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竭力以事大國章】
去邠邑于岐山之下。
精義 伊川曰:‘衆人必當就禮法,自大賢以上,則看他如何,不可以禮法拘也。且守社稷者,國君之職也,太王則委而去之;守宗廟者,天子之職也,堯舜則以天下與人。如三聖賢則無害,他人便不可。然聖人所以教人之道,大抵使人循禮法而已。’○或問 程子至矣,然其曰‘大賢以上不可以禮法拘’者,權而得中,是亦禮法而已矣。但常人未至於此,則不可輕效聖賢之所為,寧不盡乎禮法之變,而不可失其常也。范氏謂‘天下之得失,不足為憂喜’者,又失於過高。太王蓋不得已而去其先人之國,豈以非憂樂之所係而輕之哉?○語類 公劉時得一上做得盛,到太王被狄人苦楚時,又衰了。太王又旋來〔那〕岐山下做起家計。但岐山下卻亦是商經理不到處,亦是空地。當時邠也只是一片荒涼之地,所以他去那裏輯理起來。義剛。
【通 論】
李氏曰:‘孟子數語文公以太王之事,蓋以其國小人弱,不過能為善以待子孫,其次則效死而已,固不以湯文之事望之也。然當時諸侯,賢而有禮,能篤信孟子之言而力行之,未有能過之者。惜其國小人弱,非有湯文之德不能以興起耳。故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器)〔基〕,不如待時”,此之謂也。’○或問 李氏之言得矣。○語類 孟子答滕文公,只是‘吾得正而斃焉’之意。立之云:‘若教他舉國以聽孟子,如何?’曰:‘他若能用得孟子二三十年,使“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則大國亦想不能動他。但世間事直是難得恰好耳。齊梁之國甚强,可以有為,而孟子與其君言,恬然不恤。滕文公卻有善意,又以國小主張不起,以此知機會真不易得。’時舉。○蒙引 ‘仁人也,不可失也’,以平昔有德於民言,非惟一時所謂‘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數語而感得民之樂從也。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故注云‘若無(大德之王)〔大王之德〕,則民或不從而遂至於亡’,正以平昔言也;‘君請擇’者,亦觀平素所施何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