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2_323第八十四 下三十八 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2_323第八十四 下三十八 章

【第八十四 下三十八 章】

或曰:尚父,鷹揚之士也。散宜生於經傳不多見,亦以為見文王之道而知之者,何也?胡雲峯曰:‘如“敬勝怠”、“義勝欲”之類,非太公孰發之?曰“兹迪彝教”,則彝倫之教,散宜生蓋有助焉。’蔡虚齋曰:‘要之亦不必取徵於書傳。蓋書傳為載有限,彼既見知,則大道之全,何所不周?何所不至?見大意者,默而識之可也。’竊意:自上節之只言皋陶及獨言伊尹萊朱處,舉當默會而識,不必以見於經傳之有多有少論耳。是以不獨散宜生之未嘗多見於書傳,雖太公亦不曾多見,況不見全書,又安知太公散宜生之論道嘉謨不有見於逸中者乎?但此章中表列諸人,不必以多見不多見為存拔耳。或曰:‘文王之時,内有之聖,外又有閎夭太顛南宫括等,而獨言二人,何也?’竊意:一室中人,則有以養致矣,初無不同,見知亦不須言。惟太公一隊,乃同時並起,而道合服從者耳。舉其最盛者,則自餘可例。且如之際,只舉,亦此意也。今案史記:,蓋之同室兄弟也。○或疑:皋陶本皆名世之士,伊尹太公之師,非云見其君而後知之者。至於孔子,又或生而知者,亦非必聞前聖之道而得之。此必曰‘見知’、‘聞知’,何也?竊意:凡所云‘生而知之’者,特言其善不善向背之關耳。若夫此道理統天立極之勢,及盡知致大之功,則在同時必有主教之聖以為之主,在異世必有垂統之聖以為之師,方是無一毫欠缺,而為我聖門道萬師百之道而論其統也。故論仲尼者,亦必曰‘祖述,憲章’,以明其至大能事。聖門所以必貴乎述古學文者,此也。備見諸處,其説已詳。何嘗陡然以不待見聞,自為聖賢高致乎?此乃道之所以分邪正,而統之所以開繼絶也,亦不可不知。
胡雲峯曰:‘末皆言以來相傳之意,但論語以行言,故歷述其政事之實;孟子以知言,故歷敍其見聞之真。’竊意:此編之末,歷敍以來相傳之意,果與論語篇終之意大旨相同。然孟子既是係門而闡述底文字,則自不必疊架此意,又只以知行為分者,有何關緊?大抵論語則發意在群聖心法,以明吾道之無他也;此章則發意在見聞有據,以開萬世之統緒也。然則論語之以政事言者,固矣;此必以見知聞知言者,就切學問士求志上言也,即亦他篇‘知言’、‘説約’等同一意思,詳見諸章解義。胡氏之説,恐不明晰。然則此與公孫丑篇第十三章同異若何?竊意:彼以世道上必不終廢之勢言,此以道統上必有可接之端言。故退録曰:‘以時勢言,則五百至遠也,故前篇以“必有王者興”為言;以道理言,則五百何間之有?故此章以“聞而知之”為言。意若云五百之久,尚有聞知而不差者,況今去聖人之時與地如此其近,以為非見知也則親切無異,以為聞知也則亦非五百年之遠,其果無有乎,言必有也。’又曰:‘此章旨歸,專在見知聞知之同。注中重見知、重聞知之分,都可不必。今去聖人之世若此近,聖人之居又若此,是上方見知而無異,下方聞知而有餘。然而若無有乎爾,則終亦真無有乎爾,言必無無有乎爾之理也。’竊意:若有而所有底不爾,則不足為有,故必下爾字。爾者,如是之辭,即持孔子之所以為道者而言也。所以自信其必有乎爾者,其亦幸見聞之的確而立萬世之門户也。上章所謂經正者即此爾,故以此終之。
七十九‘性者’章以下,明聖人之成德專在絶外慕、八十‘藐大人’章。節情欲八十一‘養心’章。上馴致,故二章次之。下即説至誠、惻怛、細微之行,以現所以凝此道之大。八十二‘羊棗’章。又即説非狂非獧似是之亂,以現所以立此道之正。此章歷敍其人,以明其統緒之所在而自任之焉,正以見經正之有在而詔萬世之至的也。凡後世之有意此道之統者,舍孟子安適哉?今雖二千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遠,遠聖人之居若此其甚,然而若有乎爾,則亦必有乎爾矣。要使之間即在眼前,而得遠者不遠,則其惟幸其書之不泯而神其神爾。盍就此等諸書且求爾也?
湖南講曰:‘告子篇論性又論心,其言甚詳,俱各開説。至盡心章,則合心與性而約言之,當是告子篇總論。’竊意:心者無他,即指人所以為人之心也。則論性以心者,即自上篇説明底其戒放失、棄弗思及求放心、能勿喪之訓,申申反覆,而直到所以失之關及所為致之準無不昭示與人,於是有意率性者用功之地、所準之量,可以仿像矣。但其所以致功用力底細密方法、着緊心事,則未及發盡,而到此論及。故篇題‘盡心’,以見其必須當盡之意,以見其所以為盡之法。此乃孟子書終篇之大意也。而首章即其總格也。立命者,其聖工之大方主旨乎?立命如何?順受其正而,故第二章次之。順受之如何?求在我而已,故第三章次之。第四章言所以求之方,第五章言不能求之故,第六章以下論所以發意有為之真境,十一章以下論仁所以為仁之實狀,十五章以下復明君子之道所以無大不及、無深不入者,亦非有不可能、不可知底,只由其良能良知者致之矣。見之異野人者幾希,而竟能決,則十六章。豈不信乎?故以‘如此而已’結之。十七章。而其間工程之艱辛,有不但已者,故第十八章以‘存乎疢疾’斷而盡之。凡世之自為有成就者,不止一格,而當以大人者為準,故第十九章論發大人之事,而其下遂論其道德之詳二十章、二十一章。及論功用之驗,功用至於致仁人,而民莫不仁二十二章、二十三章。焉極矣。二十四章以下則言大人所以成就其大之故。孳孳則不息矣,二十五章。惡執一則致博矣,二十六章。無飢渴之害則擇之精矣,二十七章。有不易之介則處之安矣。二十八章。至二十九章總戒之,使無未到之成,而三十章證之古人,以廣進善之路。然而君子之行,未必盡有以見之於行,其惟志乎。是以窮居之志可以為達行之本,故三十一章以下論所尚之志。志尚所存,而可以驗得志之所為矣。至於仲子,則疑乎有所存者,而又其大小之分,不可不辨也,故三十四章次之。及到得志處變上有忘其本心者,其所以不失之,則又不可不辨示也,故三十五章次之。三十六章言見乎外者由於内也,三十七章言存乎中者行乎外也,三十八章明表裏之無二而證之以性,三十九章見寓於事者無非精義,四十章見行於教者無非至仁,故不離於繩墨彀率而有躍如可從之妙焉。四十一章。夫焉有道器之分?是以身道歸一,可以胥殉。四十二章。君子所以貫常變而無異,一隱見而無偏者,其以是乎?若夫求道而反溺於形累者可辨,故因不教滕更之事,四十三章。以發善道之所由起。直到第四十四章而弊無不舉矣。惟君子然後既未嘗溺形而累道,又未嘗外形而為道,故遠近四十五章。緩急四十六章。莫不有所從以為宰量者焉。所以即形是道,而為智仁之至也。若夫不仁之人,則反是愛不愛之易辨者倒錯,則下一章。夫何所不乖舛乎?故春秋之戰必無義,下二章。而古聖王之所以從仁,不以戰也。下三章。以戰則愈善愈罪,以仁則雖戰亦仁。下四章。夫苟循形而充其欲,則其終也必不戰不止。以其求吾所大欲也,故必至此極耳。然而究論其成就所到,以欲者之所得,何如以仁者之所得乎?此不可以言語喻也,即亦梓匠輪輿所不能使人之巧也。下五章。而是惡乎見?即之饭糗袗衣所自如之境,下六章。乃其真也。以斯心求,自殺不自殺,迹雖異而實同;下七章。古之關、今之關,名雖同而實異。下八章。即此數事,而所謂此道之巧者,可以例求而點推矣。下第九章。乃言行道之由而本之身,就身論德而德必貴同,下十章。以德為功而莫可假為,下十一章。必也其以實乎?下十二章。然後近之可以王天下者下十三、十四章。以此,遠之可以師百世者亦以此。從是道而其名曰仁。下十六章。第十七章明其必有隨時之宜。道大不可隨在而遇,故十八章次之。非不容無以見君子,故十九章次之。皆所以見此道之為道也。自二十章以下,則所以失此道之關也。或不能本身則失,下二十章。或不能開心進德則失,下二十一章。或不能周遍則失,下二十二章。或不能遠名則失,下二十三章。其惟立命而養性者乎?下二十四章。窮神至化,必自善信始。下二十五章。夫善信者,因性之德也,而可以至聖,故曰人可以。人有此性,則不可棄也。寬於逃,下二十六章。天下曾有棄人乎?緩於用三,下二十七。天下曾有棄民乎?若寶珠玉者,下二十八章。則三寶輕而殃及身,彼已忘其身矣,尚暇論及物哉?小才則疑有勝於珠玉,然其绝人滅性更有甚者,下二十九章。故次之第三十章,乃證以門之設科,以斯心來則以斯心受者,為知其性天之本均也。第三十一章見性天之本均者矣,充而達之,可以大無窮而細無盡。戒到言不言之餂,則聖人之為聖人者無他,故能近而遠,約而博,下三十二章。其不反身而得乎?所以之盛也,而下三十三章。只是個性之也,反之也。性之反之者,以其進此道之德言之也。存乎内者富,則願乎外者輕,故次三十四章;願乎外者輕,則養乎中者益篤,故次三十五章。因以説因本微細之行,而下三十六章。義之精也,無不可推,又説到媚世似是之非,而下三十七章。道之正也,無不可見。自古聖賢所傳受者,此義此道也。末章歷敍其人,以明其統之所在而自任之焉。繼孟子而學焉者,舍是書而安適哉?

☚ 12_322第八十三 下三十七 章   12_324韓國經學資料集成孟子第九册 ☛
0000306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