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5_004論語問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5_004論語問目

論語問目

【題 解】
論語問目作者李世龜(一六四六—一七〇〇),字壽翁,號養窩,本貫慶州白沙李恒福曾孫,牧使李時顯之子。私淑尹拯南九萬朴世采,屬於少論。一六七二年(顯宗十二年)進士及第,蔭補景陽道察訪、禮山縣監、書筵官、洪州牧使等職,追贈領議政。本書收録於養窩集卷五,主要是閔鎮遠權致道關於論語的問答記録,於各條目後闡述自己的見解並説明大義。(宋河璟)
論閔正字鎮遠與權致道論語問答
乙亥正月。○閔正字送示,請論其意見不同處。
問:閔正字問,下倣此。‘之言然’,小注朱子説‘臨時(再)〔兩〕三番擾食次’,‘食次’何義? 答:致道答,下仿此。食次,即禮賓時坐次也。未嘗預定鋪設之所而臨時屢擾,故云煩擾也。
食次是進食之次第,似非坐次也。且晉伯之病在不能簡,不當論其未嘗預定。蓋雖嘗預定,而臨時又屢擾其進食先後之次,所以煩擾不簡也。
問:小注朱子説‘聖人所以曰’云云。‘居敬行簡’,乃仲弓言也,而謂之聖人,何也? 答:雖是仲弓言,聖人既以其言為然,則謂之聖人之言亦無不可。
答説亦通。而朱子本意,則聖人與仲弓問答,‘居敬、行簡’分為二項,故云‘聖人所以曰’云云也。
問:‘顔回好學’章程子説‘其未發也’,以下文‘形既生矣’觀之,則此未發似指人形質未成之時。而以朱子説‘未感物’觀之,則似是喜怒哀樂之未發。未知當如何訓釋? 答:上説是。朱子論此處甚多,而不能盡録,只考近思二卷二板注及釋疑,亦可曉然矣。
鄙意則此條所答似甚可疑。蓋程子所謂‘其未發也’者,是未發之中也。所問下説為是。若人形質未成之前,則當曰理,不當曰性,亦豈有未發已發之可言耶?‘形既生矣’云:‘欲言外物觸其形,故又以“形既生”更端起語,非謂五性具,然後形始生也。’近思好學論注云:‘未發者,指其未與物接之前也。’蓋未與物接者,即形質既生之後,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也,其指與答説不同矣。釋疑問曰‘所謂未發者,指寂然不動,未與物接之前,則非所謂未發之中也,乃本然之性也’云云。退溪答曰:‘此段看得有病。’以退溪之答觀之,則問者之説失其本指可知,而答説似因問者之説而為言,幸更思而教之,如何?此所謂釋疑,即釋疑初本也,非沙溪守夢訂整入梓者。
問:‘三月不違仁’章小注北溪陳氏説‘常在天理内而為主’云云,‘在’似‘存’字之誤,伏乞考示。 答:此間本亦作‘在’,而‘存’字似是。
鄙意則‘在’字為是。蓋猶言‘常在天理之内而為主,不逐人欲於外而為賓’也。謹按語類三十一第六板問:‘張子〔之〕説,〔莫是〕三月不違者,是仁常在内,常為主;日月至焉者,〔是〕仁常在外,〔常〕為(客)〔賓〕?’[1]曰:‘此倒説了。心常在内,常為主;心常在外,常為客。如這一間屋,主常在此居,客雖在此,不久着去。’問:‘如此則心不違仁者,是心在仁内?’曰:‘不可言心在仁内,略略地是恁地意思。’第七板曰:‘仁,譬如此屋子。顔子在此裏面住,但未免間有出去時。’第八板曰:‘仁猶屋’,我心‘常在屋中則為主’。且論語小注勉齋黄氏曰:‘仁,人之安宅也。譬之三月不違,則心為主,在仁之内。如身為主,在宅之内也。’詳味此數條,則其為‘在’字似無疑也。
問:新安倪氏説‘朱子有二説’云,小注所引朱子諸説,何者為〔或〕問[2],何者為語録耶?然其論内外賓主,不覺有前後之異。而説如此,伏乞摘出其同異而明教之。 答:第一説出於或問,第二説以下出於語類或問説則以我為主、為客,語類説則以天理、私欲為主、為客。此所以有前後之異也。
此中無論語或問,不可考其全文。而語類必大所録一條可考。曰,‘或問:横渠“内外賓主之辨”一段云“仁在内而我為主,仁在外而我為客”,如何?’曰‘此兩句〔又〕是後人解横渠之語。蓋三月不違底是仁為主,私欲為(為)客。諸子日月至焉者,是私欲為主,仁〔只〕為客’云云,直接於‘自是出去時少也’上。自‘仁在内’止‘我為客’,正是論語小注所引朱子或問説。自‘三月不違’止‘出去時少也’,正是小注所引語類説第一條也。以此觀之,則或問説本是後人之横渠語者,而朱子引之耳。小注所引語類第一條,即朱子所以釋或問之語也。然則‘仁在内,我為主;仁在外,我為客’與‘天理、私欲為主、為客’,是一串來脈。而‘仁在外,我為客’,則時私欲在内為主也。其不可分為二項而以為有前後之異者,亦較然矣。細考語類,則諸條大抵多以屋喻仁,而以為在其内為主,在其外為客,如小注所引勉齋黄氏之語。此其為後來定論無疑。小注所引語類説第二條以下,亦此意也。此言我心為主、為客也。至於仁在内、在外,天理人欲對為主客,則只有四條,而一條或問所言後人之説,以仁、私欲釋之;一條以仁在内外答問之;一條因文蔚天理人欲之問,而答曰‘是如此’;一條則問仁在内外,而答曰‘此倒説了。心〔常〕在内,〔常〕為主;〔心常〕在外,〔常〕為客。如〔這〕一間屋,主常在此〔居〕,客雖在此,不久着去’[3]云云。此則已覺仁在内外之説為非是,此其為□説無疑。而倪氏所謂語録定説,非指小注所引語類第一條,而必指第二條以下可知也。恐答説考之未詳也。蓋或問説則以天理人欲為主、為客,語類説則以我心為主、為客,所以有前後之異,此又與答説正相反矣。
問:‘子游武城’章注‘下邑’,小注胡氏以‘下邑’為‘非大夫之采邑’。非采邑,則皆稱下邑耶?非采邑,則屬於公室,而謂之下邑,何也?此必有出處,乞考示。 答:諸侯有公邑、家邑,公邑之中有大、中、小邑。如左傳所謂‘都城大邑,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之類是也。小邑,其下邑也。大夫之采,無大、中、小之别。胡氏知其非采邑也。
又問:左傳所謂大都,似謂人臣封邑,非公邑也。祭仲若以公邑過大為國害,何待叔段受封而言乎?且公邑之有大、中、小,及小邑為下邑,必有古書可證,更教之。 又答:注‘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以此知‘都’是公邑也,京城是公邑之大者,而將為叔段私邑,故有祭仲之諫也。小邑為下邑,時諸邑有望、緊、上、中、下之等,意小邑之唤下邑,是朱子時恒言,未知是否?
班録有卿、大夫、士之差,則采邑亦當有大、中、小,非但公邑為然也。益州廟碑有‘乘黄下邑’之語,則小邑為下邑,不待至而然也。鄙意則胡氏之知非采邑,不以下邑也,以下邑也。若是三家或他采邑,則必不曰下邑也。
問:‘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云云。竊意教人之道、為學之才,必皆先傳以近小,而後進於遠大。雖是中人以上之資,若於初學之時,驟語太高,則恐非循序之道,而聖人之言,如此可也。 答:中人以上,不但言其資質有多少,工夫已到中人以上地位者也。來示以初學當之,甚不然。
所謂‘中人以上’者,或以資質,或以工夫,初無的指,又豈可以工夫、初學有所區别耶?有工夫到中人以上地位者,固可語上也。初學之質美在中人以上者,豈不可語上也?答説太拘。看語類義剛黄幹等條,則可知也。
問:‘觚不觚’章小注厚齋馮氏説‘急就章’。‘急就章’三字,不能曉得。 答:篇章之名也。
時書帖有急就章
問:‘子謂顔淵’章‘唯我與爾有是夫’,‘是’字有可行可藏之道,抑但指用行舍藏而言耶? 答:‘是’字指道義也。
‘是’字指用行舍藏而言也。語類以為‘如“可以仕則仕,可以久則久”之類’,此可以見大意耳。
問:‘天生德’章注‘司馬向魋’,之姓耶?宋桓公之子,則姓也,何以又姓耶? 答:姓,氏,向魋名也。
天子賜姓,諸侯命氏。姓則一定,百世不改;氏則一宗之中,又各各為稱而不同。或以采邑為氏,或以王父字為氏。既以食采於向邑向氏,又以出於桓公故或稱桓氏,而其名則也。
問:‘文,莫猶人’章小注朱子説‘見其必以得為故[4]焉’,‘故’字於文理不稱,豈誤耶? 答:此間本亦作‘故’,果可疑。
成均館板作‘效’,當從之。
問:‘子禽子貢’章‘至於是邦’,‘是邦’非的指一邦,而夫子所至之處,則必聞其邦之政耶? 答:子禽人,而孔子屢至之。‘是邦’必陳國也。
是邦,非但陳國也,‘是’汎指所至之邦也。觀集説張敬夫之説則可知也。
問:‘有所不行’小注朱子問目‘今人行事,莫是用’云云。‘莫是用’者,豈今人行事乃禮之用,而失禮之體云?而‘莫是’即‘無乃’之意耶?然文勢似不通暢,不可曉矣。 答:莫是,‘無乃’之意,文勢果不通暢,而來説之外似無可解之義矣。
莫是,實‘無乃’之意也。但‘莫是用’不當句絶。‘用’字非‘體用’之‘用’也,當連下文‘先全禮之體,而〔後〕雍容和緩以行之’而讀也。此是伯游之問,承上文‘失禮之本體’,而言今人行事,無乃當先全禮之體,而後和緩而行之也?故朱子答曰:‘説固是恁地,卻如何做工夫?’伯游曰‘順理而行’云云。詳考語類上下文義,則其旨較然矣。‘當’字與‘用’字字義不同,而姑借‘當’字以明文義。蓋此段所論,不在於今人之失,而在於承經文‘有所不行’,而言行之道也。
問:‘貧而無諂’章注‘不求造道之極致’者,謂造於道之極致耶?抑謂造道而至於極致耶? 答:上説是。與下文‘切己之實病’相對下語矣。
與‘切己之實病’相對下語,則下説為然。更詳之。
答李生壽堂論語問目 乙亥七月。
問:‘時習’云云。
此所謂‘時時習’,猶盤銘所謂‘日日新’。蓋時時者,非往往之義,乃每時之謂也,豈有間斷之慮耶?
問:‘人不知而不愠’云云。
‘有朋自遠方來’者,是時習之效也。然時習而有自遠方來者,則固可樂矣。雖人不知而無來者,亦不可愠也。然朋來之樂,雖未及成德猶可能也;不知而不愠,非成德則不能也。推其極,則‘遯世不見知而不悔’是也。蓋‘不知而不愠’有二,如周濂溪,舉世殆無知其為有道者,是無朋來之樂而能不愠也;若孔子,則弟子多自遠方來,既有其樂矣,然當世無能知其道而用之者,温温無所試,能不愠。至於子路,則一困於人而便愠見。若是者,豈能‘人不知而不愠’也?反復尋見,自可知其旨也。
問:‘本立而道生’云云。
程子注反復發明,極為明白,又何以擿埴而多言耶?蓋既曰‘仁主〔于〕愛,愛莫大於愛親,故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又曰‘孝弟行于家,而後仁愛及於物’,此皆順自然之理而言之也。若以人道非孝弟則無可觀,而故以孝弟為行仁之主,則是亦安排,是亦私意,非明理之言也。且仁者,道之全體,何可以為道之本耶?幸熟讀本注如何?
問:‘巧言令色’云云。
危行言遜,豈巧言令色之謂耶?若詳味‘致飾於外,務以悦人’,則自可知矣。
問:‘日三省’云云。
曾子非不省其他也,看得此三事於己較緊也。觀禮器‘忠信之人,可以學禮’之訓,孔子‘繪事後素’之教,則亦可知忠信之切己也。且雖云‘為人謀’,‘與朋友交’,謀之、交之者,己也,是在我工夫,豈非實地耶?若疑其外馳,則是近於告子‘義外’之論也。
問:‘道千乘之國’云云。
千乘者,據現在而為言,非謂不可用於天下也。是以程子有‘上下皆通’之説矣。且此特論其所存,而未及為政,則於治千乘國之道亦不可謂足,況天下乎?來説似不詳看本注,反復思量,而率爾為問。如此,則於己於人俱無所益,切須深戒也。
問:‘餘力學文’云云。
古人皆就師而學,故如此事不待學文而知之矣。‘餘力’之云,豈有可疑耶?
問:‘毋友不如己’云云。
友所以輔仁也。此言取友之道而已,推己及人非所論也。至於鄉黨世好,是交也,非友道也。
問:‘温良恭儉讓以得之’云云。
得者,得聞其政也,有何未詳之義?
問:‘父在觀志’云云。
子之於父母,當幾諫。來示所謂‘積誠微諫,不格于非’,固是第一義也。與其得罪於鄉黨、州閭,寧熟諫?豈有不規父而使人毁父之慮耶?人各有志,亦何能使父每事皆如己志耶?且所從而言之者不同,夫子所謂‘父在觀志’者,所重在於父在,則子雖有志,不可專行一款。來説非此章之正義,是推衍論之,亦須知得此意。
問:‘論禮言樂’云云。
新安陳氏曰:‘此章本只論禮,未嘗論樂,程子特借“樂”字以言“和”字耳。’此正論來示所問,而此説收在章下小注中,豈不曾細考?故凡相問之道,必須徧考注説而反復思之。未通,然後始相問,始有益。若問之者不曾經意而問,答之者只隨問隨答,則正是朱子南軒者也。然雖看陳氏説,而亦未曉然,則當問之也。蓋‘禮主嚴’,‘樂主和’,其進反之間實為相關,樂記詳論之矣。所以,程子借樂而論‘和’,尤有味也。且此‘樂’字,是‘禮樂’之‘樂’,非‘哀樂’之‘樂’,何以有‘出於心’之問耶?或誤看而然歟。
問:‘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云云。
來説大失本旨,豈不曾詳考注説歟?蓋‘因’猶依也,勢敵而交淺;‘宗’猶主也,彼尊我賤,而以為之歸。此是注説也。大抵因者,如今汎然相交;宗者,如今託身而為之依歸者。若於汎然相交之時,不失其可親信之人,則他日其人或益尊重,亦可以託而為之依歸也。
問:‘就有道而正’云云。
小注新安陳氏曰:‘此“有道”字,指有道之人。此人與道為一,能由人所共由之道者也。’此説盡之矣。
問:‘貧而無諂’云云。
無論親疏,雖相假貸,能無卑屈之事,然後始可謂無諂矣。至於餓死之境,則古人有處之者。曾子曰:‘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陶潛至於親為乞食,然不義之食,雖死不食矣。若所謂樂,則心中有道義之樂,然後可以能之。然未有不能無諂而能樂者。先為無諂,然後方可論樂也。
問:‘為政以德’云云。
雖是一字,隨所用而其訓不同。謹按:本注曰‘德之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也’止‘為政以德,則無為而天下歸之,其象如此’。一看此注,則自當了然。而來説復以‘德者,此心之主,萬理則所會處,如北辰居天之中,為衆星之所向’為問,似是全不看本文本注而汎然為説,未知其故也。大抵本文既曰‘為政以德’云云,則當先理會為政處。且既有朱子注,則當詳看此注。然後又有未解處,則當相問矣。若不看朱子注而别為一説,則非某之所敢聞。若雖看此注,不曾經意思量,則甚非所宜,幸憂教之如何?
尊所送問目,來此已久,連有事故,又在避寓中,書册不具,無以考閲而奉答。入夏後,暍症頓劇,不得披看矣。延稍繙閲至此條,則大都似不細考本注而為説。兹敢並與尊問目同封,以呈鄙所已答處,則詳教其得失。此下未答諸條,則幸憂為細考本注而精思之。不必致問處,則抹去之,祇存其終不能解得而必須垂問處,更教之如何。當有以貢其愚見也。必如此,然後彼此俱有所益矣。且鄙所已奉答處問目,則謄後還投如何?欲留為更考之資耳。
答李生壽堂問 戊寅正月。
問:‘孔子不許顔路之請車’云云。
大抵喪具當稱家之有無,而孔子則視顔淵猶子,椁雖比棺有間,亦是附於棺之物。孔子有財,可以與為椁,而至於門人聚財厚葬,則不可。蓋厚葬不但有椁而已也。
答申生錫漢論語問目 戊寅。
問:顔子問仁於夫子,夫子答之以禮。問仁而答禮,是何意耶?由此觀之,義禮智皆在仁中耶?
仁無私欲,克己復禮者,祛私欲之事也。己即欲也,欲祛而禮復,則便是仁也。故天下歸之以仁矣。問仁而答以復禮者,仁道難言,而禮有據依故也。仁對言之,則四德之一也;專言之,則包四者矣。所問甚善矣。
問:義與智無據依耶?何獨言復禮也?
為仁之要在於克己,而克己之道是復禮,故不得不言禮也。義智亦可言於克己,而既非要道,且義有裁制,智辨是非,而俱無據依地頭。此所以不言義智而言禮也。
問:謂仁之始為禮,有功夫地頭,故只言禮也。至論仁之既成,萬善無毫末不足,然後似能成仁。義智不明,則不可以成仁耶?
仁無私欲。苟無私欲,則義之裁制當,智之是非明,此所以仁包義智也。謂之仁包義智,則可;謂仁待義智而成,則不可矣。

☚ 05_003論語記疑   05_005論語劄録 ☛
0000073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