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道學失其傳。
此非道與學之謂也,即道之學也。如世所言經學、心學、理學、數學之謂也。
‘惟微’之微。
兼微妙、微昧意,而微妙為正意。蓋微妙,故微昧使人難見矣。
精、一。
精是格致之工,一是誠正之工。察而不雜,辨其何者為人心,何者為道心,不錯認人心以道心之謂也。守而不離,守其道心之正而不離之謂也。或曰‘本心之正,即人心本然之正也’,此恐未然。人心本然之正與道心何可異看乎?觀下段‘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云云,可見其意。
虚靈、知覺。
小注曰‘虚靈,心之體;知覺,心之用’云云,此四字大分之,則如是言之可矣。若細分之,則虚靈、知覺各有體用。
或生、或原。
人心因形氣之感而始生,故謂之生;道心從性命之理而流出,故謂之原。孟子首章注曰‘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語意與此同。
云為
猶言事為、營為。
‘既皆以此’之此。
小注‘所言三聖相授受之説’是矣,與上‘不過如此’之‘此’同。或者只以‘執中’言,則恐不若並其‘精一’工夫言也。
歷選。
猶言歷數也。
學庸之别。*
大學是論學之書也。為學之道,則自詞章訓詁語學,‘虚無寂滅之教’,以至‘權謀術數之説’,‘百家衆技之流’,無不為害。中庸,明道之書也。‘詞章’以下諸學非不為害,而特淺而易見,非如老佛之‘彌近’而‘大亂’,故序文所以語有詳細。而下段則只提言二家者也,蓋淺而易見者不足以害道故也。
其門人。
是程子門人也。下‘門人’同。
章句、集注之别。*
庸學亦采輯程子以下諸儒説,無異論孟。而論孟則必曰集注,庸學則必曰章句者,何也?曰:庸學是禮記中所編,而章句不得其次序,故朱先生拔諸禮記中,分章析句而訓解之,非不采諸家注説,而分章析句為重。論孟本是二家成書,而特其義晦而不明,故先生輯諸説通釋之。曰章句,曰集注,皆舉其重而言之。抑不但此也,於庸學不止分章析句,而稱以章句;於論孟不止集諸家注,而稱以集注者,先生撝謙之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