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子曰止矣乎。
金子静曰:‘鬼神’與大學‘明德’極相似,明德兼心性而心為本色,鬼神兼理氣而氣為本色。觀章句‘功用、造化、良能、靈也’之説可見。○按:鬼神之是理是氣,其論多矣。惟語類道夫録答直卿云‘且只就形而下者説〔來〕,但〔只是〕他皆是實理處發見’一段,可為斷案。蓋鬼神,氣也,而理即於此發見,故便是説理也。以此推之,則其或以理、或以氣為言者,皆可旁通無礙矣。語類有云‘鬼神是氣之精英’,據此,則子静之謂‘與明德相似’者,信然。
使天止左右。
孔氏疏曰:‘此雖説陰陽鬼神,人之鬼神亦附陰陽之鬼神,故此云“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是兼人之鬼神也。’愚按:今章句之意亦如此,然此章主意恐正在人之鬼神,而陰陽鬼神則推本而言也。以十七八九章皆以祭祀言者,亦可見矣。
‘夫微之顯’云云。
金子静曰:首節‘鬼神之〔為〕德’,‘德’者,性情功效也。二節‘不見、不聞’,性情也。‘體物不遺’,功效也。三、四節申明‘體物不遺’之驗。末乃合而言之,曰鬼神之性情雖微,而其功效之顯如此。此莫非實理之‘不可揜’者也。其文勢起結亦精矣。
‘右第十六章’云云。
俞兼山曰:‘此言鬼神,有“一陰一陽之謂道”及“器亦道”意。“不見、不聞、體物不遺、洋洋、如在、不可度思”者,即使是誠,蓋合理氣言者也。’又曰:‘“不見不聞,隱也”,此似專以理言。然理氣元不相離,即其氣之無形與聲,而理之微妙者,便即在此。故氣之無形與聲,亦不妨謂理之無形與聲也。非借鬼神之費隱以明道之費隱,如饒氏之説也。’愚按:道之費皆可得言,而唯隱為難説。十二章或問可見也。若鬼神是實理發見者,而其不見不聞正為説隱處。蓋理氣不相離,然氣顯而理微,故於説氣處難見得理。唯鬼神之氣之不見不聞為可見,與理合一耳。故説隱,須於此焉。此與三十三章‘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恰相似。蓋鬼神,氣也,而以其不見聞也,故為可以説理之隱;上天,亦氣也,而以其無聲臭也,故為可以説理之不顯,其義一也。○按:此章言道之費隱,於氣亦可見,則其不可離也亦明矣。曰‘不可遺’,曰‘如在上、如在左右’,曰‘矧可射思’,皆‘不可離’之意。而曰‘微之顯’,則又費而隱之互文也,所以為‘兼費隱’而應十二章,統十三章至十九章者也。蓋自十二章至十五章,所以就人而言道之不可離者,亦略備矣,故進上一步説鬼神;夫見得道之不可離者,於鬼神尤真切也,故此以下遂皆以祭祀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