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婁下】
【第十二章】
語類曰:‘赤子之心,也有未發時,也有已發時。今欲將赤子之心專作已發看,也不得。’此以赤子之心為兼未發已發也。又曰:赤子之心,‘程子道是已發而未遠。如赤子飢則啼,渴則飲,便是已發。’此以赤子之心專為已發也。又曰,赤子之心‘亦有未發時,但孟子所論乃指其已發者耳’。此亦以赤子之心為已發,而其語意與或問説合,恐是定論也。
【第十五章】
‘深造以道’、‘自得’,是兼知行言;‘博學詳説’、‘反説約’,專以知言。而或問卻以‘博學、詳説’為‘深造以道’,‘反説約’為‘自得’,何也?語類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為‘深造以道’,此則兼知行言矣。
【第十九章】
語類曰:‘幾希二字,不是説善惡之間,乃是指這些好底。’真氏之以人能存、物不能存為幾希,是以善惡之間為幾希矣。 竊詳集注意,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全在‘形氣之正’四字,而形氣之正只是此心之虚靈洞徹者耳。語類所謂‘人物之所同者理也,所不同者心也。人心虚靈無所不明,禽獸便昏了’者,是此意。以此觀之,真氏説‘人物均有一心’云者,錯矣。
【第二十六章】
仁山金氏曰:‘既有歲差,則冬至之度似不可〔定〕推。然言天者以前所差之故而推後所差之(度)〔準〕,則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致,謂算得來也;求其故者,謂推千歲以前之日至也;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之,謂推以後之日至也。[1]’此説與集注不同,當更詳。仁山説,見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