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講録
【題 解】
大學講録作者金虎運(一七六八—一八一一),字穉吉,號雨澗,本貫義城,世居安東,有文名,名其宅院曰‘文學行懿’。一八〇四年中生員試,一八〇九年文科考試及第,補授承文院正字,但無意仕途,專心經學,尤通禮説。本書收録於雨澗集卷四,對三綱領重要性的解説尤為詳細。(李明學)
序‘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問:‘仁義禮智,何以知天必與之?’曰:‘據人所得,而可以知天與之意。得天之元以為仁,得天之亨以為禮,得天之利以為義,得天之貞以為智,這個非天與之而何?’
‘一有聰明’,‘一’字指一個恁地人。
‘繼天立極’,‘繼天’謂天有許多道理,而自做不得,惟聖人繼而成之;‘立極’謂為父子而極其親,為君臣而極其義,以至於長幼、夫婦、朋之友間無不極其道,以立天下標準云爾。
十有五皆入大學,自天子之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而其庶子不與焉,此則當包在下文‘凡民俊秀’中耳。
‘規模節目’,三綱領為規模,八條目為節目。明明德是格致誠正修之規模,而格致誠正修是明明德之節目也;止至善又是明德、新民之規模,而明德、新民是止至善之節目也。
‘補其闕略’,闕與略不同。補闕是傳五章,補略如‘誠意’章下補入‘格致説’之類。又如‘平天下’章下注,皆補略之意。
聖賢之言與異端有若相近而大相遠者,如補亡章‘一朝豁然’,自是積累漸次以至衆理瀜徹之境,與釋氏一超頓悟自不同;程子‘以心使心’之云,只謂自作主宰,不使走作耳,又非如釋氏以心觀心之説。此類甚多,學者要當着眼。
經‘明德’,或以明德為兼理氣言者,蓋理無無氣之理,氣無無理之氣,則明德固不可舍氣而專以理言。然直下兼字,則似未安。章句以‘虚靈不昧’釋明德,然明德若只是心,則經何不曰明心,而必曰明德也?既云明德,則恐理分數多了。
章句‘本體之明,有未嘗息’,人雖拘於氣稟,蔽於私慾,而其明命之流行於吾心者,正如源頭活水,何有少頃停息耶?
‘盡夫天理之極’,上文言‘事理之極’,而此曰‘天理之極’者,事理與天理只是一也,而以事之散殊處言,則是事理之極,萬物之名具一太極也;以理之總會處言,則是天理之極,萬物之統體一太極也。此萬殊之所以一本,一本之所以萬殊者也。
‘此三者,大學之綱領’,至善在明德、新民中,並列為綱領,如信在仁義禮智之中而並列為五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致其知’,傳文即敷衍經旨,而經言‘欲先’,傳文則直下在字者,經之言‘欲先’,以見其各有工夫也;傳文則其下將説工夫,故以在字承接。
‘知止’、‘物有’兩節,先輩以為‘致知’章錯簡,而老先生以為破正寢而補行廊,行廊誠輪奂矣,正寢之破缺,可乎?此正一分移易不得處。蓋經一章綱領條目,必先之以工夫,次之以功效,終之以結語。三綱領是工夫也,‘知止’以下是功效也,‘物有’以下乃上文兩節之結語也。八條目亦然,上一節是工夫,下一節是功效,‘自天子’以下是結語也。上下脈絡,節節相關,顛撲不破。乃知‘知止’、‘物有’兩節之為三綱領功效結語,而不可移易也明矣。
‘文理接續,血脈貫通’,文理接續,如‘克明德’、‘顧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處是也;血脈貫通,如‘自新’字之接於‘自明’、‘用極’字之指‘至善’等處是也。
‘顧諟天之明命’,遇事接物,此理隨處發見,如為人子常見得孝,為人父常見得慈,以至臣之於君常見得忠,與國人交常見得信,此所謂‘顧諟明命’也。
‘一朝豁然貫通’,與‘吾道一以貫之’之義不同。吾道一貫,以萬殊一本而言;豁然貫通,以衆理會通而言。
‘即物而窮其理’,理無形象,就諸物而窮究,然後自見其義。即父子而窮慈孝之理,即君臣而窮仁敬之理,即兄弟而窮友愛之理,即朋友而窮敬信之理,以至萬事萬物各就地頭而理會者,是所謂‘即物而窮其理’也。
‘正修’章‘忿懥’等四者皆人所固有底,病處只在‘有所’二字上。饒注所謂‘忿者,怒之甚;懥者,恕之留’者,與章句之言相盭,殊不可曉。
傳十章‘絜矩’之意,朱子答江德功書謂‘度物得其方’,而此初年説,當釋以‘以矩絜之’。
‘章内三言得失而語益加切’,文王詩得失,只以得國失國言。康誥詩得失,以善、不善言之,則已切矣,而又不言如何是善,如何是不善。至此節始就用心密切處,判善利、理欲之幾而言之,章句所謂‘三言得失而語益加切’者,蓋指此也。