场,观众2 427 500人次。 ☚ (三)农村电影 2.新中国成立后 ☛ 1.新中国成立前 1.新中国成立前清光绪末年, 江西卫生事务由警察总局兼管。民国时期, 江西卫生事务由省民政厅主管。1934年, 成立全省卫生处。至新中国成立时, 全省只有卫生机构141个, 卫生专业人员3 559人, 医院病床1 940张。平均每千人口只有卫生专业人员0.22人, 病床0.15张。在全省72所县卫生院中, 平均每院只有卫生专业人员5.5人, 病床2张。民国政府时期的38年间, 江西省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连年不断, 经常发生大流行。据1937—1948年的不完全统计, 全省发生天花5 049例, 病死664例; 发生霍乱10 064例, 死亡3 038例; 鼠疫在14个县、市流行, 发病2 945例, 死亡1 530人; 血吸虫病在流行的30~40年间, 死亡31.5万余人, 使1 362个村庄毁灭,2 265个家庭绝户; 疟疾、丝虫病、结核病、伤寒、痢疾、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地甲病、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在农村广为流行, 年发病率高达439‰,婴儿死亡率高达200‰。江西人口, 在清末年有2 461万人。由于战争、灾荒、疾病死亡等原因,至1949年解放时, 江西仅有1 314万人, 人均寿命35岁。 ☚ 一、农村卫生_(一)发展历程 2.新中国成立后 ☛ 1.新中国成立前 1.新中国成立前农村体育活动基本上是以民间体育活动为主, 逢年过节或农闲时, 各乡村自发的组织舞狮、划龙舟、耍龙灯、武术表演、挤棍、撑石矶 (锁)、举石担、扳手腕、打秋千、踢毽子、跳房、打梭、摔跤、走高跷、跳板登、跳绳、踩莲船、打长蛇、拔河、滚铁环、倒立、棋类、游泳、爬山等活动。民国17年10月 (1928年), 全国第一次国术考试在南京举行, 南昌县向塘天王渡农民胡炯获得全胜。民国22年 (1933年) 10月, 全国第二次国术考试, 向塘腰埠农民王天化在乙组比赛中获银盾、银杯奖匾各1件, 新干县农民聂发庸获 “武状元” 奖。 ☚ (一)发展历程 2.新中国成立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