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淵】
‘克己復禮為仁’,集注曰:‘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之)德也。’‘所以全’三字是‘為’字訓,則與‘為仁由己’之‘為’一義也。中庸‘人之為道’、‘不可以為道’二為字,語類曰:‘“人之為道”之為如“為仁由己”之“為”,“不可以為道”之“為”如“克己復禮為仁”之“為”。’而以中庸章句及此章集注看之,則四為字皆一義也。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二句,以其效而言也。蓋謂誠能一日有以克盡己私,皆歸於禮,則天下之人莫不與其仁,而非謂一日用功於克己復禮,天下便已歸仁也。
‘為之難’猶言行之難,與憲問篇‘為之也難’一義。蓋知‘為之難’則言之亦自有不得而易也者,是乃存心不放之事,而可為入德之要。故程子曰‘聖人之言,亦止此為是’也。
死生亦在天,富貴亦有命。而自人言其稟於有生之初謂之命也,以理言其莫之為而為謂之天也。
‘足食,足兵,民信之’,則去食去兵,民何以信之耶?曰:信為政之本,而兵食為補其信之具。夫子之言‘足食,足兵,民信’,正謂兵食之補其信,而非謂兵食之先於信也。以人情而言,則兵食足然後民信於我,為政者當實其倉廩,修其武備。然以為政之本而言,則必須先立吾信於兵食之前。雖不得已而去斯二者,益勉吾信,至死不變,則吾信孚於民,民亦必不以危急而離叛也。蓋無信,則雖有兵食,其民必散;有信,則雖無兵食,其民不散。其民不散,則兵食又可得也,故大學曰‘有人有土’。有人有土,不患無兵食矣。
虎豹之皮,去其毛則固無異乎犬羊之皮。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耶?‘文猶質,質猶文’之説,亦無本未輕重之差矣。
為人上者,饑年之用莫先於民足,民足則免於死亡而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君孰與不足?反是則無人無土,而府庫財非其財,君孰與足?‘盍徹’之對正是當務也。有若之言語亦似聖人,可見於此也。
集注‘征歛無藝’,謂征欲無極。‘無藝’二字蓋出於晉書‘貪慾無藝’,而‘藝’訓‘極’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愛惡在於二人;而‘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愛惡在於一人。故集注以前兩句謂之‘惑矣’,而以後兩句謂之‘惑之甚也’。
‘愛欲其生,惡欲其死’謂之惑者,以愛惡之不得其當也。當愛而愛欲其生,如周公之於武王之疾;當惡而惡欲其死,如孔子之於少正卯之罪,則豈可謂惑耶?然則親親賢賢而愛欲其生,討逆復讎而惡欲其死者,是天理人情之當然,而不可謂惑也。
行謂發於事,忠謂盡其心,故集注曰‘表裏如一’也。蓋居之無倦,則行之以忠者,亦始終如一也。
聞亦有實譽,如文王之令聞不已是也。而此以‘虚譽’為問者,對‘達’而言也,又以救子張之病也。
樊遲未達所以能使枉者直之理,故以夫子之言專為知者之事也。集注之意蓋如是,而承上文‘未達’而言,故曰‘又未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