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章】
首節注釋‘性、道、教’處,‘是則’二字之有無云云。‘是’是有指於無形之謂也,‘則’是易言於無疑之辭。性無形迹之可指,故只云‘所謂性也’;道是情之發,既有指於無形,故曰‘是則所謂道也’;教則形迹既露,一世所其得見者,故曰‘則謂之教’。
‘“出於天”亦此意[1]’云者。‘性、道、教’之移一級,董子之言‘出於天’,皆不易之意也。
第二節‘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之道字,專指理而言;‘戒慎、恐懼’,則用工於未然之前,使發時無須臾離之事也。東山問目中‘動静不可離’之説,誤也。
注‘無物不有,無時不然’者,萬物之理皆備於性,而無時不然之謂也。
第三節注‘既常戒懼’之常字,與上注‘常存敬畏’之常字義同,皆未發時常常用工之意。
‘於此尤加(勤)〔謹〕焉’之‘尤加’二字,於大文中‘莫見、莫顯’之莫字上看得來。
‘遏人欲’之‘人欲’,即大學‘正心’章‘忿懥’之類,非‘誠意’之利欲[2]。
第五節注‘初非有待於外’者,此是學問者之極功,生知者之能事,初非有待於性分之外,而修道之教亦行乎位育之中。
‘一體一用’者,體是中,用是和。‘於此合中和一句[3]’者,中和雖若各項事,其實中亦和之事。
章下注‘聖神功化’者,在我之聖德至於神矣,處物之功用至於化矣。首章第二節‘不可須臾離’,指發後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