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别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别赋》 辞赋。江淹作。这篇赋铺叙了士卒、富者、刺客、入绝国者、游子思妇、学道成仙者、桑中陌上的情人等“黯然销魂”的离别情状,有的衔涕伤神,有的抆血相视,有的慷慨悲歌,有的四季相思,有的缠绵悱恻,有的对影伤独,参差错落,情味深长。文词清丽,音节铿锵,使读者为之回肠荡气,是抒情小赋中的名作。 《别赋》
江淹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1)。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2)。棹容与而讵前(3),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霑轼(4)。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5)。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6)。巡层楹而空掩(7),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故别虽一绪, 事乃万族(8)。至若龙马银鞍, 朱轩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9)。琴羽张兮萧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10)。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11)。造分手而衔涕(12),咸寂寞而伤神。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13);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14)。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15)。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16);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17)。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18)。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19)。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霑罗裙。 至于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20)。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可班荆兮赠恨,唯尊酒兮叙悲(21)。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22),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23)。君结绶兮千里(24),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25)。春宫閟此青苔色(26),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27)! 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28)。 倘有华阴上士,服食还山(29)。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30)。驾鹤上汉,骖鸾腾天(31),暂游万里,少别千年。唯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32)。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33)。桑中卫女,上宫陈娥(34)。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35)! 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是以别方不定(36),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37); 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38); 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39),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注释〕(1)绝国: 绝,极远。国: 国土。春秋战国时,秦国在西北,吴国在东南; 燕国地处宋国的东北,宋国位于燕国的西南。(2)凝滞:淹留不动。逶迟: 迟回,缓慢。(3)棹: 船桨。容与: 迟缓不进的样子。讵: 岂。(4)掩: 覆。御: 用,此指喝酒。玉柱: 代指琴、筝类乐器。霑: 同“沾”。轼: 车前横木。(5)轩: 楼板,窗槛。(6)红兰:秋兰,至秋色红。楸(qiu): 落叶乔木。离: 通“罹”,遭受。(7)楹(ying): 堂前柱子,此指房屋。(8)一绪:同一种情绪。族: 种类。(9)龙马: 骏马。《周礼·夏官·庾人》: “马八尺以上为龙。”朱轩:漆着朱色的车厢板。绣轴: 装有采饰的车轴。帐饮: 古人离别,常设帐郊外,饮酒饯行。东都: 指长安东都门。金谷: 西晋大臣石崇的别墅,于金谷涧所造的名园。金谷: 在洛阳西北。(10)羽: 古代五音之一。张: 演奏。陈: 排列。燕、赵: 以歌女出名的两个地区。(11)驷马: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为“驷”。仰秣: 马仰着头嚼口中草料的样子。耸: 跃出水面。(12)造: 到了。衔: 含着。(13)惭恩: 惭愧于未能报答主人知遇之恩。报士: 勇于报仇之士。韩国: 指战国时聂政以刺杀韩相侠累来报答严仲子知遇之恩的事。赵厕: 指战国初期晋国智伯被赵襄子所灭,他的客卿豫让化装埋伏在厕所里,想刺死赵襄子的事。吴宫: 指春秋时吴公子光设谋宴请王僚,刺客专诸用藏在鱼腹中的匕首将王僚刺死一事。燕市: 指荆轲为燕太子丹谋刺秦王不遂,他在燕国市集上与他一起饮酒的好友高渐离又一次谋刺秦王的事。以上事均见《史记·刺客列传》。(14)沥: 水下滴。诀: 别。抆(wen): 揩拭。血: 泪尽继之以血。(15)衔感: 怀着知遇报恩的感情。一剑: 仗剑行刺。买价:买取名声。泉里: 黄泉之下,指丧生。(16)未和: 不安。羽: 指箭。(17)闺: 内房。陌: 田野小路。薰: 香气。(18)景: 光。腾文: 呈现光彩。(19)镜: 映照。朱尘: 阳光照耀下呈现的红色轻尘。照烂: 明丽的样子。袭: 披着。青气: 春天清新之气。烟煴: 浓厚的样子。(20)乔木: 古代以乔木表示故国旧都的所在。决: 通“诀”。永辞: 永别。(21)班荆: 铺荆草于地。班: 布,铺。尊: 通“樽”,酒杯。(22)淄右: 淄水(在今山东)西。河阳: 黄河北岸。今河南省孟县内。(23)琼佩: 玉做的佩带饰物。金炉: 金属香炉。(24)绶: 系官印的带子。结绶: 指出仕做官。(25)流黄: 黄色的绢。(26)閟(bi): 掩闭。(27)簟(dian): 竹席。釭(gang): 灯。凝: 凝聚。(28)织锦曲、回文诗: 苻秦时窦滔做官在外,另寻新欢。妻子苏蕙知道后,就在一匹锦上织了一首表达自己深情和劝戒之意的回文诗送给他,使他有所感动。回文:是一种来回往复都有文意的诗。(29)倘有: 或有。华阴: 华阴县。上士:此指道士。服食: 道家服用丹药以求长生。还山: 此指成仙。(30)丹灶、金鼎: 都是道人炼丹熬药的用具。(31)汉: 银河。骖(can):原为三匹马驾车,此指驾驭。鸾: 一种传说中凤凰类的鸟。(32)谢: 辞别。依然: 依恋不舍的样子。(33)下有: 还有。芍药: 香草名。佳人之歌: 指李延年为武帝进李夫人时唱的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34)桑中: 卫国地名。上宫: 陈国地名。都是男女约会的地点。卫女、陈娥:泛指恋爱中的少女。(35)送君南浦:用《楚辞》 “送美人兮南浦”句。泛指男女离别之地。(36)方: 指离别的双方。(37)渊: 指王褒(字子渊)。云: 指扬雄(字子云)。严: 指严安。乐: 指徐乐。以上四人均为汉代有名的文人。(38)金闺: 指汉代长安求见皇帝的人聚候的金马门。彦: 才学之士。兰台: 汉宫廷藏书、著书、治学的地方。(39)凌云: 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后“飘飘有凌云之气”,后人即以“凌云之气”称司马相如的赋。雕龙: 指驺奭的辩才。声: 名声。 〔鉴赏〕古往今来,抒写人间离情别意的佳作何止千万! 例如杜甫“三别”诗泣诉了战乱带给人民的悲痛怨愤,李白送别诗倾吐了对友人对知己的一片深情,而柳永、王实甫等人又在词、曲中细致入微地描摹了恋人们分别时的种种缠绵悱恻,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然而,在这些作品产生之前,就出现了一篇描绘多种离别状况,集中抒发哀怨之情的作品。这就是江淹的《别赋》。《别赋》一开始,慨然长叹: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言语间充满了辛酸悲怆。“黯然销魂”四字,高度概括了整篇作品所要表达的种种感受,一上来就紧紧摄住了读者的心。在点明题意和先声夺人方面,后来李白《蜀道难》 “噫吁,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或可和它相比。在一种苍凉哀惋的气氛中,作者用一个“况”字作了进层连接,从地理和时间上,极言离别距离的遥远和景物的恼人,从而为后文的抒情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对离别的感受总是双方的。因此,作者首先就对行子和居人的离愁别恨,作了总的镂心刻骨的描写。他抓住行子在将行未行时的反常感觉、矛盾心理和痛苦状况,极有层次地表现了人物的百感凄恻。风声萧萧,云色漫漫,在出门人的耳目中,似乎都与往常不同。这种对外界事物产生的异样感觉,正是人物内心笼罩着巨大阴影的反映。风声云色在这里既是自然之物,是触发和增添人物伤感的外界因素; 但同时又是有情之物,它融入并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哀伤。然后,作者又从事物在瞬间呈现出的微妙状态的刻画中,形象地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心理。“舟凝滞”、“车逶迟” 、“棹容与”,表面写物,写物的某种暂时状况,但它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人物内心那种欲止不可、欲行不能的矛盾状态。在近乎凝滞的静止场面中,“马寒鸣而不息”,似乎是连马也不愿离开故乡和居人,又似乎是在提醒行子: 上路的时间到了,催促主人启程。它把一阵阵凄凉和悲戚传给行子和居人,同时也传给读者。最后,作者由从旁暗示人物内心转而直接描写人物行动:行子掩了金樽,搁了琴瑟,这时马已启步,不觉一阵阵辛酸,点点泪珠滚落下来,沾湿了车前的横木,其状痛苦欲绝。与此不同,作者刻画居人的独处,着重表现出人物内心“怳若有亡”的惆怅。在为主人公安排了一个日影西沉、月华初上的黄昏景况,以景托情,暗示人物从早到晚的苦苦思念之后,主要写了人物“见红兰” 、“望青楸”、“巡层楹”、抚锦幕”等一系列行动和由此而来的感受,这就将人物心中的愁思和感物悲时的怨情和盘托出。不但如此,这种缕缕哀思和绵绵怨情,还在清苦的梦境中,驱使她去追随行子的游踪,去关心旅途的劳顿。读着这些描写,我们怎么能不为主人公真挚深沉的感情和不幸的遭遇所感动,甚尔洒下数行同情之泪呢! 接着,作者象一位高明的画师,运用他那奇妙的彩笔,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色彩斑斓、形态逼真的离别图景: 达官贵人的离别场面豪华热闹。人们乘坐着华贵的车马,从四处赶来参加筵别。筵席上宾朋如云,轻歌曼舞伴着飞觥投觞。“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其艳丽华美可以想见。“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从动物凝神屏息的神态中,我们仿佛听到了悠扬动人的乐声。 义侠壮士的诀别场面悲壮,气氛激烈: “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几笔勾勒,就把恩主万不得已和壮士义无反顾的音容声貌,刻画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魄。 老人送子从军的景象十分凄惨: 孩子还没成年,就被征赴边,要离开春光明媚的故乡,告别年已花甲的双亲,去遥远荒凉的边塞,投入到残酷的战争中去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将他送了一程又一程,“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霑罗裙”,一个特写,摄下了这个生死未卜的骨肉分离的悲惨镜头,那颤巍巍的手,亮闪闪的泪,又何尝不是流淌在老人心中的血,燃烧在少年眼里的火! 宦者羁臣离乡去国时的境况悲凉、凄清。北雁南飞,白露为霜,那个远赴他方的人,站在尚能望见故乡乔木的桥上,与送别的家人亲友作最后的辞别,“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前人称它“摹想尊酒泣别情状,百般呜咽,历历如绘”(《六朝文絜笺注》许梿评语)。作者在这里没有直接从去国者下笔,而是极力渲染送行人的悲痛,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取得了比直接描写更好的艺术效果,它让我们借助旁人的想象,去更深刻地寻思主人公的愁苦之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它使我们看到了人物心中不断扩展和延伸的无限哀怨。 独守闺房的少妇思夫与热恋中的男女双方的彼此缱绻不无相似之处。“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点缀出一幅共同生活的恬美情景;而琴瑟蒙尘,帷幕闇然,空对着春苔秋月,苦熬着夏昼冬夜,又是冷酷的现实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样,“春草碧色,春水渌波”,它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描绘,同时也是男女青年一见倾心,赠诗互答的记录。而分别后的秋露秋月,又使他们在天各一方的情况下,怅然伤怀,遥寄心曲。 道士骑着仙鹤,驾着青凤,在飘渺的云端与家人拱手言别,景象神幻而奇特。它与道士在修道时“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的形象,恰成鲜明的对照。 清人刘熙载认为“赋中宜有画”(《艺概·赋概》)。江淹的《别赋》不独发扬了赋这种文体擅于状物铺写的传统,表现出精湛的多面的摹写技艺,而且十分成功地融入了《诗》的抒情特点,使所赋的景物无不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读来令人“黯然销魂”。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情景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这段话正好道出了《别赋》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把精湛的状物技巧与高超的抒情手法完美地糅合在一起,运用多变的景物描写,通过从反面映衬或正面烘托,极有层次地抒发了人物的感情。作品用大量笔墨对富人离别场面的豪华和热闹作了渲染,目的全在于映衬人物最后的“造分手而衔涕,咸寂寞而伤神”。很明显,送别的场面越气派,气氛越热烈,长宴散后的冷落和孤独也就越突出,人物内心的空虚和感伤也就越强烈。从军别中对故乡的春景作了刻意描绘: “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这正从反面映衬出人物对家乡眷恋的执拗和离乡背井痛苦的深沉。人们往往有这样的经验: 一件东西,在我们将要失去它时,才会突然发现它的真正价值,才会认认真真地去观察它,珍惜它。作者这段描写,无疑正符合这种心理,因此它在表达人物感情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至于道士修道时的坚决与仙去时的最终不能忘情,也进一步抒发了离别给人以愁苦的人之常情,即使象道士这类人,也不能完全割弃。 在用与人物心情相反的景物来反衬人物的感情的同时,作者还用符合人物心情的景物从正面来烘托人物的感情。作者把宦者的去国,放在秋天的自然环境中,那是由于萧瑟的秋景最能体现出这类人悲凉凄楚的心情,万物的凋残恰恰是人物在精神上遭受摧残和折磨的象征。作者对“春草碧色,春水渌波”的描写,自然也最能将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欢乐蕴含其间或诱导出来; 而“秋露如珠,秋月如珪”的景色,又最宜于曲折有致地表达人物空对“良辰美景”的深憾长恨。在这种用洗练的语言和近乎白描的表现手法造成的优美诗境里,我们可以尽情地驰骋想象,在美的享受中创造出更美的世界。所以有人称这段描写“有渊涵不尽之致”(《六朝文絜笺注》许梿评语),就是这个原因。再如幽闺琴瑟、高台流黄、春苔秋月、夏簟冬釭等景物,对少妇思夫那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慵态,以及一年四季绵绵的相思之苦,作了有力的烘托,读来撼人心扉。这些都表现出作者独到的艺术匠心和出众的艺术才能,它对后世许多优秀的抒情作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如果说这篇作品的开头象是陡起的洪峰,中间的逐层描绘是临坻注壑的激流,那么结尾一段议论,便将这些激流引入了茫茫无际的大海。作者一方面以“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总结前文,再次点出题旨,与开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相互发明,相互呼应。一方面又极称司马相如、扬雄等才学之士,提出 “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的疑问用以作结,不仅行文“一气呵成,有天骥下骏阪之势”(《六朝文絜笺注》许梿评语),而且含无限深意于言外,给人以回味、想象的广阔天地。 应该看到,如果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别赋》所表现的思想情绪在今天看来是消极的,伤感的。但在历史上,它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作品取材于社会现实,并对当时大量的生离死别,作了高度集中的典型概括,通过对富人伤神、侠士慷慨、从军凄惨、去国悲苦、少妇呜咽、恋人哀怨等极富个性的描写,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离别令人“黯然销魂”的共性。因而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动乱的总特点,反映了当时人民普遍怨恨离乱的思想情绪,以及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生,向往安定的美好愿望,作者本人的复杂经历与此亦很有关系。江淹历仕宋、齐、梁三代。《梁书》、《南史》称他“少以文章显”,“少孤贫,……不事章句之学,留情于文章。”作为北方人,他长期流落南方,在对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的早期,他曾进过监狱,并且不久又被贬官流徙。这就不能不使他在作品中将自己的亲身感受抒发出来。正因为这样,作为他代表作之一的《别赋》,才能自立于名作之林,受到历代人的激赏。 字数:6380 曹明纲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589-596页. 《别赋》黯然销魂①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②,复燕宋③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④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兮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⑤于水滨,车逶迟⑥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⑦,马寒鸣而不息⑧。掩金觞而谁御⑨,横玉柱而沾轼⑩。居人⑪愁卧,怳⑫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⑬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罹霜⑭。巡层楹⑮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⑯别魂之飞扬。 故别虽一绪⑰ ,事乃万族⑱ 。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⑲ ,帐饮东都⑳ ,送客金谷㉑。琴羽张兮箫鼓陈㉒,燕赵歌兮伤美人㉓。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㉔。造㉕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乃有剑客惭恩㉖,少年报士㉗ 。韩国赵厕㉘ ,吴宫燕市㉙ 。割慈忍爱㉚ ,离邦去里㉛。沥泣㉜共诀,抆血㉝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㉞,非买价于泉里㉟。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㊱从军。辽水㊲无极,雁山㊳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㊴。日出天而耀景㊵,露下地而腾文㊶。镜朱尘之照烂㊷,袭青气之烟煴㊸。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至如一赴绝国㊹,讵相见期㊺。视乔木㊻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㊼ 。左右㊽ 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可斑荆㊾ 兮赠恨,惟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㊿ ,去复去兮长河湄〔51〕。 又若君居淄右〔52〕,妾家河阳〔53〕。同琼珮〔54〕之晨照,共金炉〔55〕之夕香。君结绶〔56〕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57〕 。惭〔58〕 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59〕 。春宫閟此青苔色〔60〕 ,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61〕青兮昼不暮,冬釭 〔62〕凝兮夜何长。织锦曲〔63〕兮泣已尽,回文诗〔64〕兮影独伤。 傥有华阴上士〔65〕,服食还山〔66〕。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67〕 。守丹灶而不顾〔68〕 ,炼金鼎〔69〕 而方坚。驾鹤上汉〔70〕 ,骖鸾腾天〔71〕,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72〕。 下有芍药之诗〔73〕,佳人之歌〔74〕,桑中卫女〔75〕,上宫陈娥〔76〕。春草碧色,春水渌波〔77〕 ,送君南浦〔78〕 ,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79〕 ,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是以别方不定〔80〕 ,别理千名〔81〕,有别必怨,有怨必盈〔82〕,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83〕之墨妙,严、乐〔84〕之笔精,金闺之诸彦〔85〕,兰台〔86〕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87〕 ,辩有雕龙之声〔88〕 ,谁能摹暂离之状〔89〕 ,写永诀之情者乎!
《别赋》与《恨赋》一样是江淹赋的代表作,也是南朝齐、梁间抒情赋的代表作。不难看到,它的特点不是作者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而是描写人间种种离别的情景。实际上,它的写法是铺陈离别其事其情的咏物赋,不仅描写,而且议论。作者的情感,与其说是伤感的同情,不如说是无奈的感慨,而且相当清醒。所以在思想上,作者把人间离别悲伤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人之常情,叙述不同的离别现象,描写不同离别悲伤的感情特色、气氛及程度,并不对离别原因、背景及结果作出政治、社会的褒贬。在这方面,它具有齐、梁时代的一般特点,感慨多于不平,议论止于人情,比较委婉,比较软弱。而在艺术上,则力求精湛,讲究骈丽、融典、声韵和词藻。正是在这方面,它足以代表齐、梁时代的特点和成就。 本赋的结构类似议论文。开宗明义,点出题目,列出论点: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指出离别的距离远、时间长,更加悲伤。然后概述一般离别的双方,游子和思妇的处境与心情。接着便列举公卿、侠士、从军、去国、宦游、成仙、情恋等各类离别悲伤情景。最后归结到离别悲伤的深重,以至难以形容。显然,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列论,结构简明,层次清楚,在写作上便于对具体的类型进行具体描写,而本文的精彩恰在于此。 作者善于从不同方面对各类离别悲伤进行特征的描写。一般离别发生在游子离家、思妇空闺的情境。“行子肠断”是离开亲爱者与熟悉的生活环境,登上旅程,涉水越山,暑夏寒冬,一切陌生、奇异、无聊,引起孤独落寞的思念,“百感凄恻”。“居人愁卧”是生活环境依旧,丈夫离开了,忍受孤独空虚的煎熬,时光消逝,朝思梦想,一切熟悉、感伤、思愁,百无聊赖,“怳若有亡”。对行居双方的心理描写都采取人物对处境及时令光景的感受。旅途山水是变动的,空闺光景是习常的。变动有新鲜感,习常有亲切感,然而因为离别的失落感,全都变得黯然失色,无精打采。这样的描写是细致的,表现是富有特征的。 同样,对各类特殊的离别情境,作者也分别其各自特点,突出描写某一侧面,表现富有特征的离情。公卿饯别,设帐祖饮,贵客群集,歌舞绮丽,“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音乐十分动人,几乎成了盛大宴会娱乐。只是到了临别一刻,才悲伤地“感寂寞而伤神”。剑客侠士的复仇诀别,则是风云变色的慷慨赴义,不顾亲情与生死,呈现一种悲壮气氛。从军卫国的离别,则是另一番笔墨,只用两句写北边山水,在阻远隔绝中显得阔大;又用两句写攀桃李,送爱子,泪沾罗裙,仍然是写送“爱人”即征夫,不是母亲送子之词。《吴声歌曲·懊侬歌》有“爱子好情怀”句,正用“情人”之意。而中间六句写景物,渲染出家乡和乐,风光绚烂,充满温情,避开正面描写离别悲伤,更不触及慷慨赴死的爱国壮心,而委婉显出从军保卫家乡和乐生活的意义,突出家人的理解和爱心。他如出使异国,突出故国乡亲的思愁悲绪;宦游离别,侧重于闺妇的寂寞蹉跎及无望期盼;修道成仙的长逝,不无诙谐地点出凡心的依恋;私情苦恋则以春情秋思衬托。作者力求写出不同离怨的不同特征,不仅事不同,而且情不同,境不同,因而读来不类同,不重复,各有一种滋味,也有不同启迪。 善于抓住特征,善于选择素材,还必须有相应的语言艺术技巧,方可描写出色。这是一篇骈赋,首先要求通篇骈对精巧整饬,又必须运用参差灵活的句法使文章语调句序活泼不呆板。同时,由于类型描写,集中一点,字句不宜多,选词必须精练,含意才能丰富,而又要传声绘色的文采,因此要词藻又不要堆砌,要用典故又不可艰僻。应当说,作者的语言艺术造诣使本文成功地做到了: 骈对精整,文句活泼,词采绚丽,用典得当,而且声韵铿锵,和谐动听。 齐、梁骈文基本形成四六句的格式。本文除通篇四六为主的骈对句之外,很注意四六句的搭配运用、虚词和语气词的调节作用以及句子的语法结构变化。例如“况秦吴兮绝国”四句,去掉虚词、语气词,便是四言四句: “秦吴绝国,燕宋千里,春苔始生,秋风暂起。”加了“况”、“复”、“或”、“乍”及“兮”字,主要不是句意明确与否,而是语气情调明显了,变得舒缓沉重,抒情色彩浓厚了。一般地说,四言句在中古汉语中结构紧凑,比较简洁斩截,本文多用于论叙;六言句则多转折,比较舒缓流走。本文主要是描述,所以用六言句多,并且句子结构灵活变化,造成语调抑扬、节奏活泼的艺术效果。如“日下壁而沉彩”二句是主谓结构,语调是“日下壁——而——沉彩”;下接“见红兰之受露”二句是省略主语的动宾结构,语调是“见——红兰——之——受露”;两两相对而语调抑扬,效果显然。正因注意效果,本文起结用散句以增强气势,中间也屡用楚歌的三三兮字句,而且在四六搭配上,不拘泥于固定的四四六六或四六四六的格式,因情取式,因势造句,往往连用六字对句而变化句式,需要时也用一色的排句。 词采绚丽是本文显著特色和成就。词汇丰富是写作骈文必须的条件,无论顺对逆对,正对反对,都要求适当的词汇,并且在对仗中显出文采。本文并不堆砌词藻,而是准确使用适当的词语进行叙事述情,传声绘色,因而在描写不同特征的离别情景中,自然而然地显出丰富多彩的词藻。如写行子居人的离愁,一是旅途山水,一是闺中光景,各用清词丽语描述出来,便形成两相对衬的画幅。词语是构成形象的材料和手段,其功能如同颜色、音响及光线,不在多,而在恰当。事实上,本文有不少词语是重复的,屡次出现,但由于使用适当,各尽其职,令人不觉重复,却有文采。例如日、月,有“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秋月如珪,明月白露”等,写时令光景,词语、材料不免相同,关键在于使用适当。其他传声绘色的词语也这样。 用词语熔铸典故,是文学语言精练的重要修辞手段。本文用典同样显示了作者的语言修养。本文用典很多,方式不同,但很少用僻典,不用生典,也不追求旧典翻新。作者只是要求精练和适当。有的运用熟典,一读便知,而熔练精当。如“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用“伯牙鼓琴而渊鱼出听,瓠巴鼓瑟而六马仰秣”的故事,见于《韩诗外传》、《荀子》及《淮南子》等典籍,是熟典,涵意是形容音乐动听,这里同其涵意,而以“惊”、“耸”二字突现动听的用意,避免直用形容音乐动听的词语,使文章词采丰富而表现生动。有的熟典只是点出即止,例如“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分别指春秋战国的刺客聂政、豫让、专诸、荆轲,其人其事久传习知,所以点出其事发生场所,不予陈述,读者从上下文联系便明白。再如“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以及“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等等,都是点出典故,化于文章,用意明显,却使文采增辉,形象鲜明。 在南朝文坛,在古代文学史上,齐、梁是诗赋艺术跃进的时代。江淹是以善于摹拟和艺术出色著称的代表作家。虽然历来评论都对江淹善于摹拟不无微词,甚至有嘲弄他“江郎才尽”的传说,说他的文采是从郭璞或张华那里得来的,自己并无才华和创造,没有独特的风格;但是江淹自己则申明,摹拟是学习前人艺术的一条途径,一种方法,应当学习前人各种艺术经验,吸取不同风格(见《杂体诗三十首序》)。他对于诗赋语言艺术技巧确乎认真钻研,造诣很高。《别赋》及《恨赋》其实就是显示他艺术素养和才华的文章,应当说,本文也的确是一篇文采焕发的好作品。 字数:7172 倪其心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