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3_051大學劄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3_051大學劄録

大學劄録

【題 解】
大學劄録作者梁會甲(一八八四—一九六一),本名會己,字元淑,號正齋,本貫濟州,出生於全羅道和順郡梨陽面草坊里中宗朝名賢學圃梁彭孫後裔。幼承父祖訓導,專注學業,十九歲科舉合格。感於世衰而專心向學,拜松沙奇宇萬門下。有正齋集十六卷六册,本書收録於卷六雜著,主要探索聖學源流。(林熒澤)
朱子曰:‘得於天而光明正大者,謂之明德。’以虚靈為心之本體。雲峯胡氏曰:‘章句釋明德以心言。明德,所以得於天之明命,而我之所以為德,故皆以明言。心該體用,虚靈體也,應萬事用也,明之者心也。何分屬性情乎?’陳北溪‘理與氣合’四字,儱侗不分明。玉溪盧氏‘靈者心之感’五字,亦些有病。
不曰‘平天下’而曰‘明明德於天下’者,明德為開卷第一義,為平天下之綱領,為其本而所先也。治國為平天下之先,齊家為治國之先,推本而説,語勢如此。或曰:‘直曰平天下,則綱與條不相連續;使天下之人皆明其德,則天下自平,其語勢輕重自别。’不言新民者,言齊、治、平,新民之義自在矣。若明明德,則格、致、誠、正雖皆明明德事,而明德為綱領中綱領也。至善在明、新中,而亦行於八條中。蓋‘欲明明德於天下’,則‘先治其國’。而治國不能至善,則何以及於天下乎?‘欲治其國’,則‘先齊其家’。而齊家不能至善,則何以及於國乎?是故傳三章引文王止至善之目,而曰‘止於孝’、‘止於慈’,齊家而止至善也;其曰‘止於信’,治國而止至善也;其曰‘止於仁’、‘止於敬’,明明德而止於至善也。是故復引淇澳詩而詠嘆之,發明其所以求之之方與其得之之驗。言講學曰‘如切如磋’,言修身曰‘如琢如磨’。嚴敬之存於中,則曰‘恂慄’;輝光之著於外,則曰‘威儀’。而卒之以‘盛德至善’,民不可忘,又引烈文詩而重言之也。
初學下手之方無如大學或問,而或問首先以小大學言。小學為學,事親事長也;大學就上而講究委曲,事親、事長是如何也。是故先讀小學,收放心,養德性。所謂放心者,如心之邪思妄念,耳目之姦聲亂色,手足之動以非禮,皆截斷不續也。所謂養德性者,如仁義禮智信,本皆在心。全備者,使之持守堅定也。是故小學工夫為大學之基本,而進以察夫義理,措諸事業也。然則幼而學夫灑掃應對之節,長而進乎明德、新民、止於止善,是大學之基本,小學之成功也。雖初學之士,觀此則可以知下手之方矣。然小學之法不傳,而初學之士漠然無下手之方。故伊川始補一敬字,以‘主一’‘無適’、‘整齊嚴肅’言用力之方,發明格物之道,而小學之教尚無以及焉者。朱子採古法之宜於今者為書,而曰:‘不幸過時而後學者,由乎敬而涵養本源,以盡小學之工,開發進修,而致夫大學之道,何詎不倍有其功乎。’此學者所當服膺體行也。
朱子以‘敬’為聖學成始成終者,須是心專一而不以他念雜之,即主一無適,而外面許多義理皆為我有矣。主一者,不二不三;無適者,不東不西不南不北,此也。程子‘心便一’、‘無非僻’,謝氏惺惺法,尹氏‘其心收斂,不容一物’,莫非發明其義。而一心之主,萬事之本,此也。由是格致,盡事物之理,尊德性,道問學,所謂涵養窮格;而開發聰明,誠意正心,以至修身齊家、治國以及平天下,所謂修己而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者,未始一日離乎敬。而小學之賴此而始,大學之賴此而終,此也。然則方其未知也,敬以知之;知之也,敬以守之。可知心為一身之主宰,而百體從其所令;敬為一心之主宰,而千聖所傳之學皆不外是矣。天道流行,發育萬物者,陰陽五行而已;人物之所以生者,理氣而已。一原之理,人物皆同;偏全之性,人物各不同。同者,天命賦與之初,只是一般故爾;不同者,二五之氣,清濁粹駁,各自有異故爾。健順仁義禮知之性稟其理,魂魄、五臟、百骸之身得其氣。人得正通而為最貴,物得偏塞而為至微。然知寒覺暖,好生惡死,趨利避害,其氣有同此二五者,而有同五常之理。人以其最貴,故推仁義禮智之性,而事親以孝,事君以忠,賓主賢否,皆有以知之。物以其至微,故虎狼之父子,只是他(人)〔仁〕[1]上一點子明;蜂蟻之君臣,只是他義上一點子明,其餘更不能推去。
‘惟人得其秀而最靈。’方寸之間,虚靈洞澈,萬理咸備,是所謂明德。以其得於天,而本體自明,終有不可得以昧者。其用之發於外,則萬事無不貫,而無一理不行於其事之中。然惟聖賢乃能全其體而無所不明,下此者雖得其正通,而清濁各異、美惡相殊、智愚賢不肖,如孟子所謂‘或相千萬’。而氣質有蔽於心,物欲有交於外,聲色臭味、計較利害之私為其德之害者,内外交攻于日用之間,則其所得於天者失其本明,而違禽獸不遠矣。夫性如水,心如盛水之器,明德如一顆明珠之在器中。苟能潔其器,清其水,揩拭明珠,則本體之未嘗息者如塵去而鏡明矣,是所謂‘復其初’。故加一明字,而曰明明德,上明字是學者用工夫處。格致,因所發而啓其明之之端也;誠、正、修,因其已明之端而反之於身,以致其明之之實也。是知明德為性分中事,而其明之之工乃心内事也。朱子曰:‘天下雖大,而吾心之體無不該;事物雖多,而吾心之用無不貫。’陳氏曰:‘體具於方寸之間,萬理無所不備,而無一物出乎是理之外;用發於方寸之間,萬事無不貫,而無一理不行於其事之中。’此心之所以為妙也。首章小注朱子答‘明德是心是性’問曰‘心與性自有分别,以心統性情為精密’,此以明德為心也。孟子盡心章集注曰:‘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衆理、應萬事。’此可為一證矣。
衰,大學之道不明。如管仲之徒,自謂能明其德,而不屑於新民;如佛,略知明、新,而不求止於至善;如王通,於自己分上修飾,其論為治本末亦有條理,甚有志斯世,而規模淺窄,不曾就本源上著工不徹,皆朱子所嘆。然孔子誦傳,曾子孟子雖明於身,而三聖人已不能行於世。倡明,猶是明、新道理廓然於下,而治平之策不講於上。雖有道德之士,擯斥而不用,用之而不聽其言,言之而不究其義,雖政教法度以為新民,如管仲者,無由以見。於是為學之士,類不免詞章家懸空文具而已。雖以韓子豪傑之士,引大學原道語,而遺卻格致之目;以蘇氏文章之盛,舉中庸不獲於上,而不説明善誠身之要,世安有‘無所不用其極’之君子乎?
上節以明德為本,下節以修身為本。綱目之本,各有所主。然明德、修身為大學之本,饒氏以前兩(端)〔段〕為詳説,此一段為反説約,是已。
朱子曰‘意者心之所發’,不曰‘心發而為意’;又言‘情是發出恁地’,不言‘性發而為情’。直曰心發、性發,則似乎心、性互有作用。然意能運情,情不能運意;心能檢性,性不知檢其心。故曰心統性情、包性情、主性情。然性無不善,而由氣質而不善;明德本明,而由氣稟而不明。‘虚靈不昧’,非性之體;‘渾然’‘全具’,非心之妙。‘情是發出’,而有中節不中節;德之本明,而有明不明。復性之善,明德之復,皆心之為。故曰主、曰包,言其統也。
大學主心而言,故言誠意;中庸主性而言,故言中和。明明德,精一工夫也;致中,復性工夫也。
朱子於經文之下曰:‘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自曾子以上,非孔子無人誦傳。然此不見於經,故曰‘蓋’。蓋,疑辭也。‘傳十章(即)〔則〕曾子之意’,(即)〔則〕,決辭也。何以知曾子之意也?傳六章‘曾子曰’三字,是其眼目,他非曾子語可知。非曾子言,則門人記其意可知。
明德、新民、止至善,必引聖人實事以徵之,傳者之意深矣。又結之以‘無所不用其極’,引起止至善,而關鎖得十分盡頭處。然生知安行者無迹可見,衛武之學問自修,是學者易見得其蹊逕處,故引以發之。但其盛德至善,武公未必能盡於是,特因上文聖人實事而明之也。
‘閒嘗竊取程子之意’,觀大學大全難知曲折,及見或問方知之矣。温公曰:‘格,猶捍禦。能捍禦外物,而後能知至道。’孔周翰推其説曰:‘捍,去外物之誘,而本然之性自明。’朱子辨之以‘物則之道未嘗相離,如是則絶父子、君臣而後可以知孝、慈、仁、敬也。外物之誘莫甚於飲食男女之欲,推其本則人之所當有而不能無也。不即物窮原,徒惡物誘,欲一切去之,則閉口枵腹,滅絶種類,然後可以得飲食之正、全夫婦之别。雖裔戎無君無父之教,不能克其説,況聖人大中至正之道,而以此亂之哉’[2]陸象山不取伊川格物之説,以為隨事討論,精神易弊,不若但求之心,心明則無不照。朱子以近世佛學,詖淫邪遁之尤者,斥其欲移之以亂古人明德、新民之實學,其亦誤矣。夫程夫子斥二家之非、推明大學、接夫先聖之統者,固不在於明格致主敬之論。而表章大學之功,此其一端也耶?
‘正心’、‘修身’二章,言心不正、身不修之病,不言治病之藥,饒氏謂已具於‘誠意’章。蓋誠意為自修之首也,盧翁所謂正、修、齊之總領關鍵,非指誠意也耶?
心為一身之主,而湛然虚明,體也;隨感而應,用也。所感有不正,則所發有偏。然動之微,機也。發而有計較商量,則意也。故誠意者必審其幾,於此不審,則必不免有忿懥四者之失。四者,情也,而曰心之用,盧翁謂緊綴‘正心’之心字是也。
‘心不在’,視聽則‘不見’、‘不聞’。‘敬以直之’,‘此心常存’,為主於一身也。然身不修在心不正,故言‘修身在正其心’而結之。下章二‘莫知’,乃身不修而家不齊,故反言。而言‘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而結之,身與家稍有分殊,故翻文以警切之。
誠意是修身之本。意誠心正,則引衆人之事而救其偏,然後可以齊家,故言五者之病。然則親愛、畏敬、哀矜,好之而辟;賤惡、敖惰,惡之而辟。一家之親亦有好惡,則何可齊之乎?‘天下鮮矣’,汎言天下人皆多如此,故君子必謹乎此,而先之以齊家。
孝、弟、慈是修身之實,格致以知之,誠正以行之,方可以修身而齊家。‘成教於國’者,具於身可推之天下而絜矩矣。‘如保赤子’,又以慈言使衆之道也。赤子未能自言,欲惡而毋能。不學而中之不遠,故孟子言為政曰:‘所欲與之(就)〔聚之〕,所惡勿施爾。’
文王之化及於南國,‘質闕成’,仁讓之興也;‘鹿臺之財、鉅橋之粟’,不能以禮為國也;‘我生不有命在天’,‘一言僨事’也;‘萬邦[3]有罪,在予一人’,‘一人定國’也。
此章主自治而言,下章以及人而言。又有言以忠恕為首尾,此‘有諸己’重在首,下章‘無以使下’重在尾。首尾相接,其意相須。
‘故治國在齊其家。’齊家為治國之本,故曰‘故’以結上起下。三引,又結之曰‘此謂治國在齊其家’。蓋家人離,必起於婦人,恩不能終,易失於兄弟。而既宜之,則四國正矣,‘可以教國人’。‘民法之’以上一句,皆齊家之事。‘其儀不忒’,最為家國之法,而下足字。
庚午在澹對軒,晝檢書,夜講論。栗溪曰:‘神字或以氣看,或以理看,請各下一轉語。’余曰:‘神者,理之妙用,而氣之為資焉者也。’果齋曰:‘小學題辭集注“藹然,謂衆盛貌”,恐未為襯貼,如何下説可得當也?’余曰:‘藹然,油然發生之意。四端各隨所感而發,故曰“衆盛貌”。何不襯貼乎?’隱求曰:‘湛然虚明,是甚底?’余曰:‘湛然虚明,只是此心本體昭著者。’果齋曰:‘有問“惺惺”義於許南黎者,答曰:“晨起試看滿天星月。”吾輩各下一言。’滿堂皆以此例言。余曰:‘惺惺只是此心之不昧。若以星明之瑩然者言,若晴景、沐浴、日昇等語,皆心之不到處,以此時為惺惺,則雨時、暮時更何如也?常惺惺唤起,無時不然也。’余曰:‘“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例以二人看;“既欲其生,又欲其死”,以一人看。上句是汎論,下句言其反覆無常,是惑之甚也。上言不達於命,下言愛惡無定。’松山曰:‘然。’
余曰:‘葬前不曰神帛,而〔曰〕魂帛;葬後不曰魂主,而曰神主,何也?人死則魂升魄降。未葬,體魄在殯,故對魄而曰魂帛;既葬,魄已葬矣,屈中有伸,有洋洋感格底意,故曰神主。傍題奉祀,所以明此,而示永世勿替。’隱求曰:‘然。’
隱求友相長,謂余曰:‘吾輩從此朝暮講解,收桑榆之景。’余曰:‘余有此心久矣。以君過謙為恨,今見吻然。’未一年,旅死歸葬。惜哉!
余在數十年亂離中,可謂‘生於憂患’,而未嘗一日生怠惰之心。以淵翁訓大人語‘日用之間,戰兢做去,常常顧省而不敢忘’,此可為吾家訓矣。
風泉録三卷,署以家藏。聖學源流十卷,署以家傳。皆以此時編成,不敢視人,以取濫分之譏也。
或疑退陶聖學十圖石潭聖學輯要,為進御,皆為大賢之事。後生末學何敢為聖學源流也?聞甚惶恐不安。然武夷熊氏堯典為‘聖學源流’,既以堯典為首,故以此篇題,或不為罪否。
竊意:吾子孫有知文者出,而觀之聖學源流中可知學問之本,風泉録中可見節義之事,有以知其所以奮發,而庶可興起做工夫也。是以坐此朝人夕獸、草薙禽獮、血雨膏火之日,用三餘之工,手鈔十年乃成,竊欲與高明者定取舍之分,而後如可有取,痛加洗櫛。而以吾則心力不逮而老且病矣,以人則山河間之而無與商矣,奈何?然敝帚千金,自手滅棄,亦所不忍。嗚呼!日暮道遠,至痛在心,别有大於此者多,何可盡言哉?

☚ 03_050大學劄疑   03_052大學講解 ☛
000005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